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明蒙尘到文明复兴*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性贡献

2023-01-08袁玲儿

浙江社会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文明

□ 袁玲儿

内容提要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文明陷入“蒙尘”境地。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文明蒙尘”的悲惨命运;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华文明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道路,迎来了文明复兴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促进人类进步的文明复兴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在5000 多年源远流长的发展进程中,孕育出灿烂辉煌、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由于封建政权的腐败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①在种种救国方案都归于失败之后,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②,坚定地将复兴中华文明的重任扛在肩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推动中华文明实现从“文明蒙尘”到“文明复兴”的伟大转变,使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一、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深陷危机

随着近代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得以飞速发展,不断突破地域性交往而走向世界普遍性交往,历史也向世界历史转变。“世界历史其实也就是资本主义文明通过普遍交往在世界范围扩张与复制的历史。”③不过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主要是殖民扩张、 侵略战争为主的非正义性交往。在这个过程中,晚清时期的中国逐步沦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的对象,中华文明陷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

(一)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晚清是中国走向衰败的转折点,保守僵化的农业文明与固步自封的清王朝严重阻碍了中外联系,导致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鸦片战争以前,国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其观念中只有天下观而没有国家观。“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④周边的蛮夷之国必须向处于中心地位的华夏中国朝贡,这种强烈的优越感使得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而自居。然而,经过鸦片战争的惨败,“天朝上国”的美梦开始破裂,传统观念上的“华夏中心主义”完全被突破。正如美国学者列文森所言:“近代中国思想史大部分时期,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⑤鸦片战争既是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也是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冲突,曾经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遭遇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机。

圆明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收藏了历朝历代的奇珍异宝和文人雅士的绝世佳作。圆明园曾经以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 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 “理想与艺术的典范”。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圆明园成为一场“有组织劫掠”的目标,遭到大规模的洗劫和焚毁,使这座世界文化名园化为一片废墟,这是中华文明蒙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火烧圆明园”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这一野蛮恶劣的文明毁灭行为导致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遭到严重破坏。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⑥近代中国的大门并不是在正义的感召下自动打开的,而是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撞开的。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近代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百般践踏与蹂躏,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不幸遭遇概括为“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⑦。近代国人开始真切感受到亡国灭种的危机,这一危机感唤醒了中华民族在列强林立的世界求生存、求发展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各阶层的仁人志士不懈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道路。

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国人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时代困境:既要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又要学习西方强大而先进的工业文明。在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巨大危机下,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挽救清王朝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实力,但它只停留在器物层面的变革,这并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所以并没有摆脱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命运。

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单凭引进外国的器物已经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变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正如晚清著名思想家王韬所言:“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不知道贵乎因时制宜而已。即使孔子而生乎今日,其断不拘泥古昔,而不为变通,有可知也。”⑧维新派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藩篱,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君主立宪制度代替君主专制制度,猛烈冲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戊戌维新运动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促进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19 世纪末中国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成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义和团运动以其英勇战斗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同时也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能力。虽然义和团运动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但它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罪行,保护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悠久文化,使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得以在这个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中幸存下来。周恩来曾评价义和团运动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⑨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当世界人民欢声笑语拥抱新世纪的到来时,中华民族却满怀屈辱与悲愤进入20 世纪。列强环伺,山河破碎,中华文明饱受摧残,坠入黑暗时刻,辛亥革命爆发。由于社会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但是辛亥革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 周年大会上指出,“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⑩。

要拯救文明之衰微,必须打开国门迎接科学民主之曙光。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掀起了一场批判封建礼教的新文化运动,从伦理道德、学术思想、 文学艺术等方面向封建复古势力发起猛烈抨击。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在文化上,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启迪民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在思想上,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了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洗礼,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在政治上,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动摇了封建主义的统治,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中华文明的浴火重生,无数中国人不屈不挠、殚精竭虑。然而,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揭竿而起”,还是议会制、共和制、多党制的“轮番而治”,或者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的“粉墨登场”,都没能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都没能拯救国家、人民于水火。正在中国先进分子苦苦寻求强国富民之路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⑪。早在“五四”前夜,李大钊曾敏锐地指出:“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⑫显然,李大钊心中的“第三文明”是指俄国新建立的社会主义文明,他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因此李大钊指出,“顾吾人深信吾民族可以复活,可以于世界文明为第二次之大贡献”。⑭

“中华民族有着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为了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捍卫中华文明,从未停止过抗争。”⑮作为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五四运动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⑯。五四运动把中华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为它给我们的文明注入了新的观念——科学与民主。

二、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文明由衰落走向重振

在世界各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是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遭遇严重的危机,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扶大厦于将倾”,中华文明得以绝处逢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⑰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束中国的悲惨命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中华文明衰而复振提供历史契机。“五四”以前是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新旧文化的斗争,具有旧民主主义性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中国产生了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个文化生力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向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发起猛烈进攻。“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⑱。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了主心骨,中华文明复兴也有了正确方向、理论武器和光明前景。

