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土地兼并”大概念的主题学习探究

2023-01-08谢慧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土地经济

谢慧

(厦门外国语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6)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强调,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围绕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问题的探讨持续不断。以土地兼并作为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科大概念,统摄与之相关的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充分挖掘土地兼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创设真实的历史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发深度学习,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一、源头:土地兼并的由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兼并的现象便已存在,各国通过战争的形式兼并土地和人口。李剑农先生指出,土地兼并之形式有三:其一为诸侯之兼并,其二为世卿贵族之兼并,其三为私家富豪之兼并。前二者主要盛行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则出现第三种兼并。[2]战国时期,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的诸侯国相继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学生在接触到“土地兼并”一词时,通常理解为权贵阶层通过其政治经济特权对百姓土地的巧取豪夺。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类土地兼并的方式尽管存在,但不占主流,且不为国家政策所允许。而构成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最主要的方式还是土地的买卖流转,在此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如表1)

据表1 中的信息,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出以下关键信息:

表1 封建社会下的生产关系

(1)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者,主要分两类:地主和自耕农;(2)封建社会经济类型为:租佃经济与自耕农经济;(3)佃农依附于地主,其劳作所得,主要归地主所有;(4)国家的赋役主要来自自耕农群体。

从关键信息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自耕农在获得土地的同时,承担着国家绝大部分的赋役,负担十分重,加之小农经济自身的脆弱性,一旦自耕农遭遇天灾人祸难以为继时,即会变卖自己的土地变成佃农。由于国家很难干预自耕农售卖自己的土地,土地的买卖流转,使得土地兼并现象不可避免。

二、抑制:土地兼并的治理

为了防止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制定了很多政策。一方面,对主要兼并者的权贵阶层、富商大贾,采取严厉打击的高压政策;另一方面,国家制定各种政策去维系自耕农群体的稳定,如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颁布限田令、实行土地国有的国策等等,对土地兼并加以抑制。以汉代、王莽新朝、北魏、唐代为例深入分析。例如:

(2012 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本题看出:汉武帝时期刺史作为监察地方的官员,抑制豪强大族非法兼并土地成为其重要监察内容,题干中的“田宅逾制”即是指豪强大族占有的土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数量,超过的部分是不被国家认可的,属于非法所得。国家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限制购买方,以达到抑制土地兼并的目的。

隋唐时沿用北魏均田制,但到唐朝两税法实施后均田制逐步瓦解。究其原因,一是唐朝前期,国家实行积极的边疆政策,开疆拓土,均田上的百姓承担着沉重的兵役和劳役,最终不堪重负大量逃亡;二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又经历了“贞观之治”,人口大量增长,国家所控制的土地不足以分配给流民百姓,如在关中平原和关东地区,农民所分配到的土地,还不及规定授田的一半甚至更少。“身死无以供葬及由狭乡(按:地窄人众之处)迁往宽乡者可卖永业田,迁宽乡及卖充住宅邸店者亦可卖口分田。官、勋永业田及赐田并许买卖。违限卖永业田,法律亦无惩罚条文。”[4]至武则天时“天下户口,逃亡过半”了。封建政府对土地买卖流转控制放松,人口流动的现象日趋严重。

唐玄宗时期,实行募兵制,职业军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普通百姓的兵役负担。公元780 年(唐德宗时期),实施两税法,政府将全国的户数按财产分为九个等级缴纳户税,一般在夏季征收;地税则是按拥有土地的数量来征收粮食,一般在秋季征收。赋税从税丁到税产的转变,意味着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为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释放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国家按土地多寡来征收赋税,意味着土地的买卖流转得到默许,土地兼并由此盛行并成为此后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通过对上述特殊土地制度的深度学习,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时代背景下,要推行土地国有制,大体需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其一,中央有足够的力量维持政府分配给流民的土地不被地主豪强所兼并;其二,政府手上要掌握足够的无主荒地。历史上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的推行,是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所采取的防范治理政策。但在土地私有的背景下,这种政策性的防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三、特例:土地兼并的缓解

