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建设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的思考

2023-01-09李中东

中国工程咨询 2022年7期
关键词:皖南康养上海市

文/李中东

一、引言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中提出:推进长三角地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和康养基地建设,加强康养资源共享,促进异地养老。《上海市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2019—2022年)》明确,上海市要与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联合推动养老服务领域政策异地通关、市场要素流动,为老年人选择异地养老提供服务。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市老龄化人口比例已高达23.4%,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需要抚养的老年人更是高达35人。目前上海市养老床位总数15.9万张,由于城市容量及养老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上海市养老机构及床位数量、服务多样性等的发展仍跟不上上海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据有关调查统计,上海市老年人在养老意愿方面,多数不愿意离开家居环境接受照料,其中:68.4%的老年人“不会选择异地养老”、29.4%的“会短期异地养老”、2.2%的“会终身异地养老”;上海市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方面,总体状况良好,日常活动完全能自理的老年人占93.3%,完全不能自理的占4.5%。

加速长三角一体化分工与合作,深化长三角养老合作,关键是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创造一个让老年人受益的制度环境,推动政策等要素流动,带动老年人动起来。

目前,在安徽省皖南地区建设主要服务于上海市老年人的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以下简称“康养基地”)的各项条件基本具备。吸引各类资本平等参与康养产业建设与发展,康养基地主要是建设特色康养项目和申安健康社区。

二、发展康养+产业的意义

康养产业涵盖了健康、养老、养生、医疗、旅游、体育、文化、生态农业等诸多业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客户群有银发养老客户群(老年人群)、养生保健客户群(中青年人群)、医疗康复客户群(疾病人群)、美容康体客户群(健康人群)等。当前,市场聚焦老年人群和亚健康人群,随着需求多样化、市场细分、产业外延,以发展的眼光看未来,康养的消费群体将更加广泛。

康养产业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康养产业对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惠及民生、乡村振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据测算,康养产业服务客户群10万人,直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以上,增加就业岗位约5万人,每年带动消费规模约100亿元。

以康养基地为主体带动康养产业发展,以生态、绿色为引领,按照康养产业发展规律,立足皖南地区产业发展基础,科学谋划产业布局。积极引导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市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企业布局,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充分发挥区位独特优势,依托徽文化、国际旅游廊道等优质资源,聚焦“康养+”,全力发展高端医养、体育健身等先导型产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绿色食品等主导型产业,积极发展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成长型产业,围绕“医、养、游、健、学”等,打造产业链齐全、闭环式发展的康养产业集群,形成万亿级以上产业规模。

三、安徽省皖南地区建设康养基地的优势

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2020年,皖南地区森林覆盖率达51%,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1%,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7.8%。区域内国家湿地公园8处、省级湿地公园20处,累计建成城市绿道达3000公里以上。秀美的山川、洁净的水源、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多样化的物种,构成了优良完整的生态系统。

便捷的交通。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长416公里,并拥有安庆天柱山、芜湖宣州、池州九华山、黄山屯溪四大机场。区域内“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已形成内联外畅、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实现了与上海市的全方位快捷联通。

文旅资源丰富。徽文化、桐城派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区域内现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国家级44项、省级25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9名、省级415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所)51个,博物馆、纪念馆、展示馆等一体化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基本建成。

皖南地区拥有黄山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九华山佛教圣地、天柱山禅宗三祖圣地、齐云山道教圣地及牯牛降自然保护区等五座名山,区域内密布水网,太平湖、升金湖、华亭湖、菜子湖等众多湖泊相映生辉。目前区域内有8家5A景区、111家4A景区,且潜山市、屯溪区、黟县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有省级旅游名镇49家,特色旅游名村79家。2019年旅游总收入4436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4亿多人次。“大黄山”旅游格局正逐步形成。

上海“飞地”独特的区位优势。皖南区域内包括7市、45个县(市、区),常住人口1646.1万人,国土面积5.7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人口密度289人,可容纳人口的用地规模充足,人口承载力较强。

