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擎画美丽中国新蓝图

2023-01-09周丹

浙江经济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文 / 周丹

建议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系统、准确地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使其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真正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个方面,引领全国人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在经典著作中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依据。其中,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的著名论断,至今仍被广为引用:“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由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的思想精华。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积淀了丰厚的生态文明思想。《易经》中说“栽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即天人合一。《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记述。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万古传诵。民间也有“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和“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基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资源开发活动的经验和教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江河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开展了淮河、黄河、海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治理,相继兴建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新安江水电站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并广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全国开展封山育林和大规模植树造林,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绿化祖国活动,建成“三北”防护林生态建设工程,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措施,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活动,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也有一些沉痛的教训,如在“大跃进”中毁林大炼钢铁、在“农业学大寨”中劈山造田、在发展乡镇工业中搞“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借鉴了国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做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发展。欧盟、北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比我国早,他们走过的道路,形成的发展理念、先进技术、政策法律和公众参与等做法,虽然不能照搬照套,但可以结合中国的国情,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比我国早,他们走过的道路,形成的发展理念、先进技术、政策法律和公众参与等做法,虽然不能照搬照套,但可以结合中国的国情,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同志从“知青岁月”,到河北、福建、浙江、上海担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在长期的地方工作实践中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阶段:习近平同志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知青插队下乡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社员修筑淤地坝,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还带队到四川学习取经,利用当地秸秆等的资源,在陕北建成第一个“沼气村”,带动全县掀起一场“沼气”热潮。

第二阶段: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正定县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制定县域经济技术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治污染搬家、污染下乡”,明确正定县发展的战略定位和产业导向,还组织开展植树造林,禁止乱伐树木,增加城乡绿化面积。

第三阶段: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担任省、市、地党政主要领导期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闽北山区开展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提出要加强闽江上游的植被保护和生态林建设,指导推广治理山区水土流失的“长汀经验”,推进“绿化福州”和内河综合整治,狠抓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编制《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并推动实施。

第四阶段: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实践探索。提出的“八八战略”之一,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并亲自担任生态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两个领导小组组长。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环境整治“811”行动计划、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山区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碧海生态建设工程等重大举措的实施,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丰硕成果。

第五阶段:习近平同志在上海担任市委书记期间,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服务经济比较发达、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资源消耗持续降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的新路。重视保护好历史建筑,保护好自然村落,保护好城乡的历史风貌,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改造与新建的关系。还提出要调整崇明岛的发展定位,把崇明岛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生态岛。

2011年至2020年,全国单位GDP能源消耗累计下降28.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约34%。2021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下降至56%,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升至25.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习近平同志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它涵盖的“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已成为全党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系统部署数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制定修订近30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实施“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及配套政策,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等,推动解决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调整设立各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保护地体系,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施国家“江河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前长江干流全线保持Ⅱ类水体;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实现连续20多年不断流。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到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4.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增至87.5%;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增至84.9%。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调整优化,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壮大,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资源、环境、生态效益日益显现。2011年至2020年,全国单位GDP能源消耗累计下降28.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约34%。2021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下降至56%,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升至25.5%。“十三五”以来,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全国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26%,单位GDP用水量累计降低2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以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6%,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50%。

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深度参与。我国切实落实生态环境多边公约或协议书,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生态环保方面的合作,在G20杭州峰会达成《20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规划目标和远景,表明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发展绿色经济。

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发展时期,建议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系统、准确地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使其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真正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个方面,引领全国人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发展目标上,建立完善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分阶段目标,制定美丽中国建设的指标体系,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预期性和约束性的要求,分解落实到地方、部门和企业,建立健全统计监测评估制度,并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在空间布局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修编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区位条件、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调整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明确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区分城镇、农业、生态三类区块,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严格控制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三条线,并落实到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落地到园区、平台、项目和工程。

在重点任务上,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生产方式方面,要重点解决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生活方式方面,要在思想观念、消费模式、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促使全社会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扩大绿色低碳产品的供给和消费,创建绿色低碳社区、企业、机关和学校。

在政策导向上,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完善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等机制,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通过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取得实效。进一步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立法工作,加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宣传力度,逐步将生态产品总值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并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

在战略举措上,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一方面要运用行政手段,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导向,统筹考虑区域差异和行业特点,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另一方面,要运用市场手段,深化能源体制机制市场化改革,积极发展绿色低碳金融,大力发展林业碳汇,加快建立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