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的直播可视化研究

2023-01-09

中国传媒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广播电台可视化

应 骅

(宁波广播电视集团,浙江 宁波 315010)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网络广播电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这种画面与声音同步的新型直播模式很受公众欢迎,它打破了传统广播以声音为主的传播形式,内容及形式更加生动,这势必对传统广播造成不小的冲击。而怎样在融媒体环境下适度地进行可视化直播,使传统广播节目打破单一的传播形式,获得更好的发展,是传统广播行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融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的直播可视化探索

1.1 传统广播节目的优势

第一,传统广播的主持人、新闻记者及编辑团队都是专业人士并且训练有素,加之广播节目审核严格,制作严谨、规范,内容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得广播节目更具可听性和权威性。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收听广播节目不受时间及地点限制,比收看电视节目更加方便,尤其是现阶段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广播节目的这种优势使得受众无论是在途中、运动中,还是在家务劳动中,都可以随时随地收听节目,接收当前最新资讯。第三,相较于电视信号的复杂传输过程,广播节目的编辑、制作及传输过程相对简单,制作成本更低,并且时效性更强,可以使受众在第一时间知晓天下事,正因为具有这一优势,多数广播电台设置了应急广播,可以及时传播最新新闻。

1.2 融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直播可视化的优势

第一,在广播模式下,受众只能听到主播的声音,表达形式相对单调,而在可视化直播过程中,受众可以直观地看到主持人的表情、动作以及工作场景等,节目形式更加生动。例如,在比赛或车展节目中,受众通过主持人的讲解,再结合精彩画面,能更立体、直观地接收现场信息,获得视觉、听觉的双重享受。因此,相较于单一语言描述,可视化直播的传播效果更好。第二,在传统广播节目中,受众只能被动地收听节目信息,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广播节目不断和直播节目融合、渗透,在可视化直播中,受众可以一边收听节目,一边通过直播节目打造的平台与节目组留言互动。针对受众提出的问题,栏目组可以及时解答并了解受众所想,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节目内容,这样不仅能提高节目的参与度,而且能使节目元素更加多样化,收听率更高。第三,可视化直播节目能快速统计收视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了解受众的喜好,知道哪个时间段收听率高,哪个时间段收听率低,使节目组能及时调整广播节目播出的时间、内容及形式。第四,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广播节目的收听范围多集中在本地,而网络不受该限制,覆盖面更广,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收看可视化直播节目。总之,可视化直播节目融合了传统广播与直播节目的优势,打破了传统广播的神秘感,是迎合受众需求与时代发展的产物。

1.3 融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直播可视化的劣势

第一,视频信号不稳定。在信息时代,借助网络技术的创新,传统广播节目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受移动终端设备及数据传输带宽等因素的限制,在一些远离市区的地域,如城乡结合部,网络信号尚未实现全覆盖,由此引发视频直播不流畅、画质不清晰等问题,受众在收看直播节目时会出现视频时断时续的情况,严重影响受众体验。因此,在面临更多的选择时,部分受众会放弃广播节目而选择其他节目形式,进而影响广播节目的收听率。第二,直播光照技术差。传统的广播直播间只需适度的亮度即可,而直播节目对直播间的要求较高,需要考虑光照对直播画面的影响,但广播节目转型毕竟处在尝试阶段,直播技术有待提高,直播设备还不完善,加之栏目组成员的专业素养较低,不能熟练地使用直播设备与网络技术,导致直接效果差强人意。[1]例如,部分广播电台对光影对比度、拍摄角度等掌控不好,致使直播出现主持人额头发亮、阴阳脸或衣服质感不好等问题,不仅影响节目整体质量,而且破坏了主持人的形象。第三,主持人自身问题。隔行如隔山,传统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缺少镜头感,还像在原来的节目中那样念台词,动作较为随意;或长时间不抬头,与受众缺乏互动交流;或面部表情不佳,影响受众的观看体验,导致受众对主持人的印象减分,甚至放弃节目,影响收视率。第四,节目版权被侵害。与传统的广播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也更加广泛,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传统广播节目的发展,但也使得一些收听率较高、在受众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直播节目频频被其他电台盗用或模仿,对节目版权构成了侵权,影响了广播节目的收听率。

