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厘清史实与史论,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2023-01-09

中学政史地 2022年31期
关键词:史论史实结论

甘 笛

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第四中学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与方法,它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学会分清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既是历史解释的关键行为之一,也是中考的常考考点,更是课程标准对历史解释素养的基本要求。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生明确提出“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的目标要求。可见,无论是从课改要求还是命题来看,都应重视“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提高历史解释素养水平。

但是,在历史学习或考试中,一些学生由于认识不足,往往分不清历史史实、历史解释、历史观点、历史结论等历史概念的含义,容易将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混为一谈,或将历史解释等同于历史史实,对两者不加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怎样区分教材中的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考试中又如何正确解答考查这一知识的试题?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这些问题,以期对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辨别史实与史论的含义

1.历史史实,简称“史实”,是指人类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客观存在的事情。历史史实通常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具体时空下人类历史的全部客观过程,另一种是被记载的历史,也就是人们对重要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我们使用的教材中的历史史实是第二种情况。历史史实是所有历史观点、历史结论、历史解释的基石。

2.历史结论,简称“史论”,是人们在史实判断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性质、目的、特点、作用、影响、局限性等方面的看法或评价。它是一种主观认识和价值判断,属于历史解释范畴,一般包括历史观点、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经验教训、启示感悟等。

3.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历史解释要求以史料理解为基础,在一定史观的指导下,对历史概念进行解读,对历史事件进行原因探讨,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解读和探讨历史史实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融入个人的主观想法,因此它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历史评价、经验教训、启示感悟等都属于历史解释。

二、判断试题中的史实与史论

近年来,在各地市的中考试卷中,经常可以看到考查学生能否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的试题。这类试题选材范围广泛,能灵活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这类试题主要有两种设问形式,一种是要求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另一种是依据史实推出史论。下面以选择题为例,结合2022年各地市典型的中考试题,谈一谈这类试题的考查形式。

1.区分史实与史论。

这类试题一般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准确地分辨出哪一个选项是历史史实或哪一个选项属于历史结论,主要考查考生对史实与史论含义的理解,以及熟练判断史实与史论的能力。

例.(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一项是

( )

A.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C.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

D.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解析:本题以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的含义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历史史实、历史结论的分辨能力。解答标题的关键是要弄清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的含义。题干明确告诉考生,“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说,历史史实是对一定时空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客观陈述,而历史结论是对历史史实作出的主观评论。A项是关于洋务运动内容的客观史实;B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对五四运动性质的主观评判,属于历史结论;C项是关于南昌起义爆发的客观史实;D项是关于西安事变发生的客观存在的史实。故本题选B。

2.依据史实得出正确结论。

这类试题一般是题目给出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一一对应的四组选项,要求考生选出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对应正确的选项,目的是考查考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这也是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常见的试题类型。

例.(2022·湖南株洲)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

解析: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是历史结论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而准确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又是历史解释素养的一项主要任务。要准确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全面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抗日战争相关史实和史论的准确理解程度。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中国军民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其中,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破灭,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进一步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也对当时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人民和军队起到了鼓舞作用,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赞扬。据此分析,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C项。

三、厘清教材中的史实与史论

对初中学生来说,最常见、最权威的历史解释主要来自教材。正确解答历史试题一般需要借助教材上的历史解释,将教材内容与试题内容进行结合,并进行知识的迁移。中学历史教材每一课的历史知识一般都由史实性知识和结论性知识构成,并且往往是前史实后结论,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具体到每一课中,学习时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刻理解教材上的历史解释,分清课文中哪些是史实性知识,哪些是结论性知识,史实与论点是怎样结合的,以增强史论结合的意识。这是提高历史解释素养的最主要途径。

由历史史实的含义可知,历史史实是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它是客观存在的,时空性是历史史实的重要特征。在叙述历史史实时一般会有时间、地点、人物、结果等要素,也就是说凡是有时间、地点等客观事实的一般都是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的前提在于厘清史实。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处理,有助于厘清史实。例如,根据教材中有关辛亥革命的内容就可以整理出以下主要史实。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1895年10月,孙中山组织发动广州起义。

(3)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4)1907年,孙中山和黄兴领导广西起义。

(5)1911年4月,黄兴等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

(6)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

(7)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

(8)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9)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10)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对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历史结论是人们在史实判断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主观看法或评论。这些“看法”“评论”常出现在历史事件的叙述后,依史实而出,往往对历史史实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历史教材而言,历史结论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或显或隐。它主要出现在课本正文的结尾处,有时也隐藏于小字、注释甚至课后练习中。在复习备考时,我们只要注意总结,就可以梳理出每一课的重要的历史结论。仍以辛亥革命为例,我们由教材给出的史实中可以得出如下历史结论。

(1)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3)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6)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7)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生活习俗、社会观念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历史结论教材并没有直接表述出来,需要我们在学习时结合史实深入挖掘,总结归纳。如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社会矛盾激化等。有些历史结论则需要我们在学完某一模块之后才能归纳得出。如学习完中国近代史后我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出“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的历史结论。

总之,我们要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教材是怎样从历史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的。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从史料中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这也是快速提高历史解释素养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史论史实结论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曲海词山慰平生——我与戏曲志史论的结缘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在史论结合中认识和理解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历史与理论》评介
档案的源、流及相关史实辨析——以清末民初东蒙史事为例
结论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贵族政治”与“君主独裁”
——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