复兴中华文明的根本前提是要冲破并跨越重重艰难险阻,彻底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瞿秋白说:“二十世纪以来,物质文明发展到百病丛生。‘文明问题’就已经不单在书本上讨论,而且有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实际上来求解决了。”⑲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在帮助中国人民脱离苦海的同时,还肩负着复兴中华文明的重要使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表现出了共产党人革命的首创精神和深远的战略眼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为复兴中华文明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红军在战略转移中利用顽强的意志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⑳,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㉑。

1937年7月7日晚,卢沟桥的枪声彻底惊醒了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民族意识在外敌入侵时得以觉醒,抗战文化在侵略者的枪炮声中崛起。毛泽东曾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在革命之前,革命文化可以为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之时,革命文化是取胜的关键战线。”㉒回顾历史,我们能够得知: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文化及其激发的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使得曾经“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凝聚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千千万万爱国将士首当其冲、浴血奋战,各阶层民众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外敌的英雄赞歌。抗日战争铸就了伟大的抗战文化,抗战文化成就了抗战胜利的历史伟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抗战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中华文明走向复兴的动力源泉。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指出,“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人民真正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是中华民族由沉沦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是从动荡不安走向长治久安的历史转折点,掀开了中华文明复兴的新篇章。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文化教育的落后是实现中华文明复兴的绊脚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摆在新中国缔造者面前的是:全国5.4 亿人口中有4 亿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㉔。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指出要在全国推行识字教育,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识字扫盲运动,有效降低了文盲率。此外,国家还采取了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等发展教育的措施,先后开展了四次全国性的扫盲运动,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志曾预言:“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㉕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全国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7750200 人”㉖,我国的文盲率早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的80%下降至2021年的2.67%,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为了涤荡旧社会遗留下的污泥浊水,树立文明新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㉗,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男女婚姻自由、 男女权利平等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彻底取缔旧社会遗留的卖淫嫖娼、 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丑恶现象,使社会风尚焕然一新。另外,党中央为了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提出“双百”方针,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创造力,科学文化领域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了新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㉘。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引领中国政治文明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为人类政治文明建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得这个占世界1/4 人口的东方大国跨越式地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复兴中华文明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积淀良好的物质基础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过实践,党中央认识到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由前期的“以苏为师”转变为“以苏为鉴”“以苏为戒”,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效途径。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㉙。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尽快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196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㉚,在现代化建设中,将科学文化与工业、农业、国防并提,明确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艰辛的摸索过程中进行的,因而难免会走弯路、出现失误。但是,这一时期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经济建设、 社会进步以及外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容抹杀和否定的。特别是在经济建设方面,从1953年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1.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7%,这个增长速度是旧中国无法比拟的,与当时世界其他各国相比也是快速的。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1966年已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填补了我国工业的许多空白;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科研攻关并取得重大突破;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见规模,效果明显;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非凡成就迅速改变了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和复兴中华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多方面的物质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繁荣兴盛、文明灿烂辉煌的社会主义中国。早在1940年,毛泽东就提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㉛新中国成立后,受到西方各国制裁和封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积极开拓对外文化交流的新航道。我国的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各类文化代表团重点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少数西方国家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吸收别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一方面扩大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民的心理认同感。在艰辛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在精神力量上也获得了巨大丰收,“涌现出大量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抒写了无数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形成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㉜,深深镌刻在中华大地上,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三、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华文明发展新境界

如果说中国共产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拯救了中华文明,那么改革开放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使得中华文明得以走向复兴。

(一)通过改革开放为中华文明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作为对党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旧观念,将中华民族从教条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潮中,揭开了中华文明当代的绚烂一页——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中华文明”㉝。一方面,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为中华文明复兴提供强大物质力量;另一方面,党中央明确指出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打破封闭、对外开放,推动中国日益融入现代世界文明和国际主流文明,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让中华文明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必然伴随着精神文明程度的相应提高。“经济人假设”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所以市场经济并不是公理和道义的化身。西方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把市场经济比喻为“撒旦的磨坊”,它的趋利性如果不加以控制,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将会被碾个粉碎。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出现了效率置于公平之上的现象,使得精神文明建设总体上滞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呈现“物质文明建设一条腿长,精神文明建设一条腿短”的状况,党中央“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㉞,强调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体制。始终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形成两者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开阔文化发展视野。二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市场经济在带来竞争和效率的同时也容易诱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弊病,冲击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党中央始终把价值观建设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三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展。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为抵制西方文化霸权,扭转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局势,“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中华文明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㊲,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神话,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和发展样本。作为新形态的人类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既不同于弊端重重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也不同于僵化的苏联社会主义文明,而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文明、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文明方案。

