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脉视角下的城市供应链街区活态化设计研究
——以鞍山台町街区为例
2023-01-08吴志成谷艳利于沅芷
文/吴志成 谷艳利 于沅芷
城市是历史形成的,在城市的扩张发展进程中,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都留存于历史街区中。而在近现代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国外现代化城市思潮的传入,城市更新开始一味地追求高楼大厦,对老城区的大拆大建成为城市更新最快捷的途径。时至如今,千城一面,城市的文脉断裂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台町作为鞍山极富特色的历史街区,在近现代的城市规划改造中被留存下来,因而对于台町的活态化设计对于整个城市的文脉留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引言
城市是历史形成的,在政治经济及诸多要素的作用下,由小聚落到大聚落,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城市概念,而在城市的发展形成过程中,或自然或人为,诸多条件的结合形成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底蕴,亦即我们所称的“文脉”。作为世界上传承最完整的国家,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与文化,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而近代以来,西方欧美国家的现代建筑思想对我国的城市现代化造成了巨大影响,为了迎头赶上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城市的更新改造走上了大拆大建的道路,作为城市文化物质载体的历史街区也在这种拆建浪潮中逐渐失去原貌,千城一面,文脉消散,城市正在失去其独特性。“历史街区”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留存下来的,有一定界限的城市区域,它以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诸方面,体现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示着某个历史时期城市的典型风貌特色,反映了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生产方式的快速改变,当下我们生活的历史街区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对于历史街区的活态化设计有助于坚守城市的文脉,将现代气息与城市历史人文资源融汇,塑造全新的城市发展道路。
一、城市文脉理论
“文脉”的英文是“context”,最早意指语言环境中的上下脉络,随着罗伯特.文丘里在20世纪50年代初将“context”的含义引申到建筑领域,欧洲建筑学界掀起了对于“context”的关注和研究;到了20世纪70年代左右,对文脉的研究逐渐由专注于建筑层面拓展到城市规划层面,慢慢地文脉一词开始涵盖更多社会属性。对于文脉的研究也由单一的历史建筑拓展到整个城市元素之间的内在关联。等到20世纪80年代“文脉”传入我国时,它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属性,其对于城市整体、街区文化、历史建筑等城市空间构成要素之间的思考也对国内的历史建筑保存工作作出指导。为了便于研究,最终以张钦楠先生在《为“文脉热”一辩》文章中的翻译——“文脉”作为确定版本,由此,文脉主义在我国扎根深种。一个城市的文脉在何处?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解读,其中一种称之为“地方价值”,这些价值包含了“有形的”和“无形的”,而且常常与一个地方的特征联系起来。有形的地方价值可以是一个地方的城市肌理,也可以是一个地方的物理环境;而无形的地方价值,举个例子来讲,可以是一些特别的事件,这些事件是与某一些特定人群相关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地方价值,构成了一个地方的特征,形成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或者说,形成了一个地方的文脉。
二、台町历史街区概况
①鞍山地区文化。鞍山是中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冶铁文化历史久远,早在汉代就有土法冶铁,新中国成立后,鞍山的钢铁工业更是为我国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中国第一钢铁工业城市,有着“共和国钢都”“中国钢铁工业摇篮”的美誉,鞍钢更是素有“共和国长子”之称,鞍山也因此成为工业文化的沃土;其次鞍山盛产岫岩玉,具有“中国玉都”的美称,拥有世界第一玉佛,玉文化盛行;鞍山市内同样有着丰富的建筑群资源,台町街区有着相当高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鞍山城市的供应链也为地区文化提供了便捷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对文化的传播也是影响深远,因此,对于城市中的供应链需尽快提高认识,以此来进行全方位的协调,多重企业、文化、教育等双向联合,发挥最大的效益化作用,为城市风貌提供更好的服务。②台町历史沿革与价值。台町位于鞍山市铁东区东风街、迎宾街和铁东十二道街一带,“台町”,是日文称呼。台,指台地,即高岗、山坡;町,指村庄和街道。两个字合在一起,十分准确地表达了“台町”的含义——“山坡上的村庄”。台町历史文化街区完整地将137处历史建筑和扇形街路的空间肌理特点保留了下来,风格各异的台町历史建筑使得台町历史街区在鞍山整座城市的文脉延续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台町历史街区活态化设计策略
