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育发展的困境和路径探究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

2023-01-08李凤霞申梓燕牛惠惠陈茗车婉雨

智库时代 2022年13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发展

李凤霞 申梓燕 牛惠惠 陈茗 车婉雨

(安徽大学)

基于主观的与客观的、历史的与现实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的教育问题一直是阻碍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撤点并校”政策在全国开展实施后,逐渐转变乡村教育资源过剩的局面。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十年间,中国农村小学减少了22.94万所(52.1%),教学点减少了11.1万个(约60%)。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63所小学和30个教学点消失,平均每小时就有4所农村学校被撤并。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留不住教师、得不到有效教育资源的窘境使农村的孩子进城求学逐渐成为常态,教育生态和人才支撑问题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难题。

教育振兴所产生的内生动力既能发展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又能依靠教育实现乡村经济的飞跃,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村镇教育的发展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从根上彻底解决乡村落后的问题,抓住教育这一发展阶石,才能真正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前提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人才乡土化将为村镇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以安徽省阜阳市村镇地区为例,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区就业机会少,村镇只剩下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年和孩童人口,留不住人才,找不来人才,导致村镇的教育不仅落后,而且很难助力发展。因此,乡村通过教育实现振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共圆国家梦和个人梦想的精神动力,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保障。

一、乡村教育发展困境

(一)生源流失

义务教育规模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增多。就区域分布来看,全国东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近几年,在东部地区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超全国一半比例。在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以省内流动为主,2020年,省内其他县迁入比例达57.8%。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数的增加使得乡村适学年龄人口分散且越来越少,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人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学生人口十分不稳定。近两年,全国农村地区招生人数降幅明显。小学阶段招生和初中招生都在下降,城市小学阶段招生和初中招生均在上升,生源流失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一大困境。

(二)学校规模有限

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城乡差距大。近几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模虽在继续扩大,包括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仪器配置设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信息化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等,各方面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就义务教育阶段建立校园网学校比例来说,近几年一直在提升,但总体来看城乡差距并未有明显缩减,农村小学、初中建网学校比例分别比城市学校低17%和12%左右。

在所调查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在2021年开展了“五驾并驱”实施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民生工程:足额拨付公用经费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生活补贴政策保证困难学生全部就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师能力提升,落实中小学采暖保暖工程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实际上,大多数乡村学校做不到义务教育的这些保障,连图书馆都没有,部分有图书馆的学校图书馆不能完全开放让学生受益。随着乡村生源人数的不断降低,农村学校数量也连续降低。

(三)教师资源不均衡

高校培养教师通常为一门学科,但乡村师资的缺乏,老师与教学科目出现一对多的情况,一个老师教导多年级多门科目。这种情况下,教师主修课程外的课程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小科教师更是缺乏,美术、音乐、体育、外语等科目,出现语文数学老师代上的情况,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障,这是乡村教育师资结构的问题。

农村地区本就经济落后,教师薪资福利偏低,教育教研经费少,实验课缺少实验器材,即使国家有相关政策扶持,乡村教师薪资福利依然偏低。相比城市教育,教师工作难度偏高,生活也不如城市便捷,导致青年教师纷纷涌向城市。

二、乡村教育发展的机遇

(一)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帮扶和支持

教育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振兴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首先是政策帮扶。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三个重要文件。2019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包括农村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我国农村教育迈入了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新阶段。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的建立健全都体现了国家在乡村教育上的努力。第二,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前提和保障。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就是发展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当地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乡村教师的满足感和获得感。第三,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乡村教育的根本振兴,在于真正能汇聚优秀人才。一系列乡村教育人才计划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吸引着更多的人才。

(二)优越的自然环境拥有“生态优势”

环境教育、自然教育正在成为国民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自然教育不是仅仅教育儿童尊重自然,而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领悟和感知。就环境教育而言,乡村学校有天然的 “生态优势”。他们抬头看见满天繁星,低头闻到土壤花香,伸手摸到枝条树干……大自然是上天给予乡村教育最好的礼物,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珍惜上天的馈赠,把自然资源转换为教育资源。

以调研地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韩庄小学为例,地处安徽省西北边界。其所属县临泉,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牧养殖重地,农牧产品量大质优,“临泉五宝”—虎头姜、领头羊、芥菜、谭笔、贡文王闻名遐迩。而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韩庄小学正是位于风景秀美的村庄中,在风景美丽的山区,群山跌宕,云雾缭绕。这种得天独厚的天然课堂,可以充分发掘孩子对于自然科学知识、地理知识的兴趣,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模式和实验,老师带学生识花认茶,找寻动物,写诗作画。孩子们以自然为师,在和自然的生命对话中,学习生命,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

