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教学楼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问题的探讨
——以合肥师范学院刘铭传教学楼为例

2023-01-08戴超然

工程与建设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学楼空间设计人性化

戴超然

(合肥师范学院基建办,安徽 合肥 230061)

0 引 言

建筑是一种思想的构筑。建筑在作为物理对象之前,是理念、思想、观念等无形的创造行为[1]。高校教学楼作为校园里的公共建筑,是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人流集散的性质、容量、活动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因为设计者设计理念不同,反映在功能关系及建筑空间产生了不同的组合,最终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人性化”设计是高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校园建筑的最根本要求。教学楼空间设计以学生为本,在设计中,以学生的行为、心理、尺度为基本,通过对学生生活方式、心理特征、潜在行为等方面进行思考研究而获得的合理优化的设计作品。[2]近年来,随着高校新校区建设进入质量提升阶段,教学楼的空间设计如何突破传统设计思路的束缚,建立人性化空间教学楼设计理念,是当前高校新校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传统教学楼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教学楼是校园里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最能凸显现代大学的内涵和精神。而传统高校教学楼公共空间设计,因为空间使用性质固化、交往空间不足、场所缺乏感等问题的存在,与现代高等教育追求的开放性、创新性不相适应。

1.1 空间使用性质固化

传统的教学楼公共空间划分为: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因特别强调空间使用性质的明确,导致使用性质固化,失去公共空间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无法满足现代高等教育开放、融合、多元的新需求。

1.2 交往空间不足

传统的高校教学楼大多采用廊式空间设计。廊式空间是指教学楼内部空间中,以交通组织为主要功能空间。廊式空间主要为线性的视觉特征,起到组织房间的作用,形成导向性空间。这种空间设计容易造成交往空间的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交流、信息传递、情感沟通等。

1.3 场所缺乏感

传统的高校教学楼公共空间通常表现为场所缺乏感。学生们下课后很少能在狭小的公共空间停留,造成空间使用率低下,活力缺乏。在缺乏场所感的公共空间里,空间的使用功能仅为交通联系,而具备场所感的公共空间应是在满足交通联系的同时,还激发了空间学习、休憩、交流等功能,从而吸引学生们乐在其中。

2 现代化教学楼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新观念

随着高校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发展和开放式教学的提倡,传统高校教学楼建筑空间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高校的教学需求,建立教学楼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新理念已成必然。公共空间设计围绕教学需求展开,以人性化设计为立足点,将空间的灵活性与可变性作为设计的关键,注重交往空间设计和良好场所感营造,为师生交流提供极具现代感的学习、交流空间。

2.1 内部空间灵活多变

现代化教学楼在内部空间设计上,更加强调灵活性、适应性、可变性和科学性,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六面体封闭空间观念,代之以新颖别致、自由多变、生动新奇的空间形式,使之赋予生机勃勃、清新气息的时代精神[3]。内部空间设计主要以教学需求为导向,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楼梯和长廊的设计上要让这种过渡空间体现出人性化,让过渡空间成为学生课间驻足停留、交流、沟通和联络的好地方。

学习空间不仅是一个特定的建筑空间,它还是基于学习行为的场所,是指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结合,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本地与远程的结合,便于学习者交流交往、协作讨论和共享等,促进课堂学习、开放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泛在学习等。当前高校主流的学习空间创新模式主要为条纹学习空间、平滑学习空间、复合学习空间和无序学习空间等四种模式,因此在学习空间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四种模式的空间需要,以适应学生的课堂学习、开放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泛在学习等个性化的需求[4]。

2.2 注重交往空间设计

交往空间是现代教学楼公共空间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它既满足学生聚集与离散的需求,又丰富了空间内涵,增加了空间使用率。现代教学楼交往空间是以灵活多变的划分空间手法,使有限的空间变为无限,并以不断变化着的空间导向,使空间序列表现出丰富的构思意境。教学楼人性化交往空间的设计要满足舒适性和安全性设计策略,即适当的空间界面、良好的物化环境、人性化的服务设施。

2.3 注重场所感营造

场所感是主观的感觉意识,是人对空间信息产生的心理反应,也是场所的精神表达,也可以理解为“气氛”。场所感的营造是为了使人对所处空间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营造场所感离不开空间、界面和辅助设施三个方面。空间是营造场所感的基础,界面是场所感的组成部分,辅助设施是提升场所感的有效途径。现代教学楼公共空间打破以往分散独立的布局,更加注重布局的关联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以提高公共空间的场所感。