(一)历史街区保护现状。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城市脉络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对于这种变化的记录是最为准确且具体的。我们从未停止对历史建筑和文化的保护。历史街区由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人文环境构成,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需要放在城市这一个大整体中去看待。然而,目前国内的历史街区往往出现以下情况:①缺少动态的保护,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方式单一,简单地封闭探索途径;②历史建筑信息传达不便,对于历史建筑的信息了解只能通过简单的标示牌了解,其所蕴含的人文信息无法传达;③街区各区块缺少互动联合,与城市缺乏连接点,在城市中显得突兀④街区维护目标指向为游客而缺少对本地居民生活方式的维护,导致城市文脉断裂。(二)台町历史街区现状。自2015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之后,台町正式命名为“鞍山台町历史文化街区”。并且编制了《鞍山市台町历史风貌保护规划》,希望合理规划运用台町现有资源,以保护为前提,强调街区功能的有效提升。根据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台町历史街区目前的使用功能仍旧相对单一,住宅区等历史建筑与鞍钢科技馆、东山宾馆等建筑是相对孤立存在的,街区各区块联系缺乏,缺少整体性的区域联动;对于历史建筑的信息介绍同样缺乏,不止外地游客,本地居民同样缺乏对台町历史街区的了解。(三)台町历史街区设计原则。根据对台町历史街区的调研总结,制定如下设计原则:①修旧如旧。历史街区在保护性利用时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保护历史街区原本的街巷肌理、建筑外观形态、细节特征保持不变,在特色历史建筑的修复过程中,针对破损的细节做出恢复性修缮,不论何时,新增加的材料或者新的变更应当可以还原的,且不影响原有的结构,力求保留住其原有的特色文脉信息。②活态化设计。活态化设计是将历史街区的修复看作一个动态的、联系的、发展的过程,与城市文脉的延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方便将城市的文脉信息融入历史街区的修复过程中。③公众参与。城市的文脉信息不单单存在诸如历史建筑、城市肌理等物质环境中,当地人共同的集体生活记忆同样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公众参与进历史街区的规划设计,不仅有利于历史建筑文化信息的传续,同样地,当地居民作为街区的生活主体,其想法和意见对于设计的展开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更大程度地延续城市文脉。(四)台町历史街区设计策略。①建筑历史传递,接续历史文脉。“城市文脉”概念既包括物质遗留也包括精神文明遗留。历史街区本身是城市文化物质遗留的一部分,其内的历史建筑、空间肌理等构成了我们可见的城市文脉。台町以涉日建筑始,经历了国家剧变、工业复兴多次历史变更,其见证了鞍山这座钢铁老城近现代的历史变迁,鞍山浓厚的工业文化气息在台町却鲜有留存,致使城市文脉不显。《华盛顿宪章》中曾明确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仅仅是针对建筑单体,还应该包括街区的人文氛围、整体景观环境、社会结构,即保护历史街区的整体性”。对于台町的历史建筑保护,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简单地树立标识牌,单一的历史信息传达不能满足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工作,设计规划中选用一公共区域作为信息传达场所,如二月十九日鞍山解放日这样的特殊时刻可以举办特殊的纪念活动,还可与周围的二一九公园进行互动,将建筑历史、城市历史以更生动的形式传递下去。②空间肌理形态修补,功能空间的扩大。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风貌更新应建立在对传统风貌整体保护规划的基础上,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整体性保护,是土地再利用的主要目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风貌进行保护和更新设计,首先要做到对城市整体空间的布局和特点充分了解,读懂城市的发展史,又要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决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发展速度和经济利益忽视了景观风貌的整体性和功能性。建造初期台町就是按照欧洲巴洛克式的风格进行的街区规划,以“花园城市”的建筑理念进行的形态排列,街巷呈扇形向外排列。但就目前的实地调研情况来看,台町历史街区缺少应有的景观节点,游客以及本地居民的行走休闲只有固定的基础场所,无法吸引外地游客驻足。因此对于台町的空间肌理修补不单单从历史建筑着手,同样需要注意景观层次的划分,合理规划街区的景观节点,明确街区功能空间排列。③提升本地居民参与度。历史街区的意义离不开周边环境和城市整体的历史与文化。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历史街区的居民生活同样是历史街区价值的一部分。通过对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能够带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提升,而这也会吸引当地居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到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当中来,从而提升全民对历史建筑、街区以至城市文脉的关注上来。
结语
通过梳理鞍山城市文脉,在不断的探索中去寻找城市未来发展的道路。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更离不开城市本身的文化脉络,对于台町历史街区的活态化设计能够帮我们明确鞍山这座城市的文脉所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为我们找到城市自身的独特文脉与城市活态发展之间的关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引用出处
[1]宋雨.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理论中的“context”概念[J].世界建筑,2020(01):106-109+137.
[2]陈继韡.基因传承导向下的苏州古城特色保护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
[3]杨克明.有机更新理论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中的应用——温州庆年坊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规划师,2014.30
[4]郝晨竹.阳城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活态化规划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5]陈雳,左秀明,姜芃.从修复到创作——建筑遗产活化利用及干预尺度探讨[J].华中建筑,2021,39(11):22-25.
[6]席岳琳,廖含文.基于文化背景下的历史街区微更新改造策略——以张家口堡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1):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