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机制研究

2023-01-09唐海霞

智库时代 2022年24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大学生

唐海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文化,是民族之魂,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我国革命实践中沉淀出的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华夏儿女文化自信的活水源头。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红色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1],因此,“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卓越发展,网络已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长效常新的问题,提出要大力促进传统媒体转型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趋向,从而推动媒介融合的文化传播力。然而,融媒体的传播在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高效便利的同时,良莠不齐的信息质量也给文化自信的树立制造了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对还处在思想成长期的大学生,如何很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理性地包容多元异质文化,辩证地理解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互补,充满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十足信心,意义重大。

一、媒介融合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概述

(一)何为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也叫“融媒体”,是指不同时代、不同空间、不同类型的媒介样式相互碰撞,逐渐交融,形成的一种具有多元化、一体化表征的新复合传播介质。它的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Pool)教授于1983年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所构思出的媒介想象。书中,他首次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的理念,该理念所传递出的核心思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日益进步的同时必将会带来传媒技术的一次颠覆性的革新,在网络空间及通信技术的催化下,届时繁多迥异的新闻媒体将会走向融合、统一,且这种融合中模式会在不断的摩擦碰撞中会逐渐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走势[3]。

媒介融合不仅对既有的传播格局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同时对人类的传播行为也带来了深刻性的变革。纸媒产业从朝阳初升走向夕阳没落,曾经主流的报刊、杂志现在越来越多的被电子刊物所取代。在浮躁的现代文明之中,媒介融合似乎更能够获得受众的青睐,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也更能够满足青年的需求与期待,新鲜、活力的信息传播新形式喜闻乐见又匠心独具,在阅览观看的同时还能舒缓心绪,备受追捧。因此,合理利用好“媒介融合”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具有一定的助力。

(二)媒介融合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意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厚植文化自信不仅对个人发展,乃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拓展都影响深远。媒介融合,能够以最新颖的样态、最高效的传播、最广泛的受众构筑起中华文化的坚固堡垒,推动大学生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1.自我完善,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平衡发展

大学生青春稚嫩,心智尚未成熟,辨识与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差,易被西方敌对势力诱导、哄骗,实施思想侵害,甚至进行文化渗透、政治操控,干预我国内政。媒介融合充分迎合大学生思想开放程度较高、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性格特点,不仅能够使他们从更加多元的渠道获得文化输入,提高个人文化素养与底蕴,在政府大力监管、正确引导下,更可以帮助他们科学把握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本质,更为全面、理性、客观地看待西方文化,批判吸收,古为今用,从容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不良文化的精神腐化,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稳定、平衡的发展,进而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持久蓄力。

2.文化强国,有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也是支撑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韧根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重要一环。文化强国,需要强大的文化自信精神力量的支撑。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更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对其文化自信的培育迫在眉睫。融媒体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青年文化习得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厚植文化血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能够逐步实现青年的文化认同感,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夯实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在文化传播和习得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3.文化交流,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感召力与创造力的有力抓手。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新时代中华文化的见证者、继承者、传播者和发扬者。泛传播时代的到来,微文化成为了现行文化输出的主流途径,处于时代发展的风口浪尖,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对于新事物的追逐、新样态的应用既喜闻乐见又得心应手。融媒体的发展能够使他们在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播、发扬中华文化,扭转国际上积蓄已久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象误区,重塑大国形象,打造中国品牌,传播文化符号,提升国际影响。

二、媒介融合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

为了解媒介融合环境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实状况,笔者制订了完善的线上+线下主题调研方案。线上调研问卷依托问卷星平台,向郑州航院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抽样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经过数据筛查,剔除掉无效问卷25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75份。同时线下对航院大学生进行随机采访,了解他们对媒介融合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认同感和感知度,从而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针对性的可行路径。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通过调研结果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新兴事物层出不穷及文化的泛传播等诸多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征明显,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浅薄、态度消极。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浅薄,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求甚解。更有甚者连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都不知道。日常对实时发生的时政热点也都是持置若罔闻、漠不关心的态度。对于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的意愿不强烈,对于思政课程的学习也是敷衍了事,为拿学分而硬性记忆,学习效果不理想。二是大学生对西洋文化的盲目追捧。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西洋文化一味地盲目崇拜与疯狂热爱却不知“缘”起何处。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文化自信所表现出令人担忧的现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自身传承过程中没有与时俱进,创新方式不足,其当代价值及活力因子未被充分挖掘;二是多元的文化环境对中国文化的灵魂解构。第三次世界革命使得西方文化(影视、音乐、服饰等文化)搭载互联网技术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企图对人类进行文化控制。各类社会思潮的涌入易对我国主流价值观形成冲击,文化阴暗面易对大学生造成思想侵害;三是网络文化的泛传播使大学生深陷精神荒原。大学生对微传播的过度依赖使得他们失去了对阅读、对文娱活动参与的兴趣,给文化自信制造不利点。此外,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一些不良网络文化会对明辨能力较弱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攻击,使得他们沦为政治傀儡。多重因素诱发了文化焦虑现象,给文化自信的树立增加了难度。