上海市在安徽的“飞地”有:位于宣城市的白茅岭农场、军天湖农场,位于黄山市的练江牧场和黄山茶林场,其中白茅岭农场和军天湖农场是监社分开后上海的域外农场,练江牧场和黄山茶林场是上海知青上山下乡形成的农牧场,与安徽省往来联系密切。尤其是上海白茅岭农场位于郎溪、广德境内,距离上海市约274公里,伴随长三角一体化,白茅岭农场是谋划建设“一地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的核心区域(“一地六县”合作区是指包括上海白茅岭农场有限公司、白茅岭农场、军天湖农场的上海光明集团绿色发展基地,江苏省溧阳和宜兴市,浙江省长兴和安吉县,安徽省郎溪县和广德市)。

纽带联系紧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皖南地区成为上海市的战略大后方,为保障上海市居民生活需要,提供了大批粮、油、茶、棉等农副产品,为上海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原材料。上世纪60至80年代,在皖南建有80家“小三线”企事业单位,有10多万上海人先后在皖南工作、生活过,这些人逐渐步入老年,对皖南地区感情深厚。

四、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康养基地

皖南地区市县资源禀赋各异,适宜错位发展,让特色更特,避免千篇一律,杜绝跟风。康养基地把上海“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与徽文化、桐城派文化等安徽沿江地域优秀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建筑和美学元素,从选址规划到建设实施都要体现这一特色,形成康养基地的显著标识。同时凭借上海市金融中心的优势,创新康养产业产融结合,发挥金融对康养产业的长远影响和深刻驱动。

中医药健康管理特色康养基地。依托黄山、池州、安庆等中药材丰富资源、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和祁门蛇伤研究所等专门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科研机构,着力加大中医药的研发,发掘中医药的健康保健、康复、治未病功效,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以事业、环境、住房待遇、配套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吸引和留住科研人才,形成包容的科研环境;建设有机中草药种植园地;创新中医特色的推拿、刮痧、理疗、按摩等,治慢病、治未病,让人留得下来。

佛教道教禅修森林山岳特色康养基地。九华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天柱山是道教佛教圣地,齐云山是道教名山,禅修基地借势当地的宗教资源,加强与国内外宗教界的联系,吸引宗教界知名人士前来朝拜、布道、讲学、游学、旅居、交流等,经常举办一些大中小规模的宗教活动以带旺人气。以山岳和森林资源增添宗教活动的“仙气”。

沿江湿地观鸟古村落古民居特色康养基地。安徽省沿江湿地湖泊资源丰富,安庆、铜陵两市沿江及菜子湖、池州升金湖等湖泊鸟类众多,以生态立市、生态立县、生态立镇,用大量珍贵候鸟吸引全世界的爱鸟人士、摄影爱好者年年来此打卡,培育世界观鸟的安徽沿江湿地一极。世界各地的人士住在古民居古村落感受中华灿烂文明、拥抱大自然的水天一色。

红色军旅文化特色康养基地。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黄山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黄山区红军北上抗日遗址、芜湖王稼祥纪念园、铜陵枞阳的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安庆市岳西县王步文烈士故居、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两弹元勋”邓稼先故居、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等红色资源与长三角特别是上海市的红色资源形成联动。

建设仿真军事营地,开展仿真军营训练,加强国防教育;挖掘中国军事史与世界军事史的有机联结,吸引全世界有军事兴趣的人士前来,交流展望未来军事发展,切身感受中国军事文化、(安徽)红色文化魅力。

体育(武术)运动健身特色康养基地。挖掘徽州武术、九华山拳以及枞阳东乡武术等中国武术的瑰宝主要用于强身健体,其中,徽州武术结合了中国的理学思想,徽州的宗族文化,在漫长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徽州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是徽州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武术教练,加强与世界各地的武术交流。同时积极申办举办全国和全球的体育赛事、体育盛会。

温泉养生乡村民俗文化特色康养基地。黄山温泉、齐云山温泉、马鞍山褒禅山香泉、和县温泉、安庆岳西温泉等温泉资源丰富,并有一定的度假养生基础,可将温泉康养与乡村民俗融为一体进行培育。将皖南丰富的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茶产品,用现代理念将传统美味打造成地道养生食品,结合当地民俗,开展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活动,赋予其文化内涵。

