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德育平台构建路径及其价值取向

2023-01-08沈玲玲韩冬越朱骏军

智库时代 2022年33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过程

沈玲玲 韩冬越 朱骏军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一、教育目标中的德育地位

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将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并且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在德育过程中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的塑造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作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必须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信念的树立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理想信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成的过程需要高校通过全方位的大学生德育体系来促进,需要将德育过程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职业院校德育基本路径

(一)搭建德育综合平台,提升青年学生实践体验

课堂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教育的主要路径,在课堂教育之外,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活动平台的效用,通过提升第二课堂活动质量,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参与程度,建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专家、榜样人物等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育人机制,不断推进校园内外互融互通的综合德育平台的搭建。

1.将德育融入校园活动中,强化学生基础道德观念树立

云南省某职业高级中学在开展校园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常规+专题”的活动建构,搭建德育活动平台。学校充分考虑德育元素与学生活动的融合程度,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除了通过形式上的多元化来吸引学生外,还充分挖掘活动过程中蕴含的德育内容以提升学生,不断强化校园活动的成效,促进学生活动开展,促进德育过程的深度融合。

专题的校园活动作为一种实时性教育,能够实现活动效果的集成化,提升活动的实效。学校通过组建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形成特定的学生群体,并在各类纪念日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中秋节、重阳节、宪法日等时间节点,促进主题教育模式的形成。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纪念日,开展参与式、纪念式活动,提升感恩教育、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效果,加强文明礼仪培养,促进道德意识养成。

通过校园活动的组织与建设,形成学生乐于参与其中的活动氛围,形成隐性的思想教育,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红色精神教育融入其中,形成全方位的校园二课堂活动组织与建构。

2.将德育融入校园文化中,完善主体德育体系建构

中卫市某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学校+社会+相关单位”多方主体联动,实现全社会、多方位参与的学生德育平台建构。在开展学生德育过程中,学校教师是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但是在具体的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除校内资源之外,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德育建设过程,实现学校德育过程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衔接的教育体系。

一是开展社会教育进校园活动。学校在筛选与学生德育过程相适应的教育主体的基础上,与市疾控中心、市交警队、市禁毒委、消防支队和鸣钟律师事务所等社会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定期开展以传染性疾病预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预防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和宪法宣传教育进校园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促进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公共卫生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禁绝毒品意识、生命安全意识的树立。

二是推进优秀校友、行业模范进校园。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在基础价值观引领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发展趋向,将职业伦理教育融入事迹分享过程中。通过邀请优秀的毕业生讲述个人成长故事与就业创业心得,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同时通过邀请劳动模范等榜样人物,提升职业认知与职业精神。

三是开展心理辅导进校园。大学时期的学生处于心理塑造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内在心理冲突,形成心理偏差,不利于整体的价值观念形成。通过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团体辅导团队等,对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工作,有助于提升学生整体心理调适能力和健康水平,有利于大学生德育成果的最大化。

通过引进专业的社会资源,提升德育文化建设过程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同时,校园内外沟通与连接机制的形成,也有助于提升校园德育与社会文化建构的交融性。

3.将德育融入区域发展中,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养成

广西某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围绕区域特色发展,通过专业实践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德育平台。围绕培养乡村建设人才、定点帮扶贫困地区为目标,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过程的德育功效,促进“个人专业+社会实践”的德育平台的形成。

一是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的德育内涵。该校定点帮扶的区县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在育“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学生参与当地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用以建设红色旅游景点等经济项目,挖掘红色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生动的红色教育过程。

二是在服务奉献中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帮扶活动的7个村是国家或自治区极度贫困村,村里的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在脱贫的过程中存在主动摆脱贫困的斗志不强、脱贫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村里的贫困学生求学意愿不强,对于通过求学提升本领,实现发展的期望不高。在这种背景下,围绕“帮助贫困地区人员实现产业发展和技能提升”的目标,学校通过培养“乡村工匠”、建设学生团队的形式投入到当地的脱贫工作中,大学生们以专业能力和振兴乡村的决心为基础,成为当地群众和青年参与生产建设的标杆。团队取得的发展成效,引导更多的学生为贫困群众开展种养产业规划、建筑施工、水质监测、污水处理、机械修理、网络直销等活动及相关培训,不仅在人力上给予支持,更通过技术的传授,促进了当地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通过将学生技能运用与区域发展所需相结合搭建实践平台,能够激发学生投身地方建设的热情,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建构专业建设与地区发展同向而行的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德育的重要实现路径。

(二)打造德育典型团队,提升同侪团体示范建构

南昌市某中等专业学校组建了一支军事化管理的学生团队,开展国防管理模式教育,通过专门的训练,逐步打造成为学校中的标杆示范群体。在教育内容上,除了日常的教学之外,学校通过对这个团队进行专门的军事化训练、军事理论教学和常态化思想教育,不断提升该团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能力培养上,学校会组织团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通过参与学校的巡查工作,协助学校相关活动的组织,不断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与自我提升意识。

