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1-08李铃
李 铃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代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正确的手段和方式对其进行体现的是当代大学教育的教研重点。国务院文件曾指出加强劳动教育是重塑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的关键,也是重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多面性,教育当代大学生在学校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劳动教育的真谛,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
一、在高校开展劳动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传递了脚踏实地、实干兴邦的重要理念。古人云“知易行难”,[1]劳动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教育的开展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笃实力行、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使高校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同时,这种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家、勇于担当的精神。高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家人关怀;在学校中,紧张忙碌地学习。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劳动态度,让勤劳勇敢、努力奋斗的精神更好地滋养他们的心灵。同时,这种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遵法守纪、团结协作的精神。高校通过设计合理科学的劳动实践活动,使高校学生通过劳动理论知识的传递,激发自身对于实践教育活动的热情和彼此间的合作和配合。同时,这种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的精神。高校通过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解决大学生自我控制力不强、情绪不稳定、紧张与轻松两极分化的问题,还能更好地培养高校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在高校开展劳动思想教育工作的困境分析
(一)劳动教育畸形的发展减弱了思想教育的工作效果
劳动教育畸形在当代大学教育中主要包括两点:(1)含义畸形。高校、家庭、学生本身对劳动教育的解读仍然停留在字面含义上,认为所谓的劳动教育就是完完全全的劳动,而没有认真挖掘其内涵所在。(2)思想畸形。这种思想在中国社会由来已久,一些学校、家庭、学生自身把劳动教育错误地理解为一种惩罚手段。这些组织或人群经常把劳动与压力、束缚、痛苦联系起来,长期以来给参与者留下的印象不佳,只要想到劳动教育,联想到的都是一些负面词汇和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的结果是,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传达的本质精神没有真正被表现出来。劳动教育的参与者体验到劳动教育艰辛后拒绝参加劳动。高职院校的拉动教育这两种畸变形式的发展对劳动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巨大的阻碍作用。
(二)劳动思想教育工作内容指向很模糊
劳动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形式,借用劳动教育可以更好地让高校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转变认识及看法,使当代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但目前高校的劳动教育的思想教育工作内容指向还是比较模糊的。具体来说:一是教育效果很模糊。虽然指示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思想培育功能,让当代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体系,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接班人责任,但对于目标如何实现,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各高校还没有明晰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功能的发挥陷入困境。二是实践安排不明晰。劳动教育在具体安排上没有具体的思想指引,同时,也没有明确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什么样的促进作用。久而久之,劳动教育的意义依然只能停留在身体层面,无法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对于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系收效甚微。
(三)劳动思想教育工作的教育功能的发挥缺乏保障
劳动教育陷入两难的境地主要是因为其在高校的实施和推广缺乏保障,保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缺乏制度保障。在高校没有一个具体的制度机制对劳动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进行规范。高校学生及教师仅从个人观点及理解实践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效果通常不尽如人意。换句话来说,制度保障是劳动教育发挥思想教育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完善的符合科学价值体系的规章制度才能够保障劳动教育在高校顺利开展。(2)缺乏管理制度保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专业管理队伍和符合科学规范的课程设置。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管理队伍专业水平低、规划能力弱的通病,管理队伍无法对学生的劳动实践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系统的规划。课程设置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教育流于表面,重形式轻意义,没有充分发挥劳动实践思想教育的功能。(3)缺乏合理的考核机制。我国高校教育考核制度过于重视文化课成绩,往往忽略了对于劳动实践的考核,导致教师疏于管理,学生也缺乏主观能动性。
三、高校劳动教育开展困难原因
(一)高校对于劳动思想教育作用不够重视
劳动教育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存在诸多误区,导致其思想教育功能没有完全凸显,高校的重视程度不足是主要原因。(1)高校刻板地将劳动延伸为劳动教育,忽视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工作流于表面,形同虚设。高校对于劳动教育没有科学规范地设置系统课程,仅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这远无法达到思想教育的预设目标。(2)高校将劳动教育的概念等同于义务教育,强制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甚至将其作为毕业标准。这种形式的劳动教育缺乏规范和系统化设置,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教育的意义,其劳动价值、态度都没有办法得到体现,不仅阻碍了劳动教育进高校的步伐,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反馈。
(二)社会对于劳动思想教育作用不够重视
除了高校之外,社会也应当对劳动教育的思想教育作用提高重视,换句话来说社会需要建立匹配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但社会现实状况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步履维艰。具体来说:(1)社会环境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大家广泛认为“智”的功能作用要远大于“劳”,学生父母仍然渴望子女通过努力走上仕途,摆脱辛苦的体力劳动,他们仍然认为劳动是没文化的人群干的事情。(2)激烈的社会竞争对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在社会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学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这就使得劳动教育逐渐受到轻视。三是缺乏社会物质条件支持。就大学生劳动教育而言,国家缺乏相关财政、技术、人才专项物质支持,高校劳动教育由于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最终就容易变成形式产物,无法发挥其思想教育的功能。
