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看“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
2023-01-09郭占恒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提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并把“主动接轨上海”纳入“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谋划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和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这是习近平2003年11月6日在浙江省委常委会听取杭州市工作汇报时强调的省委决策部署,见之于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早些时,2003年8月12日,习近平在《之江新语》栏目发表《两条腿走路好》的短论中提出,“我们提出北接上海、东引台资,就是要更好地利用上海这一对外开放的平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外商落户,吸引外资投入,扩大对外贸易,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再早些时,2003年7月,习近平在“八八战略”中提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加强与上海、江苏的合作,推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更早些时,2003年3月,习近平率浙江党政代表团到上海、江苏学习考察,推动接轨上海和长三角一体化。这些决策部署,开启了浙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新探索。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是浙江发挥区位优势的战略选择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上海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宋代就有了“上海”之名,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上海人多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江南传统吴越文化与西方传入的工业文化相融合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
浙江与上海地域相接、人缘相亲、文化相同、经济相融,经济合作源远流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积极呼应上海浦东开放开发,倚借和利用上海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优势条件,促进了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两地经济合作进入以市场为导向、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阶段。然而,与江苏比较,存在着合作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合作领域不够宽、合作层次不够高、合作程度不够紧的问题,更没有主动接轨的意识,区位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积极投身到主动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这项工作中去,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互促共进,不断提高浙江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3月全国“两会”一结束,到浙江工作不久的习近平就率浙江党政代表团赴上海、江苏学习考察。2003年3月21日,习近平在沪浙两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交流会上说,浙江要着眼于“虚心学习、主动接轨、真诚合作、互利共赢”,以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着力点,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加强与沪苏的经济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浙江的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浙江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应有作用,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努力在互动共进中实现沪苏浙三省市发展的共赢。随后,在省委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明了为什么接轨、怎么接轨、如何接轨等一系列问题。
为什么接轨?“乘上海之‘船’出海,借上海之力发展”。浙江地处长三角南翼,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然而,进入新世纪初,由于引进外资有“两免三减半”的税收政策和考核奖励,而对内招商引资则没有,加上省市之间“分灶吃饭”,存在利益上的竞争。因此,各地存在着“以邻为壑”“远交近攻”等现象,出台了不少对外包括港澳台的招商引资政策,但往往把周边地区、邻近地区作为竞争对手,不仅不开放,反而出台了不少防止“肥水流入外人田”的限制性政策。当时,浙江省内也进行过“大树底下到底是好乘凉还是不长草”的讨论,有的提出为防止温州、台州等地的民营企业迁移上海,建议在嘉善搞一块“投资飞地”,把企业投资拦在省内,一些道路建设也刻意在省界留下不少“断头路”。习近平到浙江工作后,针对浙江的区位优势和存在的“以邻为壑”现象,很快提出主动接轨上海、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战略,把接轨上海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浙江“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对外开放的大平台。2002年12月6日,习近平在湖州调研时深刻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共同的挑战。无论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进,还是从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来看,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都显得十分紧迫。他在分析了上海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龙头地位和功能作用后明确要求,“主动接轨上海,进一步明确我们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中的位置,积极发挥在该地区经济整合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要乘上海之‘船’出海,借上海之力发展”。
怎么接轨?破除模糊认识,明确思路举措,建立一体化发展长效机制。赴上海、江苏学习考察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接轨工作。2003年3月27日,在省委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针对“无需接轨”的狭隘观念、“无法接轨”的消极态度、“无从接轨”的畏难情绪,指出,我们一定要纠正和克服这些模糊的思想认识,一定要认识到主动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投身到主动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这项工作中去,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互促共进,不断提高浙江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他富有远见地提出,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在沪苏浙三省市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制度的基础上,建议建立沪苏浙三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以及相关的专项议事制度,定期举办“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发展论坛”,共同制定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并从政府、企业、民间等多方着手,通过友好市县、联络机构等载体,加强多方位、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各类经贸活动的开展。在习近平领导下,2003年5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若干意见》,随后把主动接轨上海纳入“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推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开启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如何接轨?把嘉兴作为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和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嘉兴与上海地域相连,关系密切。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与上海国企“联姻”,率先开启了沪嘉两地接轨的先河。1992年,嘉兴正式提出接轨上海的工作思路。在嘉兴,五成以上的农产品供应上海、六成的游客来自上海、七成的高层次人才引自上海、八成的工业产品中转上海、九成以上的项目源自上海。嘉兴作为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2004年3月,习近平到嘉兴进行为期四天的蹲点调研时指出,嘉兴作为全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在全方位接轨上海过程中成效显著,其优势和作用无可替代。2005 年4 月10 日,他在嘉善县调研时进一步指出,嘉善作为浙江接轨上海的“第一站”和“桥头堡”,对全省都是有影响的。后来,嘉兴和嘉善按照习近平接轨上海的定位和要求,实行多措并举,稳步快跑,推动接轨上海向高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务实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发展新格局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产力布局经历过几次重大调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实施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们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谋划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和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