(三)小校小班教学有利于以人为本教育的开展

小校小班是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以人为本”教育的开展,也更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德国、英国、芬兰等欧洲国家小学的学生定额就是150人左右,规模很小。根据《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报告》,截至2016年,全国不足百人的小规模学校共计12.31万所,其中,乡村小规模学校有10.83万所,占乡村小学与教学点总数的56.06%。小规模学校里师生比高,教学空间大,小组讨论、体验式教学、户外教育等多种教学形式便于展开。

从韩庄小学实际情况来看,学校设有一至五年级,目前生源偏少,各班人数较少,虽然客观条件相对来说有些落后,但也更适合小班教学的展开。大班额的情况下,老师精力有限,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在小班中,老师可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材施教,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教学计划。同时,学生也可以充分发挥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个体潜力,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农村地区的经济与政治发展水平对教育发展的制约

虽说教育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但是经济与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乡村振兴带动经济发展才能进一步推动教育的发展,为乡村教育提供坚实的后盾。这背后不仅要有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帮扶,也要有更多返乡人员的参与和人才的引进。而吸引返乡人员的回归和人才的引进,一是需要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提高返乡待遇和人才待遇。由于受到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许多农村地区学校整体发展较为落后。

1.硬件方面

乡村地区由于缺少教育资金的扶持,校园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很多乡村学校甚至没有可以运动的操场,教学器材落后,多媒体设备欠缺。其次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村家庭的孩子上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很多山区的孩子上学过程耗费时间长且存在安全隐患。

2.软件方面

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失,青年人远走他乡,导致了乡村社会空心化;乡村文化的流失,精神家园的陨落,也导致乡村学生越来越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关怀。教育资源失衡,城乡发展不均,导致乡村教育理念落后,资源落后,底层孩子实现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二是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着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在城市升学,区域划片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城市与农村文化的二元对立,以及在现代考试制度以城市文化为参照系的情况下,乡村文化以及教育不得不更新知识体系和文化理念,很多乡村学校无力承担起教学的重任。

以安徽省阜阳市乡村小学中的韩庄小学为例,多数孩子的家庭教育为隔代抚养,家庭教育功能弱化,教育重心更多地依靠学校方面。但现实情况是,乡村学校教学楼面积狭小,设备陈旧,连基本的操场都没有;教师队伍年龄较大,多为民办退休老教师,缺少青年教师力量;办学水平只能达到小学四年级水平等等。在乡村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的现象,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兴趣爱好的引导与培养,致使很多农村孩子在未来走向城市时,其综合能力与发展素质往往要略逊一筹。由于与城市孩子的起点存在差距,乡村孩子的出路只能靠自身的努力和后天的追赶。

(二)城乡文化的割裂,乡村文明教育的边缘化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转型,城市与农村的经济水平上的差异也对城乡文化的二元对立产生了影响。现行教育体制下,一是以城市文化的教育制度和高水平素质教育为标杆,二是乡村教育受限于地方经济,无法获得与城市同等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这也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文化的距离,加之乡村教育的“去农化”,使得乡村文化与教育逐渐边缘化。在乡村的教育文化当中,城市文化的冲击使得乡村文明教育的发展面临窘境,扎根乡土的号召显得与实际格格不入,很多农村孩子缺乏对于家乡的认同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也无可厚非。给予更多农村孩子与城市同等的教育机会与资源,不仅要从经济方面提供帮扶和便利,更要从精神文化方面发掘优秀的传统文化,找回精神家园的认同感,树立自信,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回归故土,建设家乡,从而吸引优秀教师人才,促进城乡文化交流。

(三)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需要关注农村教育

从以前的双基教学理论到现在的“双减”政策,可以看出教育制度改革的努力。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考上大学也许是他们最重要的出路。教育制度的改革要切合实际,多关注农村地区的利益和教育的发展,减轻学业负担的同时也要兼顾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调整方向,坚持落到实处。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要同时立足于城市与农村。借助互联网直播教学等新兴的教学模式,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流动,缩小地域间教育资源的差距。

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优化路径

(一)财政支持教育发展

首先是学校数量和教学资源的解决问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拨款大多不足以支撑足够数量的乡镇小学。农业经济发展周期长,教育财政支出的投入和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不匹配,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资源不足。因此,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应该相互配合,统筹规划,中央财政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在全面预算、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对相关学校进行财政补贴,对经济落后、贫困的地区更应该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德智体美上,乡村学校仅仅能保证基础课程的教授,在体、美等方面较为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乡村教育可以主动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争取弯道超车,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通过“结对子”等方式,共享城市与乡村的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对乡村教育发展、解决资源匮乏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支撑作用。浙江省截至