国防管理模式教育与其他同学的训练模式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成本集中投入下的效用最大化。相对于一般的教育教学模式,这支团队在自我锻炼、自我提升上的要求更加突出。团队成员在接受日常严格管理的同时,通过参与学校管理过程,充分了解校园行为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学生的要求,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不断转化,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与意识开展管理与自我管理。在参与校园管理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既是校园管理队伍的代表,又是学生群体的代表,通过组织活动和参与管理的过程,充分锻炼了团队成员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整体协调能力。通过军事化管理,学生团队在日常训练和实践过程中展现的良好的风貌,在学生团体中形成了先行、先进的争先创优氛围,成为学校开展德育的示范群体。

通过加强学生团队典型塑造,学校凝聚塑造起一批意志坚定、学习良好、工作踏实,整体积极向上的学生群体,通过他们塑造群体典型,从而产生对其他学生个体发展的良性驱动力。

(三)挖掘新媒体育人功能,加强网络育人阵地建设

广西某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建设和新媒体宣传效用,强化网络空间德育元素营造,开展立体式道德教育。该校围绕“易班”平台的建设,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方式上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以“易班”为龙头,一轴多翼的网络思政教育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模式。通过探索,在网络平台使用上形成了易班为主体,微信、微博、QQ、抖音相结合,“1+4”同频共振的线上宣传矩阵;在内容建设上形成易班为媒介,党建、专业兴趣、学风、宿舍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充分展示,“1+5”的内容整合矩阵。其中,“思政易晓”“建院易彩”“青春易事”等专题栏目的建设,将与学生思想教育养成紧密相关的思政内容进行有条理的展示,将学院建设的成果进行介绍,将学生参与活动的精彩过程进行记录,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宣传学校建设过程与成果、加强时政学习交流、促进学院动态传递、开展榜样人物推介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在信息网络化时代,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综合打造“说给学生听,学生愿意听”的交互宣传平台综合体。

通过构建数字德育平台,学校德育活动的渗透性、互动性不断提升,在充分融合学生工作、生活、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实现网络信息覆盖与学生成长过程的相适性,充分发挥网络隐性德育功能的同时,通过模块化内容建构,提升德育网络平台建构的规范、开放、有序性。

三、德育过程的价值取向

(一)理想信念教育

随着多元文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接触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信息和个人行为导向选择日益多样。开放、竞争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现代社会从政治社会向经济社会不断倾移、转变,社会的运行规则以及个体的欲望与利益的联系日益紧密。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围绕专业技能学习的课程丰富、扎实,但理论学习内容比重相对减少,使得整体思想意识框架的构建程度减弱。加之职业院校学生与行业产业、商贸发展的接触密切,经济目的导向、逐利意识会不自觉地增强,相对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而言,较早进入经济人身份中。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下,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强化集体观、家国观构建,将职业人的生涯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国家对产业发展需求的方向一致,将专业技能发展与理想信念建构相统一,成为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内涵。因此必须加强对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专项第二课堂活动以及政治理论内容的深入宣传,实现育才与育人的统一。

(二)以文化人

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需要不断加强优秀文化教育。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通过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精神力量,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同时,创造创新文化内容与传播形式,提升文化的浸润作用。一是提升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引导力量,中华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其中蕴含的奉献精神、道德义务、注重践行观念,对于引导职业院校大学生将专业技能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有着极大的引导与促进作用。二是重视传统纪念日、特殊节点纪念日的文化教育,在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教育过程中,提升大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认识,加强家国观培养。三是促进学生参与到文化发展建设过程中,通过社团活动、兴趣班等形式,开展剪纸、书法等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收获感。

(三)三全育人

职业院校德育的开展,要通过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体系,不断实现“三全育人”,促进学生德育体系的形成。作为德育对象的全体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需要接受持续的德育,并将德育过程内化为实现自身发展的力量,这个过程需要“常规+专题”“学校+社会+相关单位”“专业+实践”的2+3+2德育路径体系的维持与促进,不断构建学校德育为主,充分发挥校内外联动参与,将德育融于实践中的一体化机制。在此过程中,通过示范群体建设,将德育成果展示常态化,形成隐性德育氛围,并充分利用网络将德育效果最大化。

【相关链接】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Ningbo Polytechnic),简称“宁职院”,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是一所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浙江省五所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之一、浙江省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试点院校、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常务副会长和秘书处单位、商务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教育部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等。

学校地处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及北仑港区组成的宁波北仑新区,设置与区域绿色石化、高端装备制造等万千亿级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绿色化工、智能制造等7个专业群,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和33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1万余人,学校占地近50公顷,校舍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

截至2014年底,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共有国家示范专业7个,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1个,浙江省重点专业2个,浙江省特色专业11个,宁波市重点专业3个,宁波市品牌专业1个,宁波市特色专业3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浙江省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浙江省精品课程22门。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过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