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产业学院发展研究*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2期
关键词:产教办学学院

周 婷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2017年12月,国家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职业教育需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和产业、科研与技术的联动发展,提出了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需求、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和方向。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通过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合作,打造与生产、技术密切贴合的实训基地,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式促进产教融合“双元”育人。2020年7 月,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为产业学院的申请、立项、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通过建设一批产业学院新模式,为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产业学院是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能够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继续教育,推动高校教师技术创新与科技服务的实体性办学机构,能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整合高校、政府、行业、企业资源,为当地特色经济带来活力。产业学院能够促进产业转型,推动教育与产业、学生与社会的有机衔接,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承担职业教育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任,需要激发社会各界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积极性,优化职业教育布局,进而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1]。

产教融合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开设专业,通过培养专业人才服务区域产业,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既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又能够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通过产教融合,一方面企业能够从大学学习专业知识、技术与文化,提升企业员工的知识储备与工作能力,与教师、学生协同研发新技术,促进技术革新与产业发展,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在彼此的学习过程中,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企业文化与产品融入到教学当中,增加产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从而在毕业生中获取市场资源,对促进公司发展与人才引进也有重大意义。

一、产业学院起源与内涵的界定

产业学院起源于英国的“产业大学”。早期的校企合作班、订单班以及校企实训基地等办学模式可以说是现代产业学院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经过校企合作视角下的自发探索期和混合所有制背景下的自觉实践期,产业学院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形式。2014 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目前的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加快现代职教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产业学院的多重属性是促进深度产教融合的关键。

在建立产业学院之初,根据办学定位来确定服务面向的产业类型和区域范围,找到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2]。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培养人才的专业能力,可归类于定向培育,精准对接职业需求和生产需要,其教学目的始终是为产业、行业、企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各个经济领域的一线业务。从内涵上讲,产业学院就是传统校企合作中“订单育人”“对口培养”“一体化育人”的转型升级版本[3]。产业学院能够在多元主体的共建过程中通过配备互兼的教师队伍,制订共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共建“产学研创联盟”等方式,以人才培养引领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4]。通过产业学院校企双方能够成立管理委员会来建立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之间信息共享、协同育人的平台,通过对教材的建设、在线课程的创建、培养方案的探讨,充分发挥学校定位以及专业优势,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与考核。然而在办学过程中产业学院也会受到自身办学定位、法律困境、师资队伍、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面临不少困境和难题。

二、产业学院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学院法律界限不明

根据目前法律规定,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因此,在高校关系中,二级学院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学校层次则处于强势主导地位,二级学院需要服从学校层面的管理。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型办学模式,对于产业学院办学,由于国家层面暂时缺乏相关法律及政策规范,所以产业学院只能参照二级学院运行[5]。然而产业学院在运营过程中涉及企业参与治理与利益,需要契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在办学过程中,学生、学校、企业之间会出现分歧,在此情况下产业学院领导机构难以有效实现独立决策。同时,二级学院中学生的学业、权利、安全由学校负责,在产业学院中多方资本参与后便会出现责权不清的情况。因此,单纯地将二级学院的运行模式套用在产业学院中必然是不合适的。民营资本投资办学的基本动力之一是经济利益,企业希望通过投资办学达到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从而获得企业的长足发展。盈利是企业投资办学的动力,也是产业学院获得持续性投资与社会资源的现实选择,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6]。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对产业学院的法律定位不够明确,使企业参与投资教育的主观性不强,致使高职院校在主导建设产业学院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阻力。

有学者针对“二级法人”概念也提出疑问,认为“二级法人”在资金投入、债权债务、自主办学等方面会受到所属法人的制约,管理人员也由法人指派,但是产业学院更倾向于设定自己的章程与独立于法人的机构,能够建立决策、管理、监督分权制衡的运行体系,认为产业学院不同于企业的“二级法人”[7]。

对于产业学院而言,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是其运行的基础性问题,也是享有各项权利的基石[7]。然而现行法律没有对产业学院的法律地位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产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法律界限不明会影响其内部的责权分配与其办学规模、办学发展在运营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掣肘。

(二)利益相关的合作困境

产业学院是通过各方资金注入的利益共同体,在解决学校、企业、政府协同育人过程的同时也面临不同教育观念、治理观念的差异,在办学与育人、教育公益性与资本的逐利性等方面存在矛盾。企业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能为职业教育带来更多的市场资源与办学活力,然而企业往往会从营利性角度出发,追求投入产出与利益最大化。在办学过程中学生主要的诉求就是掌握专业知识,熟悉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高校的教育属于非营利性的,兴办产业学院的初衷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学成果能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因此在产业学院发展过程中其双重主体更容易在管理机制、功能定位、利益诉求等方面造成冲突,最终影响产业学院的产权制度构建。

产业学院是由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办学,既具有学校的教育属性又具有企业的经营属性,因此产业学院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它的发展壮大需要兼顾各学校、企业、学生、政府各方利益的诉求,只有保证了各方利益的长效性,才能够确保产业学院的有效运行,才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三)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困境

