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调研总结*
2023-01-08孙晓乔世范
孙晓 乔世范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从“数量”向“质量”转型,国家基础建设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目前研究生类型分为学术型与专业型,国家的需求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发展。但目前很多教育机构对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并没有完全进行分类培养,存在着课程设置与工程实践结合不紧,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够,实习实践活动缺乏实际落实,企业导师缺乏落实等问题,无法保证国家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需求。
随着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在教育工作者们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要求,中南大学开展了土木水利学位点分类培养发展工作调研,分别针对管理人员、教师/导师、学生设计了三类问卷。通过对回收到的问卷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对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与学术型的分类培养进行经验总结,以期对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中南大学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点的基本情况
中南大学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点所依托的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由1953年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的相关学科发展而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于1999年批准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拥有“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重载铁路工程结构”教育部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7个,教育部教学示范中心2个、实践教育中心2个。建设了多个校企联合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师资力量雄厚,培养条件优良,是国家首批2011 协同创新中心“轨道交通安全”的主要支撑学科领域之一。
本学位点所在学科以建设“世界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学科”为目标,形成了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和学科竞争力的优势学科群,保持了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等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方向在国内外的先进地位;车桥振动、随机介质理论、工程结构服役安全等研究方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为建筑、市政、桥梁隧道、道路铁道、城市轨道等设计与建设部门培养了大量的骨干及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学位硕士作为学院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每年在招生规模上都有明显的体现,专业学位硕士占学院每年硕士生总量超过50%。近五年累计授予工程硕士学位人数500余人,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骨干和轨道交通、公路和建筑工程等领域设计、施工单位的业务骨干或技术中坚,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二、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学理层面
(一)培养理念
秉承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土木工程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推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慧启迪”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德才兼备,具有良好社会精英素养、行业领军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能胜任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或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从事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工作,为行业、地方及全国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复合型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是:
(1)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良好的科研作风、科学道德和合作精神。
(2)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3)掌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内涵定位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理论结合实践,紧密对接“交通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需求,立足铁路行业特色,依托我校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国家重点学科,充分利用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学科平台,与国铁集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建筑等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建立校企联合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兼备,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专业学位研究生。
三、政策层面保障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培养经验及效果
(1)在学校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学院细化相关制度,制定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实践管理办法,以培养质量为目标,注重过程管理,专业实践落到实处,提升学生实践意识、强化管理服务团队水平,完善跟踪评价机制,保证专业实践质量。
(2)将专业实践等培养工作与立德树人工作相结合,在加强过程管理保证质量的前提,跟学生日常思政管理相结合,鼓励学生到各在型企事业参与专业领域内相关的实践,走进具有行业特色的铁路局、设计院、川藏铁路等单位,了解国家需求,承担社会责任,展现当代研究生的担当。
(3)政策制度设计。从研究生培养方案角度制定相应的硬性要求,从政策制度设计上进行量化评价,对于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时间不够或专业实践考核成绩不合格,达不到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实践完毕需要进行总结并提交实践专题报告,计4个学分。并从专业实践时间、实践组织方式、实践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要求。
(4)实践执行操作。专业实践工作贯彻和体现了“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培养方案要求,根据我院学生成长成材规律,在新生入学期间即开展相应的专业适应性教育,要求学生提前规划专业实践要求,并紧密与导师课题、将来就业去向等联系起来,根据统计,针对有实习计划的单位,最终签约学生参与单位专业实践项目比例超过9成。
针对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评定,除了满足基本要求以外,学院针对不同等级的成果产出、实践过程中的认真细致程度、单位及导师项目团队的满意程度进行评价,多方面多维度进行评价。
(5)跟踪反馈机制。针对我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情况,每年会进行部分用人单位调研反馈,根据目前的反馈结果,参与了在研期间专业实践的过程培养,多数学生能很好了解了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并通过实践活动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也充分印证了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得到了充分肯定。
(6)案例教学成果显著。土木工程学院一直重视案例库建设,积极开展案例教学,申请上级部门案例入库,并年终绩效核算时给予一定的奖励。
近几年我院老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撰写案例,并通过学校立项,为申请国家级入库案例创造条件。截至目前,已有3位老师撰写的案例成功被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录用。
