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研学旅游中的传承路径研究
——以宣纸制作技艺为例

2023-01-09徐玥徐晓悦

智库时代 2022年12期
关键词:研学技艺高校学生

徐玥 徐晓悦

(合肥工业大学)

一、概况

2013年政府出台《国民休闲旅游纲要(2013——2020)》,之后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文件。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2014年4月19日首次提出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1]

据统计,截止2020年底全国范围内已建立的中小学研学教育基地和实践营地622个。目前,绝大部分研学旅游研究的对象是针对中小学生,而针对大学生开展的研学旅行却不多。[2]

目前国内涉及到的研学旅游形式有如下四种:“研学旅游+科技”“研学旅游+农业”“研学旅游+文化”“研学旅游+拓展”,其中文化类研学旅游以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类为主要活动。中国是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沉淀的结果,也是历史文化的集中代表,更是民族情感表达与民族精神传递的重要载体。当代大学生是传承文化的主力军,将青年活力注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将有利于非遗在当前时代的创新性融合。

宣纸,原产于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历代名画记》一书中。宣纸是我国传统古典文房四宝之一,宣纸制作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受到广泛传播,形式多样。短视频以其“短平快”的突出特点,实现了传统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升级传播,扩大了传播广度,提升了其影响深度。据《2021巨量引擎非遗文化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其中以抖音平台为载体的传播覆盖率有97.94%。由此,短视频为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使传统文化在抖音短视频传播中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和接受。

宣纸彰显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劳,带来了丰富的精神价值。宣纸技艺的传承一方面能够让宣纸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使传承人精湛的技艺得到表现、发展及传播的机会。另一方面,宣纸的发展也带动了经济增长,给地方带来了旅游资源。

但是,宣纸制作技艺同样面临着传承困境,一是原材料供求矛盾突出,宣纸的原料来自青檀皮、沙田稻草,这二者的种植条件要求高、经济回报低,宣纸原料的供求问题亟待解决;二是宣纸技艺手工艺人相对匮乏,年轻人缺乏对宣纸文化价值的了解和肯定,难以坚持学习宣纸工艺,而传承人平均年龄较大,造成技艺传承人才的流失。另外,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培养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而人才流失、经济欠缺也使得培养、延续传承的困难加剧。[3]

大学非遗研学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渠道。为了改善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困境,开展研学旅游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宣纸研学路径研究

宣纸研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当代大学运用现代传媒途径,通过历史探究、宣纸技艺、精神弘扬、虚拟现实互动的实现,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传承。

(一)宣纸文化互动传播

1.宣纸历史与技艺互动

宣纸制作技艺是安徽省泾县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宣纸制作技艺共细分为108道精细工艺,每道工序都由不同传承人分别完成。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人团队中,有半数以上为安徽宣城泾县人,中国宣纸文化园位于泾县,其中有多个宣纸制作车间。为方便取材,宣纸制作将在中国宣纸文化园内完成,高校研学旅游的核心,需让更多学生了解宣纸制作的历史及工艺,与传承人深入交流,思考中国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传播的主动性。中国宣纸文化园也恰好为学生参与研学旅游、体验宣纸制作技艺流程提供了便宜。

非遗研学旅游的第一站,可以从园内建立的中国宣纸博物馆出发,由熟知宣纸文化的专业工作人员作为讲解志愿者,逐一介绍宣纸的历史发展沿革、文化常识、宣纸的原产地取材等知识,并且通过实地参观获得“世界最大手工宣纸”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三丈三”巨宣的生产车间和宣纸作品,让高校学生感受非遗的魅力,引领学生体会深厚的宣纸文化底蕴,触摸宣纸的“前世今生”。第二站,高校学生可通过实地参观宣纸制作工序,从选材到出品的全过程,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之美。学生可进入宣纸文化园参观和体验从宣纸的原材料——青檀皮的剥皮、日光晒干,到加工程序,包括选草、切草、埋浸、洗涤、晒干等过程。例如,与传承人共同挑拣选材、切割草料、协助埋浸。第三站,为了增强学生体验,体会宣纸文化工艺的趣味。学生可以亲自体验捞纸。传统宣纸制作过程中难度最大也最为关键的就是捞纸环节。学生与传承人共同使用纸帘,并在混合纸浆中左右摇晃均匀至一定厚度即可得到湿润宣纸,经过加速烘干就可成型,学生可将成型后的宣纸作为纪念收藏。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在此过程中有专业宣纸技艺制作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为同学丰富的体验保驾护航。