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产业学院的教师大多来自高职院校,有着较深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历,然而教师的实践经验较少,在实际操作与现场变通上有一定的不足,企业的教师现场经验丰富,但是其教学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在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

教师的教学、科研考核方式也是影响产业学院专任教师教学的重要因素。如果采用二级学院的考核方式来考核产业学院专任教师,便很难做到教学效果与产业深度融合。因此,依托产业学院内部设立若干教师专岗,企业技术人员与行业协会业务骨干可以到高校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设立实践型教师岗位,促进高校教师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高校教师也可到企业进行培训,扩大教学团队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产业学院既可以是培养学生的办学机构,也可以是教师培养的基地。

三、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改革措施

(一)明确整体定位

产业学院是政府、学校、企业紧密合作的一种形式,在高职产业学院的帮助下,各方利用高职产业学院的平台培养人才、开发课程、评估教育质量、组织师资队伍进行团队创新,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目标管理制度,实现技术型学生的培养。依据合作专业岗位能力标准,对学生不同培养阶段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项目能力等进行细化,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确定每个学习步骤的任务与内容。通过企业与学校互相引入的方式,依托产业学院吸引优势,成立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产业学院设计开发平台、项目、设备,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提供适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经费和实习岗位。利用产业学院实践实训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明确发展定位对于找准对口行业,明确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亦有重要意义。

产业学院在组织结构上肯定不同于高等教育机构,但随着高职产业学院的发展和壮大,高职产业学院内部也会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建立目标管理制度有利于明确责任,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加强组织管理

坚持党的领导,建立职业学院组织架构,制订符合职业院校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设计治理改革的综合方案,突破高职产业学院的机制障碍,共同建立高职产业院校的决策机构,使高职产业院校中的各个权力机构呈现相互配合状态,进而形成良性交互的工作方式。

产业学院是一个实体组织,建设发展离不开规章制度,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也离不开规章制度,目前的产业学院建设制度等软实力建设仍然不到位。另一个方面,对于产业学院遇到的风险和突发事件处理缺少相关规章制度,双方权责划分不清,缺少刚性的约束管理机制,这些都成为产业学院建设的不利因素。面对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执行力不够等问题,可以组建产业学院管理委员会,建立快速决策机制。通过设立工作协调小组,具体落实日常教学、培训、研发等工作,将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列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2]。

产教结合管理处于优势地位,是完善行业内部治理的有效机制。随着行业的改革发展,政府、学校、企业的利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和利益诉求,需要建立透明的管理机制,实现公平管理。教师代表职业院校的基层组织,在改革时需要调整好行政、法人、教师之间的关系,维护教师内部利益,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重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在进行现有机制改革时,还需要保证高职产业学院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权利,包括科研教育、人才发展与培养计划设计、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与管理、培训场地的建设与管理、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训室建设与实践等。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培养方案、师资等,企业按照管理规定为职教教育提供场地、校外实践等需求,通过资本注入、设施设备和企业管理等要素推动校企合作。为了提升教师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积极性,在产业学院运行的过程中应明确教师可从中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并与学校考核挂钩,制订教师工作评价与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8]。

(三)加强地方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推动

产业学院的组织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和法律上予以保障,成立体现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融入的 “产教联盟”,形成协同互动的 “对话”平台,对产教深度融合重大问题通盘规划及统筹[9]。政府通过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激发办学活力,同时为产业学院提供技术、资金、政策支持,降低企业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成本,政府将产业学院与区域经济规划协调起来,助力地方教育,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政府要积极转变扶持方式,降低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成本,加快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推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并对建设过程进行监控。同时,政府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对于申请产业学院建设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开设绿色通道,落实“放管服”的改革要求,切实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10]。

行业协会作为中间平台,可以作为组织者与协调者,减少学校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需求不对称。在产业学院的办学过程中,行业协会亦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技能考核与职业认证,推动学校的“1+X”证书建设。在此过程中教师亦可以到企业学习,参与协会的培训与考核,提升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

(四)强化监督机制

在产教融合时,需要完善党政联席会议为核心的监督机制。合理配置产业学院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决策权力和民主监督权力,保障各类权力组织彼此分工和协作且具有明确的管理范围,从而实现权力之间的协调、互补,进而形成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的工作过程和运行方式[11]。

完善教代会、学代会等制度,拓展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提高师生参与运行产业学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产业学院内部监督体系,规范与完善问责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学院考核、制度等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健全和执行院务公开制度,将责任清单落实到党委和纪委。党政会议是行使监管权力的党政组织共同参与的会议,在会议中,可商讨集体公共事务。建立可保障高职产业学院运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促进行政和监督相互制衡协调,确保决策严格、规范。只有完善以党政会议为核心的监督机构,产业学院的工作和行政监督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对高职产业学院进行监督管理。

四、结束语

通过产业学院建设,能够构建产业、教学、科研多方协同的育人新模式,能够实现学校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之间信息、资源、人才、技术的共享,对促进人才培养供需双方紧密对接,改善专业结构和职业教育长足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产业学院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自身定位,促进多方协同育人,在制度构建与运行过程中需要形成多方利益共赢的长久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教育和服务经济为目标,将产业学院建设成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产教办学学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