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1-09■谢

质量与市场 2022年12期
关键词:经营性国有资产职工

■谢 凤

(攸县财政局)

引 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营性事业单位所处的市场环境更为复杂。传统的政府垄断式的管理模式,会逐步的使该类事业单位失去竞争活力,整体发展速度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相关部门积极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借此调整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发展战略,实现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1 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相关概念

事业单位是国家借助国有资产创办的公共服务组织,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中,事业单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中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经营性事业单位可定义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类社会服务组织,其中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具体指事业单位所提供的“社会服务”“产品”,可通过市场配置经营资源,且无需承担公益性的服务职能[1]。

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制转企”,是事业单位结合市场变化规律,转变单位原有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模式,用自主经营的方法,承担相应的盈亏责任。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后,仅需对企业本身负责,并基于市场分析、调查,分析改制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为其制定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经济战略。借此改善生产经营环境,使其创造更多经济效益,逐步的增强改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

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时需坚持以下原则:首先,改制企业在积极创新的同时,还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制定经营管理战略时,应同时考虑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其次,改制过程中在维护原有职工利益的基础上,仍需合理的调整组织结构,确保改制企业人员组成符合企业长远发展需要。最后,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期间,需要统一观念,相互合作,规范企业运作流程,必要时,可借助专业中介机构,做好改制前的调研工作,为经营性事业单位顺利改制创造有利条件。

2 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环境的发展,经营类事业单位在实际发展中,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益,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经营类事业单位会存在技术开发实力弱、市场管理水平低,所制定的生产经营战略与市场需求不符等情况。并且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其在生产经营中没有主导权、直接管理权,内部员工的岗位竞争意识、工作积极性不高,多角度的限制着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发展[3]。因此,为打破事业单位内部结构、组织管理、人员意识等方面的局限性,经营性事业单位需要通过“改制转企”的方式,唤醒单位的生产活力,掌握决策权,制定出更科学、符合市场规律的生产经营战略,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部分经营性事业单位在运营期间存在“内部职能不明”“政企不分”等情况,从而导致政府赋予经营类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职能难以体现,甚至影响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基本秩序,增加政府财政压力。但在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则会通过自主经营的方式,承担生产经营活动的盈亏,并且在卸下政府职能重担的前提下,结合市场需求、市场规律,重新制定生产经营决策,使政府部门能够制定统一的管理条例,改善市场环境,构建公平、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市场。

3 我国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后面临的问题

3.1 改制企业认知观念存在误差

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是由国家行政部门直接领导的公共服务组织,是我国特殊的行政职能组织。因此,我国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主要宗旨是履行部分社会公共服务,参与社会建设事业,核心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点。但在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原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逐渐与事业单位脱离,使事业单位在改制为企业后,仅强调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忽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社会效益,公益性特征逐渐减弱[4]。

3.2 改制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

经营性事业单位是国家所设立的行政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在经营性事业单位组织管理、运营管理中享有完全的决策权。政府拨款、财政支持是维持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前提条件。所以在经营性事业单位运营期间,容易出现工作效率低、单位组织结构不合理等国企通病。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此种运行状态的事业单位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利于各公共服务组织的协调与建设。虽然经营性事业单位已经意识到改制转企的必要性,但多数事业单位仍沿用传统管理模式,从而使得事业单位改制后,员工积极性不高,改制企业整体发展缓慢。

3.3 改制企业发展目标不明确

经营性事业单位在生产活动、经营管理中,往往会根据国家财政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给出的指令,以及提供的财政资源开展各项生产经营业务。所以,在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前,往往无需考虑市场压力、市场运行规律[5]。但随着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改制企业会承担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需要根据市场调查与分析,拓展新的市场。而市场竞争、开拓市场的前提是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使改制企业重新定位,顺利的抢占市场份额。因此,在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过程中,因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多数事业单位在改制时均存在发展目标不明确、市场定位不准确的情况。

4 我国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有效对策

4.1 加大改革宣传力度,夯实改制基础

为使我国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顺利进行,还应加强事业单位改革的宣传力度,营造改制氛围,夯实改制基础。首先,在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初步阶段,相关部门可运用各类媒体平台,宣传事业单位改制的必要性,提前给内部职工打好预防针,使其对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具有初步的认知能力,可以在改制过程中消除顾虑,主动配合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制战略,支持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并为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事业单位改制期间,应强调改制进度、改制战略等关键信息的透明度。确定各项方案时,经营性事业单位需要考虑群众需求,并正确看待群众力量,用直观、公开的改革信息,调动内部职工在改制过程中的积极性。让经营性事业单位相关的群众可以参与改制,同时在单位调换岗位、分流安置时,服从安排。最后,经营性事业单位应在改制转企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思想上帮助内部职工改变认知,促使单位中的职工、干部能够自觉的完成改制转企的相关任务,借此夯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的人力资源基础,为改制转企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4.2 调整组织领导结构,明确改制责任