2.文创产品互动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设计宣纸相关文创产品,让宣纸文化以文创产品的形式走进社区。

多民族社区非遗的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的根基,[4]社区以其圈层性、多态性和广泛性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传播交流载体。宣纸技艺的传承应当关注社区群体。

在经过以上过程的学习后,可以让大学生将自己学习宣纸制作技艺的相关知识以及对如何传承非遗的思考融入到文创产品当中,通过社区宣传、网络交流的方式增强宣纸文化的传播。例如先由学生联系附近社区举办宣纸制作技艺讲座,邀请非遗传承人进社区为大家展示和教学,高校学生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帮助,让他们参与简单的宣纸文创产品制作,例如宣纸花灯、宣纸盒、桌面摆件等;举办社区宣纸书法比赛,社区老中少不同年龄的书法爱好者们均可以参加。通过社区展示高校学生开展研学旅游的相关成果,激发不同年龄群体对宣纸制作技艺的兴趣。活动设置奖品为宣纸对联、书法作品等。本次活动以社区为纽带,以提高居民对宣纸传承技艺的保护意识,加深人们对宣纸制作技艺的了解和发挥大学生文化自觉性为目的,促进高校学生对非遗的精神价值的内在转化。

3.宣纸文化内涵互动

推崇“工匠精神”在当今时代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非遗传承人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对每件手工艺品忠诚奉献的职业精神值得高校学生学习和感悟。

在宣纸制作环节中,成就一张合格的宣纸,关键在于捞纸。捞纸决定着一张宣纸的厚度和均匀程度,这对捞纸工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能吃苦,又要心灵手巧,考验技术也考验耐力,因此称捞纸工为“匠”。周东红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捞纸工。他从事捞纸工作至今已有36年,在其工作生涯中,他曾多次参与宣纸生产设备的技术革新以及宣纸文创产品的试制生产,在不断的创新中为宣纸技艺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多年来,周东红恪尽职守,尽心尽责,先后获得先进生产者、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捞出后的纸帖需要经过烘干,这道工序称作“晒纸”,而“头刷”则是这道工序的最关键之处。毛胜利,作为一名晒纸工。自1987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宣纸晒制的第一线,在晒纸技艺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近年来,他先后获得“江淮杰出工匠”、第四批“大国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此二位作为“大国工匠”,在宣纸制作技艺方面颇有感悟。在非遗研学旅游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采访他们,让高校学生和传承人近距离交流,带给高校大学生启发,并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自我转化后,建立以“匠人故事”为主题的网站平台,并负责日常运营。通过匠人故事线上征集、制作短视频进行宣传,展示工匠精神。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通过传承人讲述的匠人故事和难忘经历,在实践中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的核心,将有助于提高青年群体的文化自豪感,鼓励高校学生自觉承担优秀文化传承的时代重任。

(二)宣纸文化校园传播

1.开展宣纸制作技艺讲座

在高校内开展非遗之宣纸制作技艺讲座,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非遗文化,学生通过亲手体验传统宣纸制作,体味宣纸文化内涵,进一步传承宣纸制作技艺。

在高校内开展“匠人故事”讲座,由学生制作宣传画册、进行文创展示等。邀请宣纸制作非遗传承人讲述宣纸的由来、工艺等基本知识以及与宣纸有趣的故事。讲座分成两场进行,第一场,首先向高校学生介绍宣纸的故乡——安徽泾县的基本情况,并由此引出宣纸的由来,随后对宣纸进行详细的讲解。第二场,为了增强讲座的趣味性,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宣纸复杂而成熟的制作工艺。除了传承人的讲解,讲座还应设置互动环节,传承人和学生针对宣纸制作技艺共同探讨。讲座最后,由传承人向到场的每位师生赠送精美的宣纸纸样,学生自己进行创作,体验纸张与手作的魅力,传承人可借此结合纸样深入讲解宣纸的品种与鉴定。讲座的开展有助于广泛传播宣纸的相关知识以及非遗的文化内涵。