“皖江奔腾剧场”巡回演出。将黄梅戏、池州傩戏、黄山徽剧以及皖南花鼓戏、目连折子戏、庐剧等地方戏曲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歌谣、曲艺等加工谱曲再创作后在“皖江奔腾剧场”巡演,形成白天运动健身康养、晚上品茗看戏的休闲格局。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广地方戏曲文化,与人工智能语音科技公司合作,将戏曲中的当地方言同步翻译成普通话、上海话等其他主要方言、外语,培养观众的兴趣。同时“皖江奔腾剧场”巡回演出可走进长三角,长三角地方戏曲也可走进安徽省巡演。

结合国内外康养基地的成功经验,特色康养基地需要多年的培育,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突出开放发展,强调埋头苦干,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精心培育形成鲜明特色后,方可带动区域整体康养产业发展。

五、建设申安健康社区

申安健康社区是以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以及便捷的交通为核心,融合医疗保障、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生活服务、老年住宅、农耕体验六大体系为一体的数字化安全文明社区。每一个申安健康社区规划面积约1平方公里,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可以完全新建,也可以利用原有建筑更新改造,为老年人创造步行15分钟的健康生活圈。

医疗保障体系。在安徽省皖南地区新建多所侧重老年医学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和一所中医特色的三甲中医院,优先服务于上海市老年人。新建三甲医院与上海市各大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建立医护人员双向交流培养机制。

每个申安健康社区均设立社区医院,与所在市、县(市、区)医院、中医院、新建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共建,开展远程诊疗。

上海市老年人医疗保险及随同生活的上海市户籍孙辈医疗保险在皖南地区通用,按上海市政策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教育培训体系。上海市与安徽省合作创办新安医学研究院,开展中医药研究及教育培训,培养中医药方面中高端人才;着力挖掘传承弘扬新安医学的精髓,整合新安医学在民间的资源,提升中医药的理论实践研究;将新设立的三甲中医院作为新安医学研究院的临床教学医院。

在每一个申安健康社区均设立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初中)、社区老年大学等,由上海市选派部分骨干教师队伍任教。

上海市户籍学生学籍在上海市和安徽省两地互认,无障碍办理转学及自由选择在两地参加升学考试等。

文化体育体系。文化设施建设如电影院、小剧场(皖江奔腾剧场)、广场舞室内场地、图书阅览室(茶馆、咖啡吧)、美术书法工作室、音乐厅、琴房、文艺社团等;体育设施建设包括各种室内外球类运动场、风雨操场、室内游泳池、健身房等。

社区文化体育体系与幼儿园、中小学、社区老年大学共建共享。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代际交流活动。

生活服务体系。建立以救护、照护、康复和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型敬老院;建立老年食堂、商业网点、废旧物资及垃圾分类回收站为一体的生活服务体系。居家养老由专业团队提供日间照护、长短期护理、救护、康复、家政、出行等服务,建立老年人在家按铃就找到人、找对人的优质高效综合服务体系等。

老年住宅体系。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以一居室、两居室、三居室成套户型、电梯小高层楼房为主体。主要策略包括原有住房适老化改造、开发老年人专用住宅。老年住宅则根据老年人意愿,选择成本价租住或购买,坚持住房不炒。

农林耕作体验体系。开发迷你菜园、共管果园、共享茶园、共管林地(林下养鸡)等,感受农业耕作的乐趣、体会种植和收获的喜悦,老年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增进身心健康。农耕体验体系因地制宜在健康社区边缘或邻近区域合理布局。

六、结束语

皖南地区建设康养基地,不仅有利于纾解上海市老龄化压力,也对深化探索皖沪两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作发展、园区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协同、城市互动交流等多领域全方位合作,推动安徽省养老事业和康养产业发展,加快“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充分发挥康养基地集聚带动效应,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联动,对安徽省皖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提速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皖南康养上海市
《皖南的秋天》《余晖》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追梦皖南川藏线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皖南印象》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那些康养旅游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