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促进策略分析*

2023-01-08忻艺珂

智库时代 2022年17期
关键词:自控力监督资源

忻艺珂

(郑州西亚斯学院)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停课不停学”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学校师生无法正常开学的大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做出的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高校的网络教学,虽然看似较中小学有着各种先天的优势,学生大多都已经成年不再需要家长从旁协助或监督,国家近几年鼓励下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发展迅速、网络学习平台建设遍地开花。

而时至今日,疫情下的教学已经进行了两年之久,虽然国家大力推行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很多地区几乎每个学期都会延迟开学,网课俨然变成了大家习以为常的替代教学模式。但实际在针对教师的调研中发现,返校之后,80%以上的教师都认为学生中有超过一半学习效果不佳,不得不再花费额外课时进行串讲,学生的表现基本就是似曾相识但细问又没啥印象。而针对学生的采访反映出大家对网课接受度高,但实际上这种接受是基于可以混完课程,处于“录播课刷完任务点,直播课开着当背景音”的状态,而这其实与目前国内另一大类教育——职业教育,尤其是其中考证教育的如火如荼有着天壤之别。双方都是成年学习者,甚至考证教育的网课几乎没有互动环节和提问渠道,为什么其中一群成年人跳出一个固定的地点就不会学习了,为什么以学习为业、没有上班家庭困扰的高校学生反而更要被忧虑监督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欠缺。

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于通过对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调查研究,明确河南省内高校学生在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中面临的主要阻碍因素,寻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策略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学生的自学能力,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三大类:

一是旨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模式改革。目前最为流行的教学模式主要为PBL 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问题驱动教学法),很多国内外教师都基于PBL在教学中的实践做出了经验总结,如李春静、李强(2019)希望能通过制作更精美的微课和加强课前课后学习指导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刘强、彭娜(2020)则结合学习通平台阐述了在线教学的问题及误区,批评了当前在线教学=直播课堂,教师化身“麦霸”的传统课堂搬运模式,提出应以已建设的mooc和spoc资源为基础,以互动平台为辅助重构课程的组织形式。

二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被很多学者作为研究为基础,在各阶层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对于未成年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和同侪影响能有效推动自学能力的提升,但通过几个调查研究的对比可以看出,高中生和高校生因为学习环境、心态的不同,在自学能力的影响因素上各有侧重,但两者都体现出了依靠教师监督的共同点,这使得高校的教学和青少年教育无法从根本上区分,也体现了高校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欠缺。

第三类则集中于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难题。部分高校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中,普遍存在自我意识高但学习动力不足、互联网使用频繁但学习利用率低、学习情绪化严重等问题,是目前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障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没有统一原则,目前看来最有效的是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重新定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主学习观念。

三、研究设计

问卷主要以Stockdale和Brockett的Personal Responsibility Orientation to Self-Direction in Learning Scale(PRO-SDLS)为基础进行适应化调整,并引入互联网相关背景,以使其更加适应本项目的研究目的。

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收集学生基于互联网进行自学的现状、动机、知识来源、对外部监督的看法,共5题;第二部分以李克特量表形式请学生对自己的自学能力进行评价,以确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持续两周,共收取有效问卷327份。

四、数据分析

问卷首先明确了所涉及的“自主学习”的定义,“本研究所指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在没有强制要求下的学习行为,如在学校课程的学习中,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看老师要求完成的视频等不纳入自主学习;但在没有老师要求下完成的任务,如自己预习复习、自己查资料都属于本研究所说的自主学习。此外,所有没有强制性的、学校课程以外的考证学习、语言学习都属于本研究所说的自主学习”。

(一)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现状

1.自主学习平均时间

当被问及“平均每周有自主学习时间”时,超过50%的学生选择了5-10小时,但17%的学生选择超过10小时,选择低于4小时的学生比例相当。从结果来看,选择中间时间段的学生超过一半,但总体来说,选择每周自学时间超过5小时的学生占比超过70%。这表示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有自主学习的自觉性,有自己身为学生应该学习的自觉。

