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黄河法治文化带”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23-01-09时志强郭喜玲河南省司法厅

中国司法 2022年3期
关键词:普法黄河流域河南

时志强 郭喜玲(河南省司法厅)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保护黄河作为治国理政的大事来抓,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并召开座谈会,多次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系统、深刻阐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重大问题和关键任务,为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也为沿黄各地改造黄河、利用黄河、发展黄河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沿黄省份来说,既是光荣使命,又是重大责任。河南省司法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重要指示精神,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以普法“需求侧”牵引“供给侧”,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作用,将黄河文化、法治文化、红色文化有机融合,推动河南黄河河务局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共投入资金1.2亿元,聚焦“普法长廊集群、示范基地建设、法治文化作品”三大品牌,在700多公里的河南段打造了横贯9市1区的普法精品工程——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展现了河南探索自然、把握规律、依法治理黄河的成效,发挥了法治建设保驾护航黄河安澜的有力作用。“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被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是全国最早以带状形式呈现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向全国推广了这一做法。

一、牢记“国之大者”“省之要者”,加强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顶层设计

黄河流域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黄河自陕西潼关进入河南省,西起灵宝市,东至台前县,绵延711公里,流经三门峡、洛阳、济源、郑州、焦作、新乡、开封、鹤壁、安阳、濮阳等9市1区。河南省司法厅把建设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作为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先后印发《关于加强全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城乡公共场所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法治文化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规划全省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蓝图。2018年,省司法厅与河南黄河河务局共商共建,编制《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规划》,统筹防汛、环保、法治等功能,在黄河两岸打造集法治、文化、艺术为一体的“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崭新的宏伟蓝图。河南省司法厅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将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放在国家战略全局、全国生态体系、全流域协同治理中重新审视,把住黄河安澜底线、守牢生态环境生命线。2020年,主动向司法部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汇报,推动在黄河全流域开展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完善,编制完成《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规划(2020-2025年)》,提出“国家级基地为核心、省级基地为纽带、市级基地为辐射板块”的建设格局,形成连点成线、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新格局。2021年,推动将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提升工作写入省委《法治河南建设规划(2021-2025年)》《河南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河南省“八五”普法规划。先后出台《河南省黄河防汛条例》《河南省黄河工程管理条例》(修正)和《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修订),河南黄河地方性法规体系初步形成。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和河道管理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修订)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目前已被列入省人大2022年度立法计划“提请审议项目”,搭建起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的“四梁八柱”,着力打造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普法品牌和法治文化地标。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谱写新时代黄河新篇章、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了行动纲领。2021年9月29日,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关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实施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加大对体现黄河文化精神、历史风貌、流域特色的文化产品的扶持,加快黄河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体系,依法规范黄河保护治理各项工作和活动。至此,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方向更清、目标更明、顶层设计更加完备。

二、合力统筹推进,持续建设提升,以阵地带为依托打造河南黄河普法品牌

坚持河地共建,发挥集群效应,按照“一市一特色、一县一品牌”要求,与沿黄有关地方及部门共商规划、共建设施、共享成果,以河南黄河两岸防洪工程生态环境为基础,以黄河防洪安全、水资源安全、水生态安全、水环境安全为着眼点开展普法宣传,集中在沿河上堤路口、险工控导工程、涵闸、工程管理班、大型非防洪工程等显著或重要位置,建设普法基地、普法长廊、宣传牌、石刻碑林等,共建成普法长廊集聚群53处、法治文化示范基地29处、普法成果展览馆4个、“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示范点”8个,设置普法标志牌2800余个,成为人民群众学习法律知识、开展法治实践的重要场所。目前,法治文化带已覆盖黄河河南段,既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和沿黄群众的法律素养,也增强了依法管河治河的能力和水平,使依法治理黄河、保护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筑牢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法治根基。