3 合肥师范学院刘铭传教学楼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合肥师范学院滨湖校区位于巢湖半岛风景区,刘铭传教学楼位于滨湖校区中心教学区,以古代书院建筑“进取、为善、博爱”为构思理念,格调理性、朴实,造型纯净、明快,体现出秩序井然的古典理性美,又兼具现代建筑的开放性和实用性。

3.1 动态空间设计

刘铭传楼内部设计为动态空间,采用不同角度的玻璃盒子造型与空中露台来打破规整的内空间线,使该楼极具艺术美感。在空间设计上,将建筑美学与建筑符号相结合,试图营造出一种既能够相对独立教学,又能融入学校整体的灵活性布局,使其成为空间的整合者。该建筑在首层设置了展览厅,方便学生学术成果与作品的展示,同时也为学术交流与各类学生活动创建了一个实用的空间。楼的内部设立了两个中心庭院,将外部景观引入内部空间,也打通了展厅的采光需求。自然采光和通风,起到节约照明用电,降低空调能耗的效果。建筑西侧圆柱体作为报告厅与大阶梯教室的同时,充分表现了刘铭传教学楼标志性建筑的特性。建筑内部空间设有开放的庭院为教学之余提供过渡性的场地,表现出开放、和谐的空间气氛。

3.2 使用空间模糊化

刘铭传楼作为多功能教学楼,在功能流线上的设计也十分完善,各个功能区域独立性与多变性兼顾,使得学习交往空间模糊化,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各种需求。如在建筑的三、四、五层,在满足公共课室单元的基本需求上,模糊了传统的班与班的封闭空间,又增加了富有趣味性的共享空间。在这些定义模糊的空间中,老师和学生们可以进行开放的讨论、交流和辩论活动,甚至可以举办小型作品展览,或者是作为学生放松的课余休息空间。这些打破常规的体块所营造出的非正式空间增加了教学空间的多样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3.3 独具匠心的场所感

刘铭传楼采用环形设计,功能空间围绕形成循环路线,公共空间的集中性很强。庭院设计作为刘铭传楼精心打造的亮点,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庭院是一种内向性空间,易于营造幽静、亲切的气氛,特别适合学生驻足、思考、交流。围绕建筑的中心庭院所展开的一系列非正式教学空间成了该建筑的亮点,在庭院围合的空间里还为学生建造了一个小舞台,特别适合学生组织各种文艺活动,表现出浓浓的学院气息。

3.4 引导式交往空间

在刘铭传楼内部设置了大教室与报告厅,并在东侧与西侧设置直达二层平台的大台阶,将人流导引入庭园内部,形成情景交融又自然和谐的交流环境。刘铭传楼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充分考虑了各个功能之间的联系。其主入口在东西两侧,东侧主入口为大台阶直达二层平台,再通过门厅进入教学楼,也可从首层入口直达大空间展廊。西侧主入口位于校园景观湖的延伸轴线上,师生可以直接从首层入口进入300人的大阶梯课室,也可以从两侧的大台阶到达二层平台,再进入教学楼。同时,也可以十分便利与相对独立地直达西侧的圆形报告厅。在建筑物首层的南北两侧均设有开口便利的可把人群直接引入首层的中央大展厅,再分散地通过垂直交通通往各个楼层。刘铭传教学楼引导式交往空间设计极具人性化,让学生在自然的交往空间里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5 建筑造型典雅明朗

刘铭传楼的整体造型为:外部庄重规整,内部现代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楼的西侧用了一个圆形的体量打破了刻板的教学楼形象,并与西侧的校园景观湖遥相呼应。在建筑的南北两侧尽量保持了立面的完整与简洁,加强了刘铭传楼整体稳重儒雅的气质。在屋面造型上采用了平坡结合的处理手法,具体为外侧使用与公共教学楼相似的折线坡屋面加强与之呼应,但在细部处理上又和而不同。内侧则着重采用平屋顶结合内部庭院空间展现出现代教学楼所具有的面貌,同时也呼应了同处在一条纬度轴线上的学生活动中心。

4 结束语

本文以高校教学楼的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合肥师范学院刘铭传教学楼为例,从动态空间设计、使用空间模糊化、引导式交往空间、独具匠心的场所感、建筑造型典雅明朗等五个方面探讨了高校教学楼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和实践。刘铭传教学楼突破传统设计思路的束缚,采用传统加现代的设计手法,创建了人性化公共空间,这对于当前高校新型教学楼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教学楼空间设计人性化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基于昆明高校教学楼采光质量的窗墙比优化研究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基于人性化的养老建筑设计分析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