嘉兴和嘉善按照习近平接轨上海的定位和要求,实行多措并举,稳步快跑,推动接轨上海向高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务实性发展。
内外互动,谋划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区域发展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互补的、合作的、开放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方面,与对外开放新布局和“一带一路”建设紧密衔接,探索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以来,我国在21个省区市设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在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推出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建成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一方面,构建从南到北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包括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行政副中心迁往通州区,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和东北亚经贸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推动“精准扶贫”和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由“江浙沪”16个城市的“小三角”发展到“申苏浙皖”26个城市的“大三角”。长三角最初由“江浙沪”16个城市构成。2014年5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期间强调,要继续完善长三角地区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题合作,拓展合作内容,加强区域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包含26个城市(上海1个、江苏9个、浙江8个、安徽8个),实际将长三角地区扩容到包括安徽的“三省一市”,并对其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空间格局、创新网络、产业链融合、基础设施网络、环境共治、开放平台、人才集聚、要素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组织实施等均进行了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打破“楚河汉界”,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2018年初,“三省一市”联合成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习近平作出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2018年11月,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提出,支持长江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5月1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规划纲要》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着力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着力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着力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着力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着力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着力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努力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建成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这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了蓝图。
尤其是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对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目标是三大定位: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任务是七大工作重点: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提升长三角城市发展质量,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这七大重点,进一步为“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浙江“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探索实践
浙江按照习近平提出的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的目标要求,紧紧抓住中央在长三角地区实施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机遇,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在经济、科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深度接轨上海,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浙江把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为大事来抓。2017年3月,浙江省政府同意嘉兴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要求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要着力打造成为浙江与上海创新政策率先接轨地、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地、科创资源重点辐射地、一体化交通体系枢纽地、公共服务融合共享地,为浙江全面接轨上海提供示范。2017年7月,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赴上海、江苏、安徽学习考察、共商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积极参加编制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18年6月,杭州、嘉兴、湖州、金华与松江、苏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区)签订长三角地区共建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6月,浙江又高规格召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会,提出要全省域、全方位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由此,拉开了新一轮接轨上海的大幕,使长三角一体化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大平台。2021年1月,浙江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推进嘉湖一体化,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桥头堡和浙北增长极。
浙江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推进嘉湖一体化,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桥头堡和浙北增长极。
在接轨上海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中实现借力发展。目前,浙江与上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粗略统计,在上海的浙商,由1986年的84家注册企业、数千人,发展到目前的6万多家、60余万人、注册资本总额超过2500亿元,在上海的浙江商会有直属会员1000多家,会员企业遍布现代服务业、制造业、零售和商业贸易、医药、教育、地产、高科技、互联网、金融与投资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其中有上百家海内外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实现了当年习近平提出的“乘上海之‘船’出海,借上海之力发展”的发展目标。同时,有近87万浙商在江苏,分布在江苏省13个省辖市,兴办企业13万多家,投资额超1万亿元。有40多万浙商在安徽,企业超过1500家,投资数千亿元。三省一市在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等方面实现了融合和一体化发展。
嘉兴接轨上海“近水楼台先得月”“背靠大树好乘凉”。嘉兴为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当好浙江接轨上海的“门户”和“桥头堡”,2017年7月,制定下发《嘉兴市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建成“半小时高铁圈、一小时通勤圈”,对标上海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重点建设10个左右产业合作平台、20个左右创新合作平台和10个左右人才合作平台。近年来,嘉兴接轨上海从聚焦接轨科技创新、聚焦接轨国际化、聚焦接轨现代化治理等“三个聚焦”入手,加快推进浙江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2019年,嘉兴20个省级以上园区开发区与上海签订了有关开放创新平台合作协议,产业链合作更加深化,并不断向高端产业配套链延伸。在政务方面,实现跨省政务服务异地可办,在全省率先实现“无差别全科受理”、开设“企业服务直通车”。在公共服务方面,嘉兴与上海结对学校46所,共建紧密型合作医院5家,在上海629家定点医疗机构可实时结算。目前,嘉兴每天有186班火车到上海,嘉兴南站每20分钟就有3次班车开往上海,嘉兴4号地铁对接上海9号地铁,5号地铁对接上海22号地铁,高铁实现公交化,沪嘉两地的交通不断提速。同时,嘉兴市民持市民卡或新版公交卡,可畅行上海地铁、公交、轮渡等,实现了老百姓所期盼的“与沪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