三门峡市是黄河入豫第一站。三门峡市司法局实行法治文化品牌项目化管理,将法治元素融入当地楹联文化、仰韶文化、函谷文化、甘棠文化、砥柱文化、地坑院文化、白天鹅文化等,因地制宜打造法治楹联步道、法治文化园、修德养廉基地。郑州黄河河务局以辖区160公里黄河河道为轴,建设巩义、荥阳、惠金、中牟和赵口引黄闸五个普法片区,提升以郑州花园口法治文化示范基地为核心的四大普法园区。兰考东坝头处于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兰考黄河河务局利用东坝头人流量大、宣传面广的优势,创新开设“法治号”小火车,形成了碑、亭、点、坝、火车、步道、长廊、电教八大主题的东坝头法治文化基地,成为法治宣传新地标,市民网红“打卡地”。焦作河务局建设孟州法治文化示范基地、温县黄河太极法治文化园等法治文化基地,将普法与历史文化、太极文化相结合,与文明创建、纪检监察相结合,设置了宪法、河长制、法治历程、文明公约等法治宣传栏,打造了武陟、温县、孟州黄河法治景观线。封丘县以黄河曹岗险工“天下第一险工”为基础建设法治文化示范基地,设置“码上学”专题版面,开设二维码自助解说。台前县打造了“普法长廊”“普法纪念馆”“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刘邓大军渡河纪念馆”五位一体的法治文化基地。

2020年,“提升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水平”被列为河南省政法领域重点工作。河南省司法厅拉高工作标杆,持续提升建设水平,2020年6月,印发《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对黄河法治文化带提质升级,打造集法治宣传、依法治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廊道样板,明确了日常管理、年度考核等制度,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促发展。按照“谁建设、谁使用、谁管护”原则,强化日常管理和维护,坚持“VR、AR、AI”并举,“声、光、电”并用,多角度、立体化、全景式提升了各个基地的普法宣传效果,推动阵地带建设提质增效。

开展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对申报的示范基地进行考核验收,命名第一批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示范基地10个,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在沿黄乡村建设法治文化基地,设立法治图书角,开展法治进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育等系列宣传活动,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明确需求导向,丰富群众生活。站位黄河保护治理新高度,紧扣法治宣传为民惠民宗旨,积极创作富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艺作品,推出戏曲、小品、微电影、动漫等原创作品150余部。微电影《砂场有爱》《拆不掉的恩情》《守护黄河》《新时代黄河谣》等在司法部、水利部、全国普法办获奖。豫剧《吉利故事》、快板《取土风波》、歌曲《我是黄河人》、济源方言普法剧等作品,广受人民群众喜爱。

“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成以来,广泛开展《宪法》《水法》《防洪法》《河南省黄河防汛条例》等普法宣传,开展“黄河法治文化千里行”活动,接连举办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示范点授牌仪式、中国水周普法宣传、河南省“宪法宣传周”活动、民法典集中宣传、温县黄河太极生态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基地和巡回法庭揭牌仪式等大型活动,受教育群众260余万人。“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已成为河南普法工作叫响全国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用法治筑牢黄河安澜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核心要义。充分发挥黄河法治文化阵地带作用,需要不断提升流域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实施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沿黄各地、河地多方共同汇聚起推进黄河保护和治理的强大合力,不断提高沿黄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黄河流经新乡市所辖原阳、封丘、长垣三县,河道长约165公里,黄河滩区面积797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人,占河南全省黄河滩区人口总数的60%,河道管理范围内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水事活动频繁,管理任务很重。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沿黄群众深受其害,而滩区则见证了黄河带给沿岸群众的困苦艰难。治黄必须治岸,治岸必须治滩。黄河滩区迁建是河南省一项划时代的重大民生工程,封丘县李庄镇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是河南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一次性搬迁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一次搬迁。当地采取“普法+”工作理念,迁建搬迁,普法先行。将普法宣传与迁建动员相结合,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法懂法、依法维权,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用法治确保整个迁建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未出现一例上访案事件,实现了4万余名滩区居民的顺利搬迁。随着大迁建、大发展的强力推进,昔日的黄河滩早已变成了“幸福滩”“金银滩”。

探索建立“河长+检察长”制度。明确河湖管护责任,厘清法律问题,完善公益诉讼程序,合力探索以公益诉讼助力河湖管理保护的新模式。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公益诉讼工作协作配合的意见》《关于实行省内黄河流域环境资源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集中管辖的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推动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效发挥了法律监督和公益诉讼作用。

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创新设立“河务+检察机关”“河务+审判机关”“河务+公安机关”工作机制。一是丰富“河务+检察长”合作层次。出台《关于建立黄河流域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着力推进市级河务部门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衔接机制建设,以法律监督促进河道综合治理。二是深化“河务+庭长”合作领域。建立全国首个黄河流域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制度,制定《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河南黄河河务局关于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强协作的意见》,在河务机关设立法官工作室,濮阳渠村等地建立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2个,新设立黄河巡回法庭7处。三是拓展“河务+警长”合作范围。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联动协作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情况通报、重要活动联合部署、重大事项联合督办等制度,打造行刑衔接实战应用平台。

