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物流储备中心选址优化研究
2023-01-08高红
文/高红
一、应急物流储备中心简介
理想的应急物资储备点应该保证覆盖2万平方公里,合理的应急物流储备中心选址,可以保证物资的及时供应,减少运输配送成本,保障应急物流体系的反应速度和民生需求。应急物流储备中心的选址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国家的政策法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是全球受突发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目前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应急物流体系都会面临巨大的考验。政府是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主导力量,先后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一系列法规来,明确了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应急物流的最基本法律依据,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发生时,波及地域广泛,引发社会对物资多品种大批量的需求,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调度指挥。国家已经将应急物流作为团结民众抗击危难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安全保障系统的中坚力量,应急物流可以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力的医疗卫生、生活保障,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交通运输条件和基础设施因素,应急物流体系的时效性。交通运输条件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好坏会影响应急物资供应地和灾害需求地的物资供给时效,山东省有发达的公路、铁路运输网络,交通运输方式多样,铁路、公路、海港、航空、管道四通八达,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5万公里,山东省高速公路建设全国领先,铁路运营里程超过5000公里,拥有铁路专线431条,民航机场8个,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了山东省应急物流运输体系的发展。港口、码头、货场、平房仓库和立体仓库、航空港、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也为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便于从普通的物流设施转型向应急物流设施。
3.应急事件发生地点容易发生的灾害种类,也就是与危险源的匹配度。不同的灾害会产生不同的应急物资需求。山东省的突发事件主要有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山东省位于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势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紧邻渤海黄海、西部和北部的聊城、菏泽、德州、滨州是黄河冲积平原区,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影响,洪涝灾害强对流天气状况、干旱高温灾害、台风引起的暴雨洪涝和大风等衍生灾害极易发生。通过分析近十年的自然灾害事件,发现济南市、章丘区、潍坊市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较高,可以在济南和潍坊建立专门应对洪涝灾害的应急物资储备库,主要储备救生艇、救生衣、皮划艇、饮用水、方便食用的食品、应急净水设备、帐篷、被褥衣物等应急物资;烟台威海两地容易发生雪灾,建议在烟台建立专门应对雪灾的应急物资储备库,专门储备御寒的衣物、被褥、水和食物、照明设备、防寒药品、除雪剂、防滑链等应急物资。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暴发,两年多的时间,疫情在山东省各地市均有发生,2020年7月,烟台出现少量传染病例,青岛市黄岛区、莱西市和威海市又有本土确诊病例,烟台、威海、青岛都是沿海城市,离韩国较近,韩国新冠肺炎疫情预警级别曾经提升至最高的“严重”级别。为防止疫情输入,这些沿海城市出台了针对性举措。建议在沿海城市选址青岛建立应对疫情的应急物流储备中心,专门储备医疗物资设备,如口罩、防护服、呼吸机,药品、消毒剂、检测试剂盒、医疗运输车等,一旦疫情出现,立即从储备中心调运相关物资设备,提高应急物流的时效性。这也和国家提出的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相适应,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4.自然条件。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对各种应急物资的需求有较高的时效性,要求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同时做好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工作,不允许在储备中心出现失误,所以,储备中心的位置要有良好的地质、水文、地形、气象条件,不要选在容易发生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的地方,另外不宜选风口、陡坡、河流湖泊附近,还要考虑靠近交通干线,如干线道路数量、道路设施设备,有良好的运输条件,道路畅通保证运输时间在4小时之内。
三、山东省应急物流储备中心现状分析。
