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对当代青年发展的启示
2023-01-09王刚,李晶
王 刚,李 晶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科学回答了青年在发展过程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关于青年成长、教育、价值等形成的系列思想论述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的三重维度。青年是最具有创造力的当代群体,当前,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程更需要不断注入青年群体的新鲜血液。因此,从不同维度思考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的思想理论精髓,不仅能够认清青年现存发展困境,更为引导当代青年走正确发展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的三重维度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产生于19世纪四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之中,通过反思当时欧洲青年暴露的现实问题,提出一些有关青年发展的深刻论述,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重维度:关于青年成长论述;关于青年教育论述;关于青年价值论述。
(一)关于青年成长论述
关于青年成长论述,1845年由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伟大创作,实现了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彻底清算,在实践基础上完成对青年群体的基本审视,他们看到青年身上拥有高尚的热情,未来社会的命运掌握在每一个青年人手中,在不断与社会融合的过程中,青年自身也得到了提升和完善。马克思恩格斯肯定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指明青年敢于同腐朽落后的事物作斗争,只有给予他们高度关注,才能在革命实践中发挥出青年群体应有的突出表现,推动革命事业实现的进程。同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提出关于认识和了解青年的基本方法和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青年“是指一般地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的社会的人。”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强大主力军,也是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接续奋斗者。从身份特点上来看,青年象征着朝气蓬勃的事物,是最具有生机活力的一代。由于当时深受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的制约,青年全面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部分青年在成长阶段甚至伴有不良行为的发生,因而马克思恩格斯注重在培养过程中将青年发展特征与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广大青年拥有大胆创新和顽强拼搏的特质品格。
(二)关于青年教育论述
关于青年教育论述,1847年恩格斯通过撰写《共产主义原理》的纲领草案,注意到现代分工会使青年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年学生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不断武装头脑,担负起未来社会进步的光荣使命。马克思恩格斯阐述到教育的目标是要将青年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社会发展“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教育可以使青年人明确自身的真正价值并认清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要全面发挥青年的整体才能,坚持将智育、体育、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引导青年接受正确价值观的熏陶,从而培养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的接续奋斗者。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发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要将教育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青年通过接收学校教育掌握先进知识和科学技术,由此成为拥有知识储备的生产劳动者,这里“生产劳动”是指青年要从事真正意义上的物质实践活动,通过具体实践掌握劳动技能,从而学会在劳动中有效运用科学知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写道:“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们可以看出,采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培养途径能让实践得到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又可以帮助理论获得实践的检验。青年唯有在该种情况的培养下,才能不断增强实践观念并不断丰富自身经历,从而推动生产环节的发展进步。
(三)关于青年价值论述
关于青年价值论述,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恩格斯重点考察了资本主义制度下青年工人的现实生存状况,鼓励他们通过革命的途径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而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活动时也广泛接触到青年群体,意识到青年在推进人类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主体角色,是当时社会进步的时代标志。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先进工人阶级的后代,青年群体在历史变革中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他们能够及时摒弃传统守旧的思想,更容易接受新思想的指引,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寻求自我解放的目标。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提出:“刚踏上人生旅途的青年,不愿受命运摆布。”因此,马克思认为青年人更应该时刻保持一种谦逊的思想,对待职业选择问题上与社会价值目标实现相融合,有效的职业选择能最大限度发挥出个人价值,也能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在考虑个人利益需要的前提下,青年人要采取严谨的态度,不能被短暂的激情或一时的虚荣心左右,应结合当下实际能力与未来生活目标,选择和自身价值相符的、为人类谋利益的职业领域,大胆发挥其内在才能,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为人类社会作出积极有益的贡献。
二、青年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年无疑也呈现出许多新特征、新变化。目前,大部分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也会面临新的发展困境,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年自我发展差异化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担负着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其发展问题是关乎国家领域的头等大事。在顺应新时代发展规律的同时,青年自身也面临着一些带有差异化的难题。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年存在自控能力较差的问题。根据相关研究发现,青年群体普遍存在“自我意志控制能力缺乏、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缺乏、自我行为控制能力缺乏和自我时间管理能力缺乏”等问题。可以看出,青年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情况下会弱化原本的执行力,使得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偏离内心真实想法,难以按照原本规划落实行动,因此也就未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部分青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的情况。随着身心的迅速发展,他们开始尝试脱离外界的保护与管理,隐瞒内心真实想法和情感,心理发展状态逐渐表现出闭锁性。面对青年学生出现的发展差异化现象,父母、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未能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对其进行恰当的心理辅导帮助,使得青年群体缺少原本该有的朝气蓬勃精神特质。此外,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社会上激烈的竞争局势也时常上演,这使得青年群体潜在的压力不断增大,由此容易出现心理焦虑化、自我认同感缺失化等现象,他们思维敏感,心理面貌时常表现出动荡性,易受情绪波动的影响诱发不良行为,更为严重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青年实践观念薄弱化