(三)家庭忽视劳动思想教育功能
除了高校的忽视之外,我国家庭对劳动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普遍重视程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惩罚训诫孩子的手段。一旦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犯错,家长就会用打扫卫生或其他劳动惩罚孩子。这就使得孩子认为“劳动”等同于“惩戒”,从而对劳动作用产生错误理解。(2)传统腐朽观念影响着普通家庭。一些家庭认为体力劳动在社会上会受到歧视,经常给孩子灌输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思想,使得一些高校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歧视态度,甚至厌恶劳动。(3)父母劳动教育方式不正确。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父母包办孩子一切劳动,孩子从小没有接触过真正的劳动,缺乏对劳动的认识,更妄论从中发现思想教育的意义。
(四)大学生对劳动思想教育功能不够重视
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令大学生形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体系,发挥其思想教育的功能。但当前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具体来说:(1)参与劳动实践带有一定的物质目的。他们在劳动实践中只看到物质报酬而没有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除此之外,大学生将劳动时间当作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缺乏主观能动性。(2)大学生自身积极程度不足。生活中对劳动教育本身存在抵触。在就业上表现为,不符合社会需求的择业观,大学生忽视劳动教育,专注于专业知识提升,在社会竞争中竞争力不足。
四、优化高校劳动教育途径
我国正处于追求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在这个时期,我国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对于高校的劳动教育重视程度相较以前又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优化路径。
(一)发挥高校的领导作用
劳动教育进高校的作用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体系的关键途径,当代大学生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培养和塑造。具体来说:(1)合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要符合科学规范和劳动教育的标准,将劳动实践场所和参与者特殊性都考虑进去,制定因势利导、符合教学习惯的劳动实践课程,根据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构建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避免形式主义。(2)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例如,“第二课堂”和“情境模拟教育法”。对于“第二课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情景模拟教育法”,在教育的同时要潜移默化地将劳动价值传递给大学生。(3)建立完善的劳动思想教育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善资金投入制度,高校可建立专项资金支持,搭建劳动实践所需教研场所,通过资金鼓励支持吸纳人才。二是完善管理监督制度,高校可建立专项监督小组,对高校内部劳动教育资金使用进行监督,保证劳动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能够得到充分落实。
(二)营造鼓励劳动思想教育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高校内部,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能够推动劳动思想教育功能得到落实。具体来说:一是发挥网络宣传平台作用,相关部门通过多媒体宣传平台传播劳动模范典型事迹。例如利用新媒体手段,包括短视频、新媒介等,使用专项资金邀请在学生中间具有影响力的名人进行宣传,拍摄短视频、公益广告等,引导社会舆论,使社会广泛思考劳动实践的思想教育意义。二是发挥校园媒体对学校氛围的引领作用,通过校园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实践的影响,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改善学生对实践劳动的不当认识。三是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价值体系。保障大学生建立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理念,在高校内部建立起完善的领导组织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运作制度,在高校内部营造劳动最光荣的积极氛围。
(三)巩固家庭在劳动思想教育中的功能
家庭教育对孩子思想价值体系的培养来说至关重要。首先家长自身需要端正对于劳动教育的态度和认识,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等量齐观,给孩子传递劳动平等的价值观念。其次,家长还应当对社会人才需求建立起新的认识,充分了解实践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家长还需要在家庭中做好榜样,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和功能,通过自身的行动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模范。在外工作时要认真勤恳,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任务;在家庭内部树立积极做家务、热爱社会实践劳动的形象,展现热爱劳动、劳动平等的观念让孩子能够自发学习。家长要注意选择合适正确的教育方式,因势利导,让孩子从劳动教育中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体系。
(四)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劳动教育还有关键的一环——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高校、社会、家庭能起到的都是辅助作用,只有大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劳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需要多方协同合作,从自身调整心态,高校配合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及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1)大学生应调整心态,坚定劳动光荣的信念,建立起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观念。大学生应当充分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了解其思想教育的功能,避免产生抵触心理,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进来。(2)高校应配合开展各式各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大学生形成抵触心理的一部分原因是高校的实践活动种类少、内容匮乏,延伸劳动实践的内容和意义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自发、自主地加入劳动实践的队伍。(3)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都十分重要,因此为了彰显劳动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高校应将其纳入必修课程,并且按照科学规范进行课程设置,通过学分完成制度来支持学生参与。同时高校应当建立双边评价体系,学生可以反映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后续的改进。
总之,劳动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工作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认真分析当前的问题及形成原因,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