在随后的采访中,也有学生表示,他们会为了督促自己而去报考资格证考试,用考试激励学习。但也有学生反映其实自主学习其实主要集中于期末考试前和各种资格证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一周学习20-30小时都有可能,相对而言其他时间的自学就不多。

该结果也符合项目组预期,所以给出的选项是要求取平均数,在正常上课之外能保持工作日每天平均1小时的自主学习时间已经可以代表学生的自觉性。

2.自主学习的目的、动机及对监督的需求性

在关于自主学习目的的问题中,超过70%的学生选择了“为了不挂科”,可见考试对学生的压力还是十分巨大,这也促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大动力。紧随其后的选项是“考各种资格证”(43%)以及“发展个人爱好”(31%),也有部分学生选择了“其他”(4%),并提供了具体目的,包括满足好奇心、打发时间等。

而在动机相关问题中,我们探讨了心理层面的自主学习动机。从心理层面来看,学生认为自主学习的主要动机依次为“希望自己变得更好”“消除不努力带来的负罪感”“解决遇到的问题会让我高兴”以及“在内卷方面不能输给别人”。

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是在动机里学生提出了“在内卷方面不能输”。通过个人访谈,学生表示当周边同学、室友都在考证、学习的时候,自己会面临很大的压迫感和负罪感,这时候玩手机都会焦虑,这种被学生评价为“内卷”的状态会促使学生自己愿意去学习。反之,如果社交圈都在打游戏、玩手机,自己也会随波逐流,浪费时间的负罪感便会降低。

而这又联系到了下一个问题的选择,即学生对于外力监督的态度。虽然背景是自主学习,但实际上超过70%的学生都表示愿意接受和学习伙伴(线上或线下都可)互相监督,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愿意接受外力监督。

3.线上自主学习资源的来源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主要还是集中于贴近课程教学,即相对体系较为完整的规范课程。所以我们假设他们会更偏向于选择专业学习类网站,这其中包括免费的,如中国大学的mooc,收费的,如各种语言类资格证类培训机构。

但就实际结果而言,学生们其实更偏爱Bilibili等非专业学习类网站(47%),究其原因是因为免费且知识覆盖面广,视频也更有趣味。其次是购买的一些网课(24%),多为英语或资格证学习类。专业学习类网站,如中国大学的mooc其实自主使用率不是太高,主要原因是有部分老师在这些网站开课或强制要求学生学习某些视频,学生对此类网站的观感就会更偏正统课程学习,相应的兴趣就不高。

(二)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价

基于李克特量表的自主学习能力自评共包括10个问题。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73%)认为自己可以作出自主学习的决定,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58%),但真正认可“喜欢且能够完成自学”的却仅仅有47%,这中间存在着近30%的差距。此三个问题是围绕着PRO-SDLS中自觉性的范畴来规划的,由此可见,学生对自主学习有意愿,但实际最后得到的结果可能并不是很好。

另外,绝对多数的学生认可了互联网(92%)在自主学习中的辅助作用,认可自己(86%)收集资料的能力,而学生也坦言正是因为互联网,他们才认为自己有能力独立收集有效学习资源。但是学生对自己高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并没有很高的评价,反而对于老师们给出的资料评价较高。

相反,对于控制方面的几个因素,问卷结果就不容乐观。仅有不到30%的学生对自己的自控能力有绝对的信心,更多的学生都是信心有限的状态。同样,有信心能有效安排自己学习时间的学生比例也不到一半(44%),更是只有少于1/3的学生可以完全摒弃监督,完全依靠自我监督。

以上问题从自觉性、效率和控制力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综上来看,当前学生们有自主学习的想法和意愿,同时也能够有效使用互联网高速信息传播带来的资源获取便利性,但自控力方面还是问题严重。