唐代后期推行两税法,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租佃经济盛行,土地兼并已成为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而与之相对的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值得探讨的是在一些特殊的地区,自耕农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如表2)

表2 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2017 年全国文综Ⅲ卷26)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该题答案为A,为什么唐代后期的敦煌会出现自耕农经济盛行的状况?如下表3[3]。

表3 北宋时期关中地区客户占比数据统计表

从表3 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从北宋初期到后期,客户占全部户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反映自耕农经济在关中地区的优势地位。针对该现象,秦晖教授在研究宋代关中地区的农业社会时认为:一方面,唐朝灭亡之后,关中作为全国统治中心的地位一去不复返,权贵云集的状况因而改变,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小农经济在关中的比重也就逐渐增长;另一方面,关中经济地理上的闭塞形势在宋以后也日渐增加,关中社会的相对自然经济化程度日益加深,商品货币关系的相对衰败使农村经济分化步履维艰,却加深了人身关系的依附性。[4]同样的道理,对于敦煌地区而言,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政府失去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加之第二次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大量的人口和权贵群体的南迁,使得这一区域失去了“兼并”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在某些特殊地区自然经济占据优势,缓解土地兼并的问题。

四、放开:“不抑兼并”的政策实施

宋代政府实行的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变革,使得宋代的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佃经济盛行。如题:

(2016 新课标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该道题的答案为B。材料说明宋代拥有田产的“主户”日趋减少,租佃经济盛行,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宋代“不抑兼并”政策推行,土地兼并现象加剧,其基本沿袭唐后期两税法的赋税制度,使得均田制这类特殊的土地国有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在这种情形下,宋代政府又是如何规避土地兼并现象加剧给国家财政收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呢?

(一)国家的税源渠道多元化

首先,宋代沿用唐后期的两税法,政府的赋税来源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征税,而不再按统一的授田额度进行征税。因此,地主拥有的土地越多,交的税收也越多,这就是税丁到税产的转变。其次,宋朝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政府通过一些行业的专营,财政收入远超前代。以公元1093 年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例,两税法的收入占比约为31.7%,而专营收入达到41%,商业税收入也有9.4%,值得注意的是,旧有的主税种人头税占比则降至0.2%。[5]

(二)军队的管控力度加强

宋初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极力扩充军队,每逢灾年,吸收了大量的因土地兼并导致破产的流民进入军队,土地兼并产生的流民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三)商品经济的繁荣

宋代工商业发达,农产品的商品化,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两税法的因袭,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大为减弱,自耕农有更多的择业机会,宋代土地市场的活跃,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四)江南地区的发展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主要粮食作物从小米转变为水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需要足够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南方多丘陵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江南地区的稻作农业更加适合个体家庭的小规模耕种,类似于东汉时期的庄园却极少出现,土地兼并所催生出的豪强大族的威胁基本上得以规避。

(五)权贵阶层势力受到冲击

从秦汉一直到隋唐,门阀大族一直都是统治阶层的核心群体,两税法的征税依据直接触及权贵们的核心利益,宋代中央集权高度强化,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也使两税法得以强有力的推行。此外,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大量的庶族地主进入到政府为官,旧有的政治秩序得以打破。

宋代“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推行,虽导致土地兼并加剧,租佃经济盛行,但由于两税法的实施、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诸因素的出现,几乎规避了土地兼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社会稳定问题,该政策也为封建朝代所延续。

五、结语

在“土地兼并”大概念的主题学习过程中,通过相关背景史料的学习,引导学生理清封建社会中土地、国家、农民、赋役四者之间的关联,深刻地认识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及始终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的问题所在,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全面免除农业税和重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

总之,基于历史大概念主题学习的策略是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史料的历史背景,进行逻辑分析、质疑论证等,主动探寻问题的本质、根源和价值,促进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土地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我爱这土地
“土地托管”让荒芜土地绿起来
土地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