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塞罕坝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研究

2023-01-08王宁王刚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谱系塞罕坝林场

王宁 王刚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1]397为核心的塞罕坝精神是在河北塞罕坝林场从茫茫荒漠到塞北“绿色明珠”的巨大转变中孕育形成的,是三代塞罕坝林场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铸就的“绿色奇迹”。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指出:“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好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2]正确认识塞罕坝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的关系,对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弘扬塞罕坝精神,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红色血脉,接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塞罕坝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3]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一幅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救国、兴国、富国以及强国的不同历史进程与时代条件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的精神风貌图谱。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孕育形成的塞罕坝精神被党中央批准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也意味着其正式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对党忠诚的“先锋树”

塞罕坝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党的号召,牢记使命,对党忠诚的集中体现。60年来,塞罕坝人在党的召唤下坚守理想信念,始终将修复生态与保护生态作为自身历史使命,用心血与汗水甚至是生命来捍卫共产党人“绿化祖国”的承诺,践行对党的绝对忠诚。

塞罕坝为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这里曾是清朝皇家狩猎的林苑,被誉为“万里山河通远檄,九边形胜抱神京”的“宝地”,但在清朝末年因国力衰微而遭到掠夺性采伐与破坏,变为了绵延几万亩的沙地荒原,使得南下的沙尘暴在塞罕坝得到加强,首都北京乃至华北平原受到不断扩大的沙地的严峻生态形势威胁。新中国成立后,国土绿化成为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王尚海等第一代塞罕坝人在党的“绿化祖国”的号召下,开始正式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勇于向沙地荒原宣战,承担起绿化“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的政治任务与涵养京津水源的使命,13年间林场完成了造林54万亩。随后,第二代塞罕坝人继续继承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牢记“绿色林海”的红色使命,在第一代塞罕坝人的基础上担负起了修复生态环境的新使命,努力推动塞罕坝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入新时代,第三代塞罕坝人谨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党和国家统筹推进生态建设的布局,不忘初心,以新思维、新方法和新理念推动塞罕坝不断与时代接轨。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创业者不但奉献了终身,而且还影响了自己后代的前程,当年塞罕坝曾是全国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林场,其中有127名大中专知识分子,由于条件艰苦,他们的下一代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截至20世纪80年代初,林场职工子女没有一个考上大学,如当年来自林业部的副场长张启恩举家从北京迁往坝上,其3个孩子因没有受到良好教育而错失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当年上塞罕坝的那批大学生平均寿命不到52岁,相比山下人少了15岁,其中青壮年的死亡率比山下人高了28%。他们是在用生命和鲜血浇灌绿色,这种巨大付出的背后是对党无比忠诚的坚守。相信党,相信组织,听党话、跟党走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品格。60年来,塞罕坝人始终牢记使命,在不同阶段践行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始终坚定忠诚于党的事业,从而使塞罕坝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对党忠诚的“先锋树”。

(二)艰苦创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坚持久久为功的“拓荒林”

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创业、坚持久久为功甘奉献的生动写照。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史,也是一部共产党人艰苦创业史。面对塞罕坝上严酷的自然环境与恶劣的生存条件,塞罕坝林场的创业者们不畏艰难、久久为功,用汗水与毅力战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使百万亩沙地绽放绿色奇迹。

塞罕坝林场地处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3.3摄氏度。第一代塞罕坝人初到林场,面对万里风沙蔽日的荒原,“越是艰险越向前”,用青春与热血在这片荒原书写下动人的传奇故事。他们克服了高海拔、高寒、沙化、大风与干旱等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简陋的居住条件,吃冷饭、啃野菜、喝雪水、住马鹏、挖地窖,一门心思投入到坝上育苗种树中去。面对每年不到8%的树苗成活率,塞罕坝人经过艰苦探索,终于克服了在高寒地区育苗的困难,攻克大量技术难题,创新改进传统遮阴育苗法,经过开展“马蹄坑造林大会战”创造了在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和使用机械栽植针叶树的先例,成功开启塞罕坝大面积植树造林的时代。此后,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坝人没有停下艰苦创业的探索脚步,守得清贫、耐得寂寞,发扬久久为功、苦干实干的精神,攻坚克难不断进行育苗育林的创新探索,努力提升林场的森林质量与生态效益,几十年如一日,从而使塞罕坝得到了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百万亩林海成为华北“绿宝石”。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是塞罕坝人五十九载造林、护林之路的生动诠释,坚定的意志使贫瘠山地激荡起万顷碧波林涛,可歌可泣的艰苦创业史使塞罕坝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1]397的“拓荒林”。

(三)绿色发展,党百年精神谱系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岭”