自20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变迁速度日益加快。当代青年生长在一个开放、繁荣的时代,在全球化、新媒体以及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要求受到较大冲击,使得各种不良思潮如“糖衣炮弹”一般渗透到青年群体当中。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教育部尽管已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条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些许弊端,例如某些地方学校在进行课程理论教育时过于注重眼前利益的需要,灌输以“升学应试”为目的的思想观念而漠视其他素质的培养,致使青年学生难以实现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层面来看,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有待加强,核心价值观指引着当代青年发展方向,也是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本理论遵循。目前,青年学生因其尚未完全成型的价值观与实践经验的不足,对外界形形色色的环境缺乏正确辨别能力,容易出现思想观念混乱、精神生活不足等问题。他们普遍享受安逸的生活,拒绝辛苦劳动,演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啃老族”,因而不能通过展示自身有利价值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反映出要不断强化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其真正做到潜在的核心要求。从个人层面来看,青年具备的劳动实践观念亟待提高。培养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不容忽视,目前他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理解大都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掌握,缺少必要的实践技能,青年个体的劳动与技术观念在其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良好的劳动意识有利于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青年就业形势严峻化
当青年逐渐步入社会成人领域,其劳动就业问题就显得备受关注。我国由于人口数量庞大,就业情况依然呈现严峻的局面,导致青年在面临择业选择时也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心理。主要反映出以下三种状况:首先,青年的择业价值取向呈现扭曲化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青年在选择工作岗位时普遍存在过高期望值,渴望拥有一份优越的工作以此获得满足感,而他们却较少地结合自身实际生活需要,同时未能客观反思现存工作能力,导致其择业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其次,青年的择业标准呈现功利化的趋势。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容易被当下的虚荣心左右,他们只是单一考虑未来自我发展的因素,而淡化了自己能为国家给予的社会价值,造成择业标准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最后,青年的择业行为呈现非理性化的趋势。随着求职市场岗位日趋激烈的竞争局面不断扩大,青年群体在寻求工作时普遍存在职业定位不准、个人认知模糊等问题。该种情况影响下青年容易产生不良心态,例如有人会抱着先找一个“保底”工作的态度,然后随时准备合适时机进行“跳槽”。这种现象的持续存在不仅对青年本身带来不利影响,也会在日后潜移默化地养成一种不负责任、不讲诚信的风气,长此以往更会加剧青年就业严峻化形势。
三、推进青年发展的路径审思
立足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三重维度的理论根基,以抓牢当代青年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为出发点,思考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带来的现实启示,由此提出破解青年发展现存困境的路径,指导青年协调身心自由全面发展、加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领域工作、保证青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指导青年协调身心自由全面发展
青年的身心发展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与青年接触时关注的重要领域,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继承和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处理青年问题的立场和观点时,我们应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全面了解青年,鼓励青年与时代发展要求更好地融合起来。目前由于青年学生还处在尚未完全成熟的青春期阶段,在提升智力发展的同时,要着重关注青年的身心健康成长。首先,应引导青年提高自我管控能力,正确认识自身发展现状。对于大部分青年群体来说,外界的诱惑因素尚且较多,这需要他们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加大自我监督力度,科学合理分配有效时间。同时青年人要以中立理性的态度进行自我评价,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唯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自身现状,朝着良好方向发展。其次,应给予青年群体全面关注,鼓励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做一些心理测试时刻洞察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发现问题时需引导他们采取正确方法和手段释放心理压力,家长要时常进行有效沟通,情绪上有较大波动的人群可以适当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便消除潜在心理认同偏误,保证身心和谐发展。再次,加强体质锻炼对青年人来说必不可少。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使人保持积极的精神面貌,青年学生在业余时间可以适当进行体育运动项目,养成日常锻炼的习惯,促进身体系统的循环更新,从而提升整体综合素质,成为社会正能量群体。
(二)加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领域工作
教育是国家壮大发展的文化事业,是培养建设型人才的基础保障。加强意识形态教育领域工作,能够使学生明确价值追求,这是解决青年实践观念薄弱化现象的有效手段。首先,国家层面上要通过高校强大师资力量增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融入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工作的各方面,重视五育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使青年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多素质培养模式。其次,社会层面上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自觉履行价值要求。作为社会成员当中的特殊群体,社会总体的文化氛围也会潜移默化地对青年造成影响,我们需充分利用正能量媒介渠道对价值观核心要求进行有效宣传,杜绝出现传输错误价值理念的不良现象,将积极的文化主旋律融入到青年的日常生活,使其增强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自觉规范日常行为。再次,个人层面上应鼓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劳动实践技能。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在感受多元文化熏陶的同时,社会上良莠不齐信息的出现也折射出部分青年价值观迷失。目前比较常见的“佛系青年”现象来说,他们对待一切事物都抱着无所谓、随缘的态度生活,对自己的理想大都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而不真正付诸实际行动,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来的其实是青年奋斗动力缺失、实践观念薄弱的表现。我们需加强对学生实践的价值引领,鼓励学生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使其明确人生奋斗目标,从而激发内在潜藏动力并付诸劳动实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提升自身价值认知。
(三)保证青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结合当代青年发展状况,从源头上处理好生产力问题,是解决青年现实困境的根本之策。在新的背景下,要提高青年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最重要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平衡充分发展,保证青年共享发展成果。首先应采取的有效途径是合理优化资源配置,鼓励青年实现青春价值。作为新生力量,青年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社会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理应把青年本身当作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到青年本身,充分发挥内在特殊优势,使其获取优先发展的机会,鼓励青年在参与实践过程中与国家发展大局融为一体,自觉摆正择业价值取向,在职业领域中展现出个人技能,从而推动社会总体生产环节的进步。其次,党和国家需积极主动发挥社会主义优势,直面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换言之,只有将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青年,我们才能不断提高青年的社会积极性和参与度,增强青年获得感,从而绽放时代色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心和支持青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努力为青年群体打造全面发展体系,有效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青年享受到更多的效益。立足当今时代背景,准确把握社会总体生产力状况,以良好的就业市场缓解青年就业难题,使其真正得到国家关照与支持,拥有实现人生理想的良好平台,从而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为国家和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