五、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

(一)学生自主学习目的和动机过于被动

学生们学习的主要目的还是基于学业压力,害怕挂科,但在内心他们也明白,学习能让自己变得更好。这符合中国大学生当前的情况,作为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阶段,他们的身上有着希望通过考试证明自己的简单的学生思想,但也在部分程度上开始为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作规划。这两种特质也导致了本研究开始时面临的一个矛盾点,即同样作为成年学习者,相较于社会人考证群体,大学生面对着网课这一脱离强力监督的模式时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还没有摆脱从小被灌输的“必须要好好学习”的思想,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来说依然是一种被动需求。

但在后一题被问及动机时,他们又很清醒地表现出,他们知道学习能给他们的未来带来什么,他们知道学习是有好处的,也同意应该去进行更多的自主学习(避免负罪感),而这是作为成年人的清醒和相对明确的自我认知。

(二)学生自控力不够

从调查结果来看,自控力缺乏明显是大学生自主学习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自主学习作为需要强大内部动机来支持的学习模式,必须在学生本人有学习动力的支撑下才能够取得好的效果。但由上一部分可知,当前大学生处于学生向社会人转折的重要关键点,很多学生的学习责任感的认定在转变中难以固定,处于时好时坏的状态。

同时,互联网作为当下自主学习资源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们日常接触最多的信息来源。但互联网除了提供学习资源外,其他诱惑只多不少。在无法靠自控力屏蔽干扰之前,互联网和学习就无法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对网络资源的筛选能力有限

除了非学习资源的干扰,网络学习资源本身其实也良莠不齐。学生搜集获取自学资源的网络渠道集中于免费视频(网课)网站、机构网站或完全没有组织方的零散资源。这其中专业网课网站有各大高校做背书,资源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值得信任。但是非专业类网站,如学生最喜欢的Bilibili,其资源都是由用户个人上传,虽然为爱发光的精神值得赞许,但客观上很难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其他通过搜索引擎或私下购买的资源,其版权、内容审核都无法得到保障。

基于阅历的欠缺和对专业知识的不熟悉,学生中很多人都无法辨别这些资源孰优孰劣,这就给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埋下了更多不稳定因素。有可能辛辛苦苦花费时间精力,最后学到的是错误的或片面的知识,也会让学生们对知识本身抱有怀疑的态度。

六、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提升对策

(一)透彻理解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的提升虽然一直是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之一,也是学生走出校园后所能拥有的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学习途径。但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并不会一蹴而就,很多学生从高中升上大学,并不能够适应从高中“填塞知识”到大学要求自己“择学知识”的过渡。

作为教师,自己必须首先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教学目的之一,要让学生从课程中不仅学到知识,也要学到本课程、本专业的学习方法。因此,除了专业知识的讲授,教师可以课程中帮助学生脉络化梳理课程内容,使他们与专业或跨专业其他课程知识的交叉点、课程与实践的关系,引发他们对于本课程、甚至其他课程的兴趣。

(二)改进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升自控力

基于自控力的培养,更多的可以选择开展网络教学课程教学模式。完全的网络教学模式其实可以无形中把“学会”的压力转到学生一方,而不是像传统课堂中更多地把压力放在教师一方,也有很多研究发现了学生在纯网络教学中会更具有自觉性。当然,自控力的培养不能靠教师的完全放任,在学生自控力缺乏严重的情况下,必须使用一些方式来监督,只是监督水平可以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可以通过学习小组的方式、小组PK学习,让学习小组组长和成员担负起对成员间学习状态的监督。简言之,就是内部提高认识,外部多重监督多管齐下。

(三)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资源筛选

资源的筛选其实十分不易,必须建立在对专业知识的有效掌控之上,而要求学生一蹴而就地学会如何筛选资源是几乎不可能的。在这一点上,教师只能通过长时间的引导,比如早期时可以给学生推荐指定参考书目、论文,引导他们有效阅读总结这些文献;接下来可以慢慢引导他们自己去搜索一些文献、资源互相分享,甚至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发表一些对于相关新闻事件的看法与观点,以此来指导学生什么样才是好的、有价值的资源。

猜你喜欢

自控力监督资源
11招,提升自控力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读《做个有自控力的小孩》有感
资源回收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自控力自控力是有限的
夯实监督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