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技助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2023-01-08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

绿色天府 2022年11期
关键词:乌山野化廊道

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

拖乌山大熊猫生态廊道示意图

108国道和G5雅西高速段横穿拖乌山大熊猫廊道

拖乌山大熊猫廊道道路两侧植被生态恢复区

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英文名称Sichuan Academy of Giant Panda)于2019年1月批准成立,为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管理局)所属事业单位,是全国唯一一所基于大熊猫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开展科学研究的科研院所。研究院院长为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张志和研究员。

研究院发展目标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搭建国际平台,扩大社会参与,增强全球影响,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科研院所,推动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更上台阶,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更具典范,推动大熊猫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更有生机,为进一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科研成果

后在栗子坪保护区成功放归了“泸欣”“淘淘”“张想”等9只大熊猫,跟踪监测研究发现放归的大熊猫已融入当地野生大熊猫种群并参与繁殖,大熊猫放归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放归项目发展良好。然而仅仅通过放归外来大熊猫给当地小种群“补血”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建设生态廊道,提升当地种群自身的“造血”能力。

为了掌握拖乌山大熊猫廊道范围内人类干扰的类型、空间分布与时间格局、大熊猫及其他野生动物对廊道的利用情况,为廊道的保护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研究院联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开展了大熊猫繁殖及栖息地营建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涉及公益海大熊猫放归适应场改造面积360亩,项目从2020年10月开始实施,通过林冠下补植主食竹和主食竹复壮改造,使得示范地“乔木+灌木(阔叶灌木+竹)”复合层群落结构初步形成,公益海放归基地的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了初步恢复。

另外,研究院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合作,通过监测拖乌山廊道区域道路车流量及道路两侧不同地形的噪音,结合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痕迹点,了解道路干扰对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测算野生动物道路回避距离,为削弱道路干扰提供理论依据。结合道路两侧竹子分布调查,

建设拖乌山大熊猫生态廊道,助力大熊猫种群复壮。

拖乌山廊道位于四川省石棉县境内,廊道区域及周边有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冶勒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小种群分布的核心区域。该区域仅栖息着30只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很小,更严重的是108国道自南向北将该山系分隔为东西两部分,大熊猫种群也被划分为公益海和石灰窑两个局域种群,分别有21只和9只大熊猫。由于栖息地的破碎化导致该区域大熊猫种群急剧下降、遗传多样性较低,有可能存在种群灭绝风险。相关研究认为若该区域依然缺乏基因交流或外来个体的补充,那么在80年内小种群将会灭绝。

从2009年4月起,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四川省林业与草原局等单位先通过竹林密度调整与移栽的方式,选取适宜区域开展大熊猫栖息地恢复,预计修复面积超300亩,增加廊道区域的连通性,起到大熊猫廊道栖息地恢复先行示范作用。

“人为干扰对大熊猫勿角关键廊道的影响推广应用”等项目为契机,解析了大熊猫栖息地内自然干扰与人类活动等外来胁迫的类型、干扰强度、作用范围及时空动态特征;探讨了多重因素胁迫下对大熊猫栖息地影响的生态效应、识别了影响大熊猫及其生境的主要因子,探究了外来干扰对大熊猫栖息地的胁迫机制;进行了生态廊道有效性评估和功能优化改造,提出了人为干扰消减方法和利用地上-地下部之间内在的生态联系开展大熊猫退化栖息地恢复和生态功能提升的生态恢复模式。

栗子坪保护区林麝野化放归红外相机照片

唐家河保护区豺野化放归圈舍情况

开展林麝、豺等濒危动物野化放归科学研究。

一是“院、所、区”三方合作开展林麝野化放归科学研究。林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麝资源捕杀及栖息地破坏,其野生种群不断衰退,其物种及生态系统多样性遭到破坏。另外,林麝资源的耗竭也必将通过生态系统的作用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而野化放归的实施,不仅能够丰富该物种的遗产多样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2019年7月以来,研究院和四川养麝研究所联合在栗子坪保护区正式实施林麝野化放归监测项目,充分借鉴大熊猫放归监测成熟经验,基于林麝野生种群复壮的需要,通过科学手段,将人工繁育的林麝个体经过野化培训使之逐渐适应其野生环境后,最终放归到野外,促进野外种群复壮。自项目开展以来,累计从阿坝州四川养麝研究所马尔康养獐场筛选野化林麝6头,将选中的林麝转运至栗子坪保护区公益海野化圈。开展野化培训研究,经过培训和评估后,择期进行放归。通过项目的实施,对进一步科学的保护该区域野生林麝群,达到野生林麝小种群扩大复壮具有重要生态价值。

二是稳步推进四川省豺野化放归工作。豺是全球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区域性的顶级捕食动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保护价值。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的监督下,研究院牵头成立了四川省豺野化放归合作团队。2022年10月,研究院协调组织成都市动物园、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部门,组成专家学者团队,前往唐家河保护区豺野化放归地进行现场考察,各专家代表基于繁育、饲养安全、动物福利等方面的需求,对豺的圈舍设计进行指导和建议,针对放归地实际情况,优化项目涉及方案。在现场勘察和讨论后,专家团队进行了“豺驯养繁殖”的现场座谈会,对合作分工、饲养管理培训、圈养规划、项目推进以及具体的实施等进行了讨论。下一步将开展豺引种、野化训练、放归、监测等工作。

豺野化放归合作团队由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南民族大学、北京动物园、石家庄市动物园、成都市动物园等单位多部门、跨区域组成,各部门将紧密合作、集思广益、发挥优势,共同推动豺野化放归工作,助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科研计划

探索合作新模式,携手同行创未来。

搭建合作框架,联合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等现有大熊猫研究机构组建大熊猫科研联盟;围绕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等重点领域制定中长期科研规划,开展系统科学研究;加快建设一院多基地合作模式,组建合作研究团队,加强同企业和社会组织间的合作,全方位、多渠道,实现科研规模快速增长。

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

根据我院“十四五”科研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厘清科研管理体制,规范科研项目管理,着重在大熊猫监测体系和新型监测技术研发、大熊猫小种群复壮、大熊猫栖息地资源评估、保护与恢复模式研究、珍稀濒危物种野化放归与物种监测研究等开展前言科学研究。

猜你喜欢

乌山野化廊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多彩的乌山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乌山十年
巧用微信App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以研究性学习《乌山植被、地貌考察》为例
美丽的乌山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