2.广播节目的直播可视化要适度

正如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与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与价值。”所以在融媒体环境中,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传统广播节目在改革中必须因地制宜,遵循传播规律与节目制作要求,在直播可视化探索中坚持适度原则,而不能全盘采用直播节目的制作模式。

2.1 广播是想象媒介

对受众来说,杂志、报纸等平面媒体更侧重于利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电视节目尤其是连续剧更侧重于直观呈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广播是利用传统媒介的形式把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它的最大优势就是能给受众以想象的空间。相较于电视节目的声画兼具,传统的广播节目是把情绪、思想等信息以声音形式传递给受众,受众根据主播的声音对播放内容进行自我联想,并在收听广播的过程中想象现场画面。可以说,带给受众无限的想象力正是广播的独特魅力,这一点在故事类栏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2]例如,成都交通广播的午夜末班车栏目,在零点档播出各种悬疑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吸引的哥、学生或失眠的受众收听,通过主播声情并茂的演播,受众就会在头脑中自我构建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这也正是广播节目的魅力之所在,若用电视节目的形式演绎悬疑故事,就会是另一种场景了。所以,在融媒体环境中,传统广播可以适当尝试直播这种新型传播形式,但不是所有节目都可以直播,而应有选择性,如对联欢会、展览会等类型的节目内容就可以开通可视化直播。

2.2 广播是“想法”媒介

相较于电视等视听兼具的媒介形式,传统广播节目更有深度,能通过“话中有话”的方式呈现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达到引人深思的效果,电视、新媒体等媒介形式则不具备这种功能。由于传统广播只采取声音这种单一的传播方式,更有利于受众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信息的收听与理解上,所以人们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态度以及看问题的角度等信息更适宜在广播中体现出来。而在融媒体环境中,受众一般是被动接受视频信息,往往来不及思考镜头就切换到了另一个画面,长期接受这种信息,甚至会出现理解能力下降的问题。广播可以看作有声读物,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受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制作出受众喜欢的节目,基于舆论关注点,传播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并适当运用直播形式,做新时期的智慧传播平台。

2.3 广播是有的放矢媒介

传统的广播节目融合了栏目组的集体智慧,是栏目组全体成员群策群力的结果,尤其是新闻栏目是三审制度的产物,更具舆论导向性、权威性和针对性。但在融媒体环境下,各种直播App大量涌现,这些App门槛较低,一部手机加一个直播账号即可开播,缺乏行业规则的约束,或不重视行业规则,容易打擦边球,导致视频直播涉黄赌毒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样的道理,若传统的广播节目不遵守行业规范,不构建完善的栏目制作及直播播出制度,也会在工作中陷入被动局面。[3]例如,在法治节目的案情回放环节,一般会对凶杀现场画面做马赛克处理,既要在视觉上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又要淡化凶杀现场的恐怖气氛。在这一点上,成都广播电视台的《998法治大讲堂》栏目就做得很好,它以简笔画的形式进行案情回放,受众观看体验更好。另外,大多数广播节目是提前录播的,若每天24小时都有摄像机对着直播台,必然出现大量的空镜头,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就是说,广播节目开通直播,要选择适宜直播的栏目。例如,对于脱口秀、教育、旅游、法治及房产等互动性强的民生类栏目可以以直播的形式播出,而时政新闻、文学鉴赏等容易引起受众深思的栏目更适宜用传统广播的形式呈现,以提高受众收听的专注度。