2.设立宣纸相关社团

社团对我国高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引领着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建设发展。社团以其种类的多样性、规范的组织性、内容的趣味性为高校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提供了更多选择。以大学生社团作为宣纸文化的主要传播阵地,将扩大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播范围,并极大地提升学生对宣纸制作技艺的认知理解。

联系社团管理部门,在学校增设“笔墨纸韵”社团(宣纸上的书法、国画社团),并邀请非遗传承人和专业老师指导。书法艺术和中国画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追求,而此二者的创作基础都建立在宣纸上,一张优秀的艺术作品离不开一张上好的宣纸。社团的组织为高校学生搭建了一个兴趣拓展和才艺展示的发展平台,促进了学生多样性发展和学校的文化建设,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在社团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文化情景,增加文化比重,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文化的认知,涵养人文精神,提升文化修养。

3.开展宣纸制作技艺艺术节

广大青少年是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学校是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重要场所,非遗进校园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7]

校内开展非遗文化节,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在学校广场摆设摊点,展示和分享宣纸文创产品。举办大型展演活动,作为非遗传播的重要过程,应当将非遗入校贯彻落实,加强宣传力度,以大型展演为重点吸引高校学生。例如宣纸国画陈列、宣纸灯会、文艺展演等。

开展系列作品展示活动,通过名家荟萃的系列作品展览,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作品引入校园,遴选优秀作品,在校园举办宣纸展览会,为参会的同学发放宣纸文化园的入场券以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研学旅游;举办互动创意比赛,邀请专业非遗传承人教师与同学一同完成简单的宣纸作品,并最终参与评比。一方面提高了展览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能够有机会与非遗传承人一同完成一幅作品也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意愿,确保活动的传播效果;组织宣纸历史发展及技艺知识竞赛、宣纸文创产品设计大赛。

(三)宣纸文化融媒体传播

1.设立VR、AR科技体验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AR、VR等科技手段正在贴近年轻群体的生活,各大商超为吸引顾客纷纷引入AR、VR科技元素,而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年轻群体更愿意接触这类前沿科技手段。

中国宣纸文化园作为学生研学旅游基地,为贴近学生触媒习惯,增强学生体验感,可以在宣纸文化园内开设独立VR、AR科技体验区,例如穿越造纸、4D电影等,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增强学生的多元化互动体验。利用VR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古法造纸的虚拟场景,由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宣纸制作的多重精良工艺。在园区宣纸幕布上投放4D电影,播放宣纸的历史沿革。学生头戴AR眼镜,在参观文化园时,AR技术可以马上生成宣纸的相关信息,比如说时代背景、宣纸特性、语音、文字等信息。让学生感知到画面,使得学生能实现与虚拟空间的互动。[5]

2.短视频直播并开展公益活动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载体,网络直播形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9]学生拍摄短视频将自己的研学经历、感受及对文化的传承思考发布在平台上,与更多的同学交流。文化园也需设立专门的展区进行播放,创建官方账号并在固定时间开放线上游览宣纸文化园,由专业讲解员在线上依次带观众游览宣纸文化园的各个部分,包括文化博物馆、“三丈三巨宣车间”、宣纸文化小镇、宣纸制作车间。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让传统的文化艺术与新兴的传播手段契合,将会实现双向收益。[9]直播获得的一部分收益将作为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爱心资助金、非遗传承活动基金。

3.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线上宣纸虚拟博物馆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它在传承的过程当中,与VR、AR技术进行紧密的联合,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使数字化时代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可以更好地建立虚拟的文化空间,以便能够弥补在进行文化传承时空间不同所带来的遗憾,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虚拟博物馆以全方位立体的形式,将宣纸的选材、原产地、制作过程通过虚拟VR、AR进行更加直观的展示。在观看宣纸作品陈列的过程中,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自由选择浏览路线,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博物馆将以视频讲解、改变旋转方向、体现陈列细节等方式进一步呈现,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感。此外,平台还配备虚拟导游以对特定资源进行专业讲解。

中华文化在传承的过程当中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相关文化也在不断地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更加丰富且富有生机。

猜你喜欢

研学技艺高校学生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研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