(7)完善研究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并涵盖课程与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教改与教研、考试等各个环节,涉及到督教、督学、督管三个层面。充分发挥督导工作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评教体系,使学生敢于给出真实的评价结果。其次,教学评价指标上侧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水平和授课质量评价与研究生学习成绩评价,构建了土木水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块化课程评价体系。
(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存在有些学生跨专业考研,有些学生为了避免就业压力强行考研,录取后在学习过程中呈现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给研究生导师培养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和挑战。这表明招生制度还存在很多漏洞,如何严把入口关,设置条件遴选优秀生源,以及建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考核分流制度很有必要。
(2)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通过专业实践与高校取得联系,和高校联合培养学生,并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但学校未能对此类培养提供专项指标,影响了为企业定制式研究生培养质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质量提升工作,企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建议积极培训校内导师、以老带新培育新进教师、聘任企业导师等措施,实现“教学团队模块化、师资结构均衡化、企业导师制度化”的建设目标。
(4)专业型学位授权点的开展急需国家发布招生政策、就业促进政策(与学硕同等无歧视对待)为主的政策。
(5)专业学位应更早接触社会和工程项目,或者积极对接企业。学术学位可以考虑从国家战略需求方面提炼科学问题。但是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也不能太对立,太割裂,应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
四、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学校层面保障
(一)培养经验及效果
(1)根据企业需求,成立特色人才班并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细节。与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共建校企特色人才培养平台,建立稳定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创新运行机制,在土木工程领域“定制”式培养研究生,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互惠共赢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每年12月份以前公布下年度企业急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由学校导师及企业专家共同申请,确定在岗导师名单以及进入特色班的研究生年度指标以及专业需求计划。土木工程学院将对一年级新招研究生进行选拔,确定特色班的研究生名单。
结合企业科研与生产实践要求,进入特色班的研究生根据学业需要选择课题和指导老师。选题确定后,明确研究生在校内与合作单位的时间,由双方导师负责工作安排、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
(2)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特色,体现重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在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教育规范的要求下,其学科基础课程按要求设定。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则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对专业课则强调学习最新最前沿的专业领域知识,增加实践、实习的课程和企业技术专题讲座,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实例项目、案例教学的比例。
专业实践环节:研究生在修完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后,到行业内龙头企业与专业相关的部门或施工现场实习,或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研发等实践性工作,从而形成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生实践、毕业设计、就业相互联系并连成一体的新的培养模式。
根据培养方案要求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一年时间的专业实践,为保证实习实践质量,要求在按培养方案完成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可申请进入专业实践阶段。
(3)联合培养基地组建,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推进具有创新型、复合型特色的人才培养;建立以实践项目、实践课题为抓手,搭建校企合作桥梁;联合中国中铁等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建立土木交通智慧建造特色人才班,通过校企双方共建导师团队、课程师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等形式加深人才培养合作,以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研究生联合指导老师,邀请“企业导师”、大国工匠、行业专家、优秀校友来校讲学,树立敬业典范,提升学生行业认知水平和使命感,每年名师名家讲座50余次。
(4)专业实践形式灵活多样。校内导师可安排学生参与自身所承担的应用型科研课题;“双师型”指导,由校内外导师负责安排学生到现场开展实践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研究生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现场进行专业实践。研究生与导师一起制订《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并及时报所在研究生培养管理机构。
(5)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该环节累计工作量不得少于24周,总计学分为4学分。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
(二)教训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1)规范研究生过程培养,建立研究生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以科教协同、产教整合为手段促进弹性化课程设置,发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校外导师参与校内授课、虚拟仿真与现场实训相结合的多元化教育优势,加强研究生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联合培养基地组建,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机制。通过校企共建“双师型”导师团队、课程师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等形式加深人才培养合作,以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特色人才班培养方案的制定,如何实现学校、企业、导师三方的共识,制定合理的实践课程,配备合理的企业师资等,是培养方案制定的重点,也是难点。
(3)专硕的校外导师制度落实性不强,学校对校外导师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不够,校外导师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导致并未参与专硕生的日常培养过程中,多是毕业结业时辅助完成一些手续。建议学校和学院充分建立机制保障,合理地厘清学校、导师和研究生的责任和义务。
(4)目前的研究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心理成熟度不够,遇到挫折的抗压能力不足,进而产生心理疾病的几率越来越高。如果严把质量关辅助于高水平实施,学生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呈爆发式增长,建议增设相应的课程,与相关学院开展心理辅导或人际关系教学活动,上好“人生大课”。
(5)建议入学统一标准,硕士二年级进行学术型和专业型的划分,而不是从招生环节开始。招生专家组可考虑企业导师的介入。
(6)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基于产学研用结合的企业,建立以实践项目、实践课题为抓手,为学生提供开展专业学习相关的基本条件,并提供可供选择的实习项目。
五、结语
以中南大学土木水利学位点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从学理层次、政策层面、学校层面进行了经验、教训总结,为促进我国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培养,厘清专业学位内涵,明晰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