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时,改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难度大,且受改制政策的影响较大,所以,为使改制工作顺利进行,需要调整组织领导结构,明确改制责任。首先,各地区的经营性事业单位应成立“改制转企”部门,从单位中选择部分高素质的精英人才,组建改制小组。使其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落实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期间的各项政策方案,增强单位改制的实施力度。

其次,由于经营性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不同,在调整单位组织结构时,还应结合事业单位实际需求,分析改制转企中的现有矛盾,针对性的拟定解决措施,从而让事业单位的改制转企方案落实到改革的各环节内,并起到应有的改制效果。最后,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国家财政、劳动保障等方面的行政管理部门,还应树立大局意识,为事业单位改制提供优质、可靠的服务与支持。改制企业在各部门的支持下,需要明确各方在改制中的基本责任,做好组织管理、人员调配工作,用好财政部门、管理部门的资源,满足单位改制转企的根本要求。

4.3 做好政策支持,改善改制转企环境

政策环境对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同样非常重要,所以,相关部门还应做好政策支持,改善该类事业单位的改制转企环境。具体来说,事业单位在改制时,往往需要置换国有资产,并根据单位实际需求、资产规模、生产经营管理现状、发展空间等因素,确定事业单位改制方案,规范事业单位改制模式。对于规模较小的经营性事业单位,其在转企时可从原有的经营模式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但对于部分规模小的经营性事业单位,可通过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转企。在此期间,对于国有资产,相关部门可在国有资产租赁出售方面给予改制企业优惠政策,缓解其偿还压力。

除此之外,经营性事业单位提出改制转企的申报后,相关部门在初步审查申报内容后,可专门成立审批项目,由其他机构评估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审核、评估无误后,予以审批,同时督促事业单位实施改制方案,并结合相关政策安排,用公司股份、本金置换或租赁国有资产。改制企业在审批后,需重新建立领导管理组织,补充企业运营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生产经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制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济战略。

4.4 重视职工分流安置,维持改制稳定

职工分流是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容易引起较多的矛盾隐患。因此,相关改制企业应重视职工分流,用合理的安置方案、分流政策,维持改制的稳定性。具体来说,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时,应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灵活的确定职工分流、安置方案,整体安排应坚持“重置换”的基本原则。

一方面,经营性事业单位应借助合理的安排,转变内部职工的岗位、身份,并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优化职工管理制度。在分流职工时,可鼓励年长的职工提前退休,用基础的养老保障提高其满意度。另一方面,经营性事业单位在改制时,不同单位的经济实力会有着明显差异,所以,一些改制企业难以负担起职工安置压力。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可利用安置专项资金、国有资产变现政策等方式,解决事业单位改制期间的职工安置难题,避免因职工安置、分流矛盾而影响改制的有序性。

4.5 规范国有资产审计评估,减少财政损失

在原有事业单位经营体系中,政府部门会承担起单位资产支持责任,提供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维持经营性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但受市场经济影响,事业单位改制的迫切性增加,需要通过自营的方式,调整组织结构,增强组织的竞争活力,顺应市场发展规律。但是,为从根本上打破政府统筹管理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发展的限制,政府部门则需要及时回收国有资产。

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时,仍需规范国有资产的审计评估,借此减少国家的财政损失,全方位的落实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首先,处于改制阶段的经营性事业单位,应规范国有资产评估流程,准确的核算单位内的负债、国有资产数量,确定资产价值。评估、审计国有资产时,相关部门可制定明确、统一的管理方式,明确国有资产评估审计方法、审计流程、时间。

其次,依据政府部门相关规定清查国有资产时,应提前进行资产审计,审计完毕后方可评估资产价值。在此期间,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小组、国家财政部门可统一审计国有资产,若改制后的企业存在重大财务问题,如负债增加、资产损失等情况,需要提前向财政部门报备。

最后,对于一些瞒报国有资产数据、虚报成本的经营性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追究相关主体的责任。随后按照合理的评价、审批程序,确定国有资产的实际价值,确保资产评估的可靠性,预防改制过程中国家财政的损失风险。

5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有效协调社会公共服务组织职能,推动经营性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经营性事业单位应正确看待改制转企的根本价值,提前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合理制定市场发展目标。随后不断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加强人员管理、安置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制定更为健全的改制管理体系,逐步的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缓解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压力。

猜你喜欢

经营性国有资产职工
关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政府管控的思考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军工院所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提升建议
试析烟草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思考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一心守护青年职工安全的“郑安全”
青年职工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