3.融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直播可视化的策略

3.1 精心设计广播节目内容

在融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形式更加丰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选择,所以广播节目尝试直播可视化是时代的必然选择。相较于传统的广播形式,直播形式使人的眼耳同时动起来,不仅扩充了节目内容,也使受众得以看到生动形象的图像,还可以与主播在留言区交流互动,大大增强节目的娱乐性,进而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取得良好的视听效果。[4]因此,广播电台要精心选择和设计节目内容,尽可能突出栏目的个性化。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受众的特点,从受众关心的话题入手,打造生动形象的节目内容,拉近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2016年两会期间推出了特别节目《直通北上广》,节目围绕北京、上海及广州这三个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一线城市的热点民生话题,聚焦公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寻求破解之道,在年轻受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中国之声栏目组首次尝试在会场设置360度旋转式摄像头,这种可视化的直播形式使受众宛如置身会场,比传统电视直播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下就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这也为各地广播电台尝试直播可视化提供了操作模板。再如,成都广播电台于2017年制作的《蓉城金秋》栏目,主要面向老干部、老工人等退休人员,其利用微信公众号开通直播,并走进广场舞比赛现场或老年大学,一展老年人风采,深受老年受众的欢迎。应注意的是,在采用可视化直播形式时,要充分考虑老年受众的特点,了解他们的诉求,使他们也能参与到新媒体传播中来,为此,在精心选择内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作息规律,合理设置直播时间与直播频率。另外,广播节目尝试可视化直播形式,必须确保制作的节目内容真实,且传播要及时,以突出节目的权威性与时效性。

3.2 改进视频播放技术,为直播提供技术支持

信号传播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节目的直播质量,所以广播电台在尝试可视化直播时,应首先改进视频播放技术,并提高网速,以满足直播需求。当前,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提升,但不同的网络信号共处于同一空间,也会互相干扰,导致广播视频信号受到影响,造成信号不稳定,所以广播电台要与电信等部门积极沟通,增加网络带宽,提高网络速度,并尽量争取专线传输,以确保节目信号流畅。[5]同时,应改进直播间配置,如直播间大屏幕要选择LED大屏,确保拍摄中不出现频闪现象;为确保主持人上镜效果,应为直播间加装LED柔光灯,最好是选择能调节照射角度、高度的便携式灯具,以改善直播效果。另外,主持人要积极转型,加强学习与培训,并注意改进自身形象,选择合适的妆容与服装,培养自己的镜头感,将声音优势扩展到画面,打造广播品牌,争做电台的流量担当。

3.3 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第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行业的兴起,公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但也导致信息内容鱼龙混杂,其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一些暴力、色情等低俗内容,因此,为了给受众提供健康的信息环境,应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屏蔽不良信息,以此净化网络空间,营造干净、积极向上的信息传播环境。第二,广电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净化荧屏声频的法制机制,从立法层面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第三,针对版权侵权问题,要建立虚拟财产保护制度,加大对音视频及文字版权的保护力度,对未经许可擅自传播广播节目的侵权者要坚决给予惩处。第四,广播电台要加强广播环境管理,建立多级严控的管理体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建立失职追责机制,加强网络自查及清理机制建设。

3.4 突出广播的服务职能,创新直播内容

在融媒体环境下,为了使广播节目更好地发展下去,尝试可视化直播是一条可行的途径,要想真正发挥可视化直播的优势,还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创新直播内容,确保直播内容丰富、生动、形象,这就对广播电台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提高全体员工的专业素养,创作出受众喜欢的节目,广播电台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或讲座活动,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激发其创新思维,并根据受众喜好,创新直播模式,树立品牌优势,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弥补传统广播节目的不足,实现传播广播与新媒体更好地融合。[6]第二,广播电台要建立评先树优制度,定期不或不定期地评选优秀主持人、优秀栏目及优秀网络直播等,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电台主持人、编辑及记者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创作热情。第三,改革直播形式,增加节目创意,为受众提供优质节目内容,充分吸引受众目光,塑造良好的直播品牌形象。例如,交通出行是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公众出行,广播电台可以与交管局联合,将道路交通的视频监控信号实时传输到广播直播间,由主播及时把道路拥堵画面以视频直播的形式播出。同时,广播电台还可以开设微信公众号,并吸引公众订阅,公众可以在公众号上查询交通出行信息,并根据情况合理规划交通出行线路,从而有效提高受众对电台的忠诚度。

结语

总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广播节目向可视化直播方向发展是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广播节目在尝试可视化直播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适度原则,通过两者的融合,取长补短,并根据节目内容创新直播内容及形式,提高节目收听率,根据自身优势寻求合适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广播电台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广播电台播控系统的监测技术研究
AOIP技术在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少儿广播节目未来发展之我见
探究微信平台在广播电台的应用
理财类广播节目“真人秀”的表现方式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