我国的储备物资布局是根据行政区域划分的,建立了“中央——各省及自治区直辖区——各地级市——各县——各乡镇”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这种布局技术存在着不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各个地区的应急事件发生种类及频率,没有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取各个地区应急事件发生后对应急物资需求的种类及数量,在应急物资调度时存在着过远运输、时效性不高,山东省政府和各市级政府及企业社会组织各自成体系,缺乏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不同级别的物资库重复调度资源浪费的现象。在药品储备方面,国家卫生部门制定中央层面储备的药品目录及相应数量,各省市自行确定省市层面的医药储备品类及数量,在中央层面和省市层面缺少沟通,信息互不连通,所以药品储备方面出现了重复率高达30%的情况。目前,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数量规模严重不足,国家级的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数量少,虽然中央应急物资储备库由57个增加到了113个,覆盖了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但平均下来,每个省3个中央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山东16个地市,平均每5个城市共享一个中央级储备中心,储备规模和储备品类需要进一步优化,确保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应急物资能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近年来,由台风引起的洪涝灾害频发,以及新冠疫情的发生,山东省政府以及各地市开始重视应急物资的储备,扩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的规模,优化储备物资的种类和数量,进一步保障应急物资的快速供应能力。据统计,省级储备方面,近两年来自民政部门的救灾物资从10.57万件增长到41.24万件,累计增长290.16%,省级中心库储备32%的应急物资,剩余的68%的应急物资由7个省级物资代储库储存。重点加强三个临沂、潍坊、滨州容易发生灾害的地方的物资储备。2021年年底,山东省青建集团中标省级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建设项目,2021年12月动工,到2022年底在济南市高新区建成面积达7997m2的应急物资综合仓库。该储备基地是按省级救灾物资库的国家标准建设,建成后可以满足山东省2%的人口的应急物资需要。全省各市在建应急物资仓储面积达5万平方米,包括济南市扩建1.8万平方米的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实现2小时内应急物资运输到达;临沂在建建筑面积达1.5480万平方米的鲁南区域医疗防护类应急物资储备中心,该物资储备库主要储存医疗防护、医疗消杀、医疗器械、后勤保障等物资,满足近两万人连续一个月的医疗物资需求,提高鲁南地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潍坊市在建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应急物资储备库;日照市在建面积达2200平方米的市级应急储备库;菏泽市在建面积达1500m2的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此外各县计划建设及开工在建储备库项目10余个。充分体现了山东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决心。市级储备为主,县级储备相协调的储备体系,建立政府为主导,与企业建立生产能力储备和协议储备为补充,社会组织和家庭共同参与重要应急物资预储的储备制度。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山东省应急物流储备中心布局优化。
根据山东省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的要求,加快构建以政府实物储备为基础,企业的产能储备和协议储备为辅助,社会化组织和家庭储备为必要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重点加强医疗卫生类、必要生活保障物资类的储备,建立品种齐全、数量适中、布局合理、各地区各层级信息共享、调配高效合理的物资储备体系。202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达到保障6000人,连续70天的医疗救治需求。目前,山东省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大都是综合物资储备库,只有一个在建的临沂鲁南区域医疗防护类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所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物资供应能力有限。山东省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按照一个应急物资储备中心覆盖2万平方公里范围的应急区域这一单一目标,山东省内应该建设8个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物资储备库应该包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物资。山东省共有十六个地市,每两个地市共建一个应急物流储备中心,根据统计数据,相邻两个城市面积近两万平方公里,选址济南、临沂、潍坊、青岛、烟台、滨州、德州、济宁建立八个区域医疗防护类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其中济南应急物资储备中心辐射济南和泰安两个地区,共1.8万平方公里,覆盖人群1480万;青岛储备中心辐射青岛和日照两个地市,共1.7万平方公里,覆盖人群近1200万;潍坊储备中心辐射潍坊和淄博两个大市,共2.17万平方公里,覆盖人群1390万;德州储备中心辐射德州和聊城这两个山东省西部城市,共1.9万平方公里,覆盖人群1170万;济宁储备中心辐射济宁菏泽这两个山东省西南部城市,共2.3万平方公里;滨州储备中心辐射山东省北部的滨州和东营共计1.8万平方公里;临沂储备中心辐射临沂和枣庄两个城市,共计2.1万平方公里。从这八个省级应急物资储备库,选择济南、青岛、临沂、潍坊四个城市建成中央级别的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扩大储存的品类及数目,做到关键时刻能拿得出,调得快。
引用出处
[1]崔书慧,李士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我国医疗应急物资储备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2):27-31.
[2]姚红云,牛凯.应急物流中心选址与配送路径优化研究[J].物流科技,2019(3):(35-39).
[3]周若兰,郑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现状及问题研究[J].物流科技,2020(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