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鲜活范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用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们的事迹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历经60年的绿色发展与建设,塞罕坝展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塞罕坝林场在兴建初期,人们只有朴素的生态意识,但随着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塞罕坝人逐渐树立起生态文明意识与绿色发展理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塞罕坝人将造林保护与生态利用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发展,使得森林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质量也随之越来越好。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百万亩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每年能够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净化水源1.37亿立方米,可吸收二氧化碳74.5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和建场初期相比,周边地区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至460毫米,年均大风日数也由83天减少至53天,年无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与此同时,林场也成为动植物的丰富样本库,包括261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2种鱼类,660种昆虫,179种大型真菌,625种植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就有47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9种。2017年12月,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被授予联合国环保领域的“地球卫士奖”。与此同时,塞罕坝林场更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多层提升。塞罕坝林场通过开展森林旅游成为华北知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年均接待世界各地游客50万人次,年门票收入达4000多万元。塞罕坝的绿化苗木也成为销往全国各地的重要产业,年收入超1000万元。此外,塞罕坝的风力资源等清洁能源也为塞罕坝林场注入了更多生态建设活力。绿色发展的提速与产业转型的升级不仅为塞罕坝人带来了更为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更展现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的良好景象。塞罕坝三代人在高寒沙地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奇迹,践行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岭”。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塞罕坝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更在这个不懈奋斗的过程中锻造形成了赓续着红色血脉的精神谱系。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又成为无数共产党人在不同阶段、各个领域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撑,为更多伟大精神的形成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血脉。如果讲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的根基,那么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所发扬传承的红色精神则是塞罕坝的灵魂。塞罕坝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在坚定理想信念的红色方向引领下,体现着我们党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红色基因传承以及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其红色精神与动力传承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所承载的红色基因使其不断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一)坚定理想信念的红色方向引领

坚定的理想信念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百年发展历程之中,更是塞罕坝精神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5]从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焦裕禄精神、西迁精神,虽其具体内容各异,但都体现着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以贯之的深层内核,也成为塞罕坝精神的方向指引。

塞罕坝在视觉上是绿色,但其精神上却是红色。塞罕坝的第一代建设者正是在党的号召下,怀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胆魄与远大抱负来到这片曾经的荒原。1962年,原林业部从全国24所大中专院校中调配了127名毕业生,他们与河北承德当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红色信念共同组建塞罕坝林场,向荒原沙地进军。从近60年前369名塞罕坝的开拓者再到现在2000余名塞罕坝的守业者,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支撑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誓死守卫共和国所赋予的绿色使命的根本动力。塞罕坝人始终秉持着将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的使命担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是塞罕坝精神中赓续的红色血脉与所坚持的红色方向。

(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红色基因传承

乐观主义是指对所面临的一切事物采取的正面积极的观念与看法,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则是指革命者对革命的斗争前途与胜利充满信心的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才能使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时期始终保持战斗不懈的强大革命意志与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经得起失败、藐视困难,勇面挫折。在极寒、干旱、高海拔的艰苦恶劣条件下,塞罕坝人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将荒漠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案例,这也与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所传承发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红色基因密不可分。

“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6]180正是塞罕坝人所发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核的红色基因传承。建场初期,塞罕坝地区食物短缺,种啥吃啥,有啥吃啥。莜面疙瘩与清水煮土豆白菜成为生活中的一道“乐菜”。当年在地处偏僻的坝上,没有任何的娱乐设施,业余生活单调枯燥。于是,塞罕坝的建设者们白天在冰天雪地里干活,到了夜晚就守着炉火,烧着干透的牛粪饼,烤着土豆互相讲故事以度过寒凉枯寂的夜晚。“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边”[6]180-181的打油诗所描绘的场景正是塞罕坝人身上传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三)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毛泽东曾在《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中强调:“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史我们的政治本色。”[7]162中国共产党起家创业靠的是艰苦奋斗,发展壮大同样靠的是艰苦奋斗,成就伟业更是依靠艰苦奋斗。在延安时期,面对严峻的革命形势与艰苦的生活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为克服一切困难与战胜一切敌人积累了成功经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黑龙江的北大荒,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面对极其艰苦的环境勇于开拓,实现了“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从而培育了“北大荒精神”。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更加需要脚踏实地的真抓实干,艰苦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8]第一代塞罕坝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克服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坚持攻坚克难,将荒原变为绿洲;其后继者们在林海中守得寂寞,耐得艰苦,为艰苦奋斗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没有粮食,塞罕坝人就自己开荒种地,自力更生;育苗缺乏温度与湿度,塞罕坝人就自己为树苗垒起“火坑”,人工营造育苗的适合环境。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没有变,在新时代依旧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塞罕坝精神的艰苦创业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是一脉相承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5]。

