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元”背景下深化企业教学主体作用的研究
2023-01-08于文强
■刘 馥 于文强 张 慧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引 言
简单概括来讲,双元制其实就是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也就是说企业和学校将会共同肩负培养人才的重任,并且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有目的性的开展教学。这种教育理念是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一直以来采用的主要教学理念,较多的德国和企业也是用该方式培养人才,传入我国后也成为我国部分院校以及企业培养人才所采取的教育理念。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招生规模的壮大,作为育人主体的职业学校和对技能人才有需求大的企业双方都在为各自的发展而寻求彼此的落脚点。双元制作为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办学体系,不仅能够满足企业对较高职业素养工作者以及突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并且也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关于行业企业办好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以此来发挥行业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如何真正实现双主体、融合式育人,是职业教育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
1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1.1 两个学习地点
在“双元制”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所可以用于学习的地点已经不仅限于学校,相关的合作企业也成为学生基本的培训场所之一。而两个场所所教学的内容也有所差异,企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中能够非常直观的体验到今后工作所需使用的相关设备以及今后工作所必须适应的工作环境。在企业的培训中,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且更为全面的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并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累积了更多的经验,对企业具体的生产流程以及管理办法更为了解,进而在潜移默化中适应企业的纪律。
1.2 两类教师
以实训教学为主的企业实操教师和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学校教师,是该模式下的两类主要师资配备。而在这其中更为关键的是以实训为教学目的的教师。该类教师一般是合作企业的工作人员来专职或兼职任教,他们在相应的企业中必然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先进的企业理念,并且该类教师也可能是在“双元制”模式培养并进入企业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后的毕业生重回校园。这些教师必然要选修过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必需科目,并通过考试后方可成为一名正式的实训教师。而进行理论教学的教师一般是经过四年及以上的专业化学习后,经过规范的教师培训以及实习后通过国家相关考试的本科及其以上学历者。
1.3 双重身份
在“双元制”模式下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在校学生身份外还具备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这一点在学生入校时便会签订具体合同,合同也会详细规定,学生在企业培训时间范围内应当履行的义务以及所享有的权利。在校时间内,学生同样接受相应的义务教育。
2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任务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这对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有着非常突出的积极影响。校企共创、育训共行、加强企业更深层次目标育人、把握企业的主体位置,已然是大势所趋。现在诸多院校已经尝试了校企合作,但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运行机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2.1 校企合作内容形式单一
当前,校企合作主要表现为三个类别。首先是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该类别主要体现为相关合作企业和学校签订具体协议,组织学生以及开展理论教学主要由学校方面负责,相关企业则主要负责为学校保障资金以及场地,并且企业更加侧重于对人才的选拔。其次是,学校与企业同建设实训基地。企业根据自身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为相关院校供给的就业实习岗位,学校方面则主要负责组织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习任务中,学校与企业委派专业的实习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与评价。最后是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在学生的学制期间内,学生除了需要在校内完成课业学习外,还要参与到校外的实践活动中,也达到了综合利用教学资源以及企业资源的目的,培养企业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以上三种合作模式,不管是从内容或是从形式来看,都仅仅为以企业需求为目的的单方面培养,尚且未发挥教育的主体地位。
2.2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
纵观近些年,我国的职业教育不仅充当育人的角色,并且也充当了评价的角色。首先是职业教育院校所设置的课程知识不符合企业以及时代需求,从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反映的是学校的培养没有契合企业的需求,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无法学习到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除此之外,企业发展所必须的技能技术型人才流失较快,许多关键岗位处于空缺状态,企业往往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与金钱成本对新招聘的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并且必须承担员工转岗或辞职的风险。随着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职业院校扩招,该模式使得企业在人力资源调配上出现问题,甚至出现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就失业的情况。
2.3 校企合作评价体系不完善
评估和保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质量好坏对职教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各校进行校企合作评定没有统一的标准, 评价内容不确定性的方面较多, 结论比较主观。对于教学质量、学生质量以及实训基地等要素的评价,规定比较模糊, 指标不确定,权重分配也不尽合理, 整个评价体系的使用价值和可操作性也不完善。校企合作下的评价体系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充分综合校企政三方的利益。并且该模式下相对应的教学质量评测、相应的实训基地的评测等很难实现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等多部门间的协调均衡。
3 深化企业教学主体作用
以企业为主体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可以称之为德国开展职业教育能够取得深远发展的主要原因。该教育模式的初衷便是将学习充分联系生产实际。学生在求学期间有并不算短的时间需要和企业接触,并且对学生开展的基础培训、专业培训等向来都是以职业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所学习的内容均以企业的生产需求进行安排。与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相比,该模式所具备的优势是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尽管中国的职业教育现在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又使得学生无法接近生产一线,若将实习任务集中安排则让学生不便将理论及时应用到实践中。
3.1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立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如今,中国职业教育所呈现的基本情况为职业院校占据主导地位。若长期处于该情况下,不但学校无法充分掌握社会以及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学生毕业后仍需花费较长时间适应对应岗位的要求;并且也大大降低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共同改革的积极性,由于企业本身便没有职责和义务加入到职业教育中,而技术型人才更是万金难求,企业和企业在人力资源竞争方面出现恶性竞争。这一系列问题解决若想从根本解决,应该通过法律确定企业在职业教育种的主体地位,既要让企业承担技能人才培养的职责,同时又要让企业受益。
3.2 加强教学资源融合,体现企业在教学中主体地位
(1)根据企业对生产以及岗位的需求来进行课程的设置与完善,并设置科学化的实训课程系统。
(2)深化产教融合,更新教学标准,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3)编写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地方特色教材、行业适用教材、校本专业教材。
(4)及时动态更新教材内容。按照1+X证书制度试点的具体情况,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根据教材编撰的需求进行填充。
3.3 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
(1)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教学,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2)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实行弹性化的学习与学分管理机制,鼓励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多进行社会实践、技能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4)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实施全过程评价、全方位评价、大样本评价、发展性评价,依据“进步增量值”评价学生。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3.4 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
推行“固定岗+流动岗”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
(1)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师培训必修课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全面提升教师素养。
(2)实施职业能力提升工程,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建设水平。
(3)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工作的常态化机制,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专业课教师双向流动。
(4)实施名师、名匠培育工程,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行团队建设,通过示范引领、重点推进、以点带面,造就一支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3.5 建设共享型实习基地
充分依据”学校主体、政府扶持、行业指导、企业融入“的多元合作模式,创新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集教学、生产、技术研发、成果孵化、培训、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区域内高、中职院校、行业企业共享的开放型、共享型、智慧型实习基地。
3.6 建立双方参与的评价机制
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及评价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并参与使用考核系统,关于教学体系、教师评价、企业评价以及社会评价在考核体系中所占比重,企业与学校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实现校企信息反馈及时性,若在教学中出现问题,应当第一时间商定具体解决策略,充分利用反馈机制,提升职业院校的质量监控效率。除此之外,学校与企业还应当充分发扬学徒制精神,对于企业和师傅给予学生的实习评价进行重点研究,以实践的角度来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企业评价的关键性。同时,校企要共同构建全过程的人才质量监控体系,职业院校依据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组织和实施教育与培养任务。企业成立考评组定期对培养过程督导检查,职业院校组织驻企业特派员定期互访,实现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质量全过程监控。
4 结 语
学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双元”的两个本质要素。学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进行理论基础教育任务,按企业要求培养有创新精神、高素质的劳动者。企业要以行业和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为基础,提出人才需求,积极配合学校进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相应考核标准等的制定与协同,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基础知识以及培养基本技能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校企合作需保证双方利益,学校企业在分担责任的同时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