三、媒介融合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策略

媒介融合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及个人的多方合力,与融媒体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优化媒介融合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融媒体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大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搭载媒介平台提升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则需对其生态环境的建设、机制和质量进行适时的监管。

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旗帜鲜明,态度严明,正确引导和把握主流思想方向,维护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意识安全;二是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搭建特色媒体平台,深度挖掘文化传承的优秀媒体和资源,既不能为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扭曲正确的价值取向,更不能一味为了“博眼球”“求关注”而丧失传播的社会价值。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度。一是要建立健全媒体管理机制。史实文化不得随意篡改、戏弄,国家利益、民族意志不得损害,对于反人类、反社会、反国家、反党的话语及低俗、恶搞的不良文化要给予严厉打击,并视情节严重给予适当追责;二是要加强媒体行业的自律建设。提升新闻人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责任观念,不做“标题党”,不造“假新闻”。通过多渠道齐抓共管,清朗网络空间,使得媒体宣传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5],助力青年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的养成,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

(二)强化高校教育主体责任,营造清朗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要重视高校的主体责任,与时俱进,积极打造数字校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文化人,重塑学生灵魂。

一是构建网络文化平台。充分融合校园媒体包括网站、微博、公众号、广播、校报等多渠道信息宣传平台和传播机构,打造优势互补、合而为一的融媒体平台。平台的建设使大学生在交互共享知识的同时,评论、转发、在看更可以扩大文化传播影响力,高校只需对活动内容加以适时关注和正确引导,便可逐渐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是加大文化资源(特别是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与投入。结合校史、校情学校发展实际,大力建设校史馆、陈列馆、纪念馆等特色文化展馆,向全校师生乃至全社会宣传历史文化。立足新时代,完善电子图书馆建设,加大对电子期刊、版物、数据库的采买,特别注意数字资源的建设、使用及共享,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是组织开展内涵深远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是大思政育人格局中的重要一环。高校要结合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习惯及兴趣喜好,搭载他们喜闻乐见的媒体平台,开展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如可在喜马拉雅FM开办校园《朗读者》栏目,让学生在经典著作的诵读中,厚植文化信仰;或利用公众号开展“一起读书吧”线上读书会,每周轮值一人作为领读人,其他学生自由参与互动,在交流分享中品味中华传统经典的文化魅力。

(三)提升家庭网络教育理念,营造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及影响的力量不可小觑。在社会、学校的双重助力下,家长也应给予积极配合,提升家庭网络教育理念,营造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首先,父母应积极学习网络文化知识和社交平台的使用。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千里之外的父母也可以经常性地开展积极健康的家庭活动,奇闻趣事、时事政策都可以成为交流的话题,在交流中促进孩子文化自信的养成,寓有形于无形,营造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其次,父母应加强对孩子网络行为的监管。有了对网络的深入了解,父母更容易对孩子的网络行为进行清楚辨析,教育引导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积极向上的,什么是腐朽落后的,这样能够帮助孩子科学利用网络学习文化知识,有效规避愚昧文化对孩子心灵的侵害。最后,父母应身体力行,进行家庭文化教育。立足新时代,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突破单一说教的教育桎梏,以身作则,以正确的行为示范来教化孩子、感染孩子。以孟母三迁等经典故事为精神导向,有意识的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文化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充分的文化熏陶,强化人文素养。

(四)增强大学生“四自”意识,践行文化自信优良品格

文化自信的树立,根本在于大学生自我的文化觉醒、自觉与认同。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四自”的能力体系建构愈发重视,广大学生应有序适用融媒体,承担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与使命。

一是要提升自身网络信息素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应该从内心自觉建立起一堵“明辨”的防火墙,去阻断不良文化对思想的污化。当前,以“抖音”“短视频”“段子”“直播”为关键词的网络新现象为迎合年轻人求新、求奇、求异的趣味心理,为求点赞、加关注、蹭流量、增热度丧失道德底线,传播低俗文化,功利化主义明显,此类文化怪相对个人价值观念的颠覆只能靠深厚的文化沉淀来抵御。沉浸在真知的文化世界,就能摆脱现实浮华的诱骗。

二是要积极投身文化实践中。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文化活动,譬如诗词诵读、红歌唱响、寒暑假社会实践及特色革命纪念等。通过活动的亲身参与,不仅能够极大地拓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更能够将中国优秀传统、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化于心,切实感受到革命前辈、劳动群众身上那份朴实的真心真情真感,这对于大学生关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深刻理解,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意识的觉醒,对于文化自信的树立等有所助益。

三是争做文化创新的领路人。坚定文化自信,更要勇于创新。年轻人头脑灵活、思维活跃、善于接纳新鲜事物,要勇于想象、敢于实践,发挥学习的内生性作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当代审美价值的部分,走出一条文化创新之路。一是要加强沟通交流、协同合作,在校可申请创办文化创新类型的社团,积累经验,毕业后可孵化成为文化基地、扶植成为文化企业。二是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及优势,努力创造出具有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魅力、彰显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作品,而后充分运用媒介平台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博大的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远洋海外,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够有机会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大学生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