深化依法治理。连续开展“清四乱”“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岸线利用项目专项整治”“陈年积案清零行动”“绿盾行动”“黄河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着力推进河道综合整治,不断改善河道水事秩序和水生态环境。沿黄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越来越高,遇到问题主动配合执法的意愿越来越强,解决了许多过去长时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立案数量稳步下降,从2017年的立案265起下降到2021年的161起,结案率从2016年不足90%提升到2021年的97%。河南黄河管理秩序持续向好,河南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基础越来越牢靠。2018年12月,河南在全国率先启动“携手清四乱 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着力解决黄河流域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截至目前,共查处违章建筑403处,清除违章建筑70.7万平方米,291个“四乱”问题均得到有效处置。特别是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郑州法莉兰童话王国、济源沁河滩区养殖小区、古柏渡蹦极塔及蒙古包、违建砖瓦窑厂等一批重点难点问题,河湖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四、深耕细作,久久为功,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

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在黄河全流域推广法治文化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将黄河文化和法治建设有机结合,建设“黄河法治文化带”,以黄河文化的博大深厚和深刻影响力传播法治,弘扬法治精神,有利于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法治环境。黄河流经9省区,全长 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0万平方公里,横跨东中西部,跨行政区域多,跨度大,距离长,流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我们,既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又着眼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地区千差万别的具体实际,突出全局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点面结合,因地制宜,上中下游地区形成合力,在黄河全流域共同建设法治文化带,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以黄河法治文化带为依托,突出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以党章为根本的党内法规体系,学习宣传民法典、水法律法规等,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进一步细化普法清单,组织、协调开展宪法宣传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国家安全日等专项宣传活动。

(二)加强黄河沿线法治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的弘扬传承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八大古都多环绕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拥有的全国重点文物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河南419处“国保”中,67%分布在黄河流域。国家重点支持的6个国家级大遗址保护片区中,西安、洛阳、郑州和曲阜4个片区都位于黄河流域,其中,黄河河南段沿线占了两个。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文脉,文化根基深厚,传承黄河文化、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是黄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坚强成长、不断强大的“魂”,也是凝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信心和力量的精神支柱。要通过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保护传统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带动高质量发展。要建立黄河沿线法治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历史文化、非遗文化等协同保护发展机制,更好推动法治文化建设与黄河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打造一条黄河两岸沿线集生态优美、环境宜人与特色纷呈相互辉映的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宣传路线,满足游客和人民群众交通出行、旅游休闲、文化学习等需求,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熏陶,不断增强法治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把法治文化宣传路线建设成为“展示法治文化、突出法治主题”的法治文化教育传播带。

(三)健全河地共建长效机制,共同抓好大保护

坚持共商规划、共建设施、共享成效的原则,立足黄河,带动周边,服务全省,辐射全国,加强黄河河务部门与沿黄各地政府部门的协调联动,整合各方资源,增强建设合力,提升建设品质,形成内外联动、各展所长、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点、线、面全方位推进黄河法治文化带的集群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把黄河法治文化带打造成为全国法治建设的亮丽品牌。

把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与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把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与周边地市发展要素充分结合起来,满足游客和人民群众交通出行、旅游休闲、文化学习等需求,实现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将法治文化带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结合起来,让法治与旅游同行,实现法治文化覆盖全域、惠及全民,以法治文化带动和促进沿黄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把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与地方文化发展相结合。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在规划时应避免单一、刻板的宣传法治条款,而应与黄河文化、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相互融会贯通。要进一步创新法治宣传教育的手段和形式,通过创作小视频、相声、小品、戏曲等,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渗透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生活,在潜移默化中让每一位受众主动、快乐地接受法治文化教育,宣传法治文化观念,从而把法治精神法治理念传播到千家万户。

把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与黄河文化传承相结合。将法治文化与黄河文化相互融合、共建共享、创新发展。河南沿黄多个市县历来与黄河相依共存,其发展兴衰与黄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特质的黄河文化,都有各自鲜明的地域特点。在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过程中,要融入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黄河文化的博大与厚重不断扩大法治文化的影响力,讲好“黄河故事”的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使法治文化与黄河文化相互融合、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普法黄河流域河南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出彩河南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普法
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