大国崛起不仅仅意味着国土疆域辽阔、 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强悍,只有文明的崛起才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中国制造”,还有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旨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以时代精神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使其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㊴党和政府利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将其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同时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目的是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而构建良好道德生态。

历史和现实证明: 一种思想文化愈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它就愈丰富博大、长盛不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高度开放和包容的文明,始终坚持“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㊵,倡导与世界各种文明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把中华文明的发展同世界文明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积极倡导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加强同其他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在继承发展中革故鼎新,在交流互鉴中博采众长,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我们不仅要实现中华文明复兴,还“要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㊶。

(三)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人类美好未来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㊷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推波助澜,另一方面是民粹主义的盛行,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不断加剧。面对人类如何共存、文明如何延续、不同文明之间如何碰撞出正能量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不同文明的差异性造就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㊸文明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不是纷争决裂之因,而恰恰是多元文明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之源。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化解分歧、以和而不同的方式汇聚全球共识、 走对话而不对抗的交往新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归。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打破了“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摒弃了“文明冲突论”的刻板印象,驳斥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超越了“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理论瓶颈,“开启了不同文明、不同制度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纪元”,㊹是塑造人类美好未来的通衢大道。

有人按照西方500年来的历史逻辑即 “国强必霸”逻辑来剪裁中国,臆造出了“中国威胁论”;苏联解体后又有人臆造出“中国崩溃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和“历史终结论”等论调。拿破仑曾预言:“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当这只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睡狮已经醒了,但醒来的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㊺在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历来主张以和为贵,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㊻,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和”文化,延伸到当代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华“和”文化的沃土中孕育的硕果,它吸收了“和”文化的精髓,秉持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原则,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随着中国和平崛起与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国威胁论”必将被湮没在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尘埃之中,“中国崩溃论”必将彻底崩溃,“社会主义失败论”必将彻底失败,“历史终结论”必将彻底终结。

“文化是文明的投射,文明的活力或文明活动的复兴(激活)一定会反映、体现在当下的文化交流中”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旨在“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我们以平等对话的原则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西方文明优越论和西方中心主义以排斥、 鄙视甚至敌视的眼光看待别国文明,试图制造文明之间的对立,必然会引起混乱而无法立足于当今世界。“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㊾,各民族国家只有摒弃傲慢和偏见,秉持平等和尊重的原则进行交流,才能促进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共同繁荣。交流互鉴是文明的保鲜剂,也是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如果一种文明长期自我封闭,就会走向衰落,只有打破文明交往壁垒,推动不同文明的同频共振、兼收并蓄,才能使得文明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在价值观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对所谓的普世价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㊿,打破单一文明统天下的旧格局,致力于建设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结 语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一样,都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实现中华文明的繁荣复兴,中华民族复兴才是全面、 真正的复兴。中国共产党“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是实现中华文明复兴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先后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开拓了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彰显中国特色的文明复兴新道路,这不仅道出了中华文明的复兴“密码”,而且向世界诠释了古老文明的现代转型奇迹。

①㉙《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2~63、11 页。

②⑦⑰㊲㊷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 版。

③㊹李包庚:《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4 期。

④石介:《中国论》,《徂莱石先生文集》卷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6 页。

⑤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 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5 页。

⑧王韬:《变法中》,《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1 页。

⑨周恩来:《在北京各界欢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6年12月12日,第1 版。

⑩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0日,第2 版。

江南景观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写仿可以说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有具体景观的仿建,也有景观结构与布局的摹写,还有景观要素的借鉴和景观主题与意境的写仿。

⑪㉓《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1516 页。

⑫⑭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言治》 季刊1918年第3 册。

⑬李大钊:《Bolshevism 的胜利》,《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5 号。

⑮⑳㉘㉜《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3、65、178、202 页。

⑯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2 版。

⑱㉒㉛《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7~698、708、663 页。

⑲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东方杂志》,1924年第21 卷第1 号。

㉑唐双宁:《长征,中华民族不倒的精气神》,《光明日报》2016年10月20日,第11 版。

㉔武春霞、武洪隽:《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扫盲运动》,《共产党员》(河北)2020年第1 期。

㉕㉗《毛泽东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348 页。

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六号),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11日。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5.html

㉚《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页。

㉝郭湛:《中华文明复兴:当代中国问题的“总问题”》,《北京日报》2017年2月20日,第15 版。

㉞《江泽民文选》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4 页。

㉟肖贵清、夏敬芝:《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6 期。

㊱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 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7月24日,第1 版。

㊳《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9日,第1 版。

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33 页。

㊵㊺㊾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第2 版。

㊶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 页。

㊸李包庚:《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 “真正的共同体”的百年探索实践与原创性贡献》,《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 期。

㊻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95 页。

㊼谢清果:《文明共生论:世界文明交往范式的“中国方案”——习近平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 期。

㊽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求是》2021年第1 期。

㊿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9 页。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文明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请文明演绎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漫说文明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