三、塞罕坝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共同特质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由包括塞罕坝精神在内的一系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所共同构筑的同根同源、血脉相依的整体。塞罕坝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又赓续着精神谱系的红色血脉。塞罕坝精神与每个阶段时期所孕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形态之间都同样流淌着精神谱系的红色基因,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共同作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实践,蕴含着实践性、科学性和人民性等共同特质。

(一)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9]毛泽东在其著作《实践论》中也强调:“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10]正确的理论是成功实践的支撑,在实践中又能够深化理论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作为意识存在的精神结晶,也是蕴含丰富理论的系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天辟地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改天换地,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翻天覆地再到新时代以来的惊天动地,不同历史时期的斗争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的坚实基础,因此,实践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本特质。

塞罕坝精神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践中孕育形成,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中丰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中得到再度升华与概括总结。塞罕坝近六十年发展历程,正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生动实践,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有力印证。塞罕坝通过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严格的制度与法治保障以及科技创新的技术支撑,在上万亩荒原上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塞罕坝精神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有力印证,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1]6的鲜活标本,深深扎根于万顷林海中的实践,服务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科学性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个来源于实践的科学理论成果,科学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前提与内在要求。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世界的物质性与真理的客观性,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具有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基础,从以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作为救国救民思想武器的伟大建党精神,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制定与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的遵义会议精神,从发扬科学精神自力更生、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再到尊重科学、生命至上的伟大抗疫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都充分展现了对真理的坚持以及对科学规律的尊重。

科学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伟大精神的显著特质,同样是塞罕坝精神所折射的闪耀光辉。正是由于对自然的藐视、对客观规律的违背才导致塞罕坝在百年间由“美丽高岭”退变为茫茫荒原。塞罕坝人则用三代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不懈努力弥补了历史上百年间欠下的“生态债”。1961年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时任副局长的刘琨临危受命,带领6位专家登上塞罕坝,以科学的考察方法发现了能够在塞罕坝种植的生命力顽强的落叶松。随后塞罕坝林场成立,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369人在两年时间内种下了6400亩落叶松。但没过多久,辛辛苦苦种下的幼苗一株株接连夭折,成活率不足8%。于是,塞罕坝人沉下心来找原因、想对策,发现了落叶松作为阳性树种,在幼苗期不能耐高温与阳光直射,因此他们将遮阴育苗法改为全光育苗,从而终于取得育苗的成果,提升了成活率。第一代塞罕坝人以科学求实的精神,越挫越勇,从一次又一次失败中吸取教训,在高原地区不断改进与创新育苗方法,探索培育出“大胡子、矮胖子(根系发达、苗木敦实)”的优质壮苗;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推广抗旱造林技术,提高塞罕坝人工造林的保存率。第二代和第三代塞罕坝人将人工望与科技手段相结合,不断强化林场森林火灾防控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森林“自控机制”的形成,科学防治病虫害,维护林场生态平衡。用科技征服难题、用创新跨越障碍,是塞罕坝人科学务实精神的展现,更是塞罕坝精神科学性的特质。

(三)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12]。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最为鲜明的价值特质。无论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不负人民”、苏区精神的“一心为民”,还是雷锋精神的“服务人民”、抗震救灾精神的“以人为本”抑或抗疫精神的“生命至上”,都是以人民性为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内核。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11]7。因此,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关系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利益。在塞罕坝所在的围场县,从苗木种植到手工艺品制作,从旅游开发到发展交通运输,愈来愈多的人能够搭上塞罕坝绿色发展的“受益快车”。在非防火期,林场附近的村民单靠进山采集野菜、蘑菇、药材等林下作物,一年都可为一个家庭带来5000元左右的收入。塞罕坝林场的门票收入每年超过4000多万元,算上“吃、住、行、购、娱”等配套产业,林场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环境就是民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60年创造出的塞罕坝的广袤森林为当地群众带来了良好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不仅给承德市甚至整个河北地区的人民群众都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塞罕坝不仅为首都北京筑起了一道牢固的防沙尘暴的“绿色长城”,更为京津涵养了丰富水源,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共享绿色福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生态福祉对民生的普惠,这也是塞罕坝精神“人民性”的完美诠释。

塞罕坝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中国共产党珍贵的精神宝库。考察塞罕坝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的关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塞罕坝精神等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本特质与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以塞罕坝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一系列伟大精神。当前,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加需要传承与弘扬伟大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林场考察调研时所强调的:“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8]

猜你喜欢

谱系塞罕坝林场
神族谱系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春秋》公羊学胡毋生师授谱系补证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江苏“塞罕坝”水上绿森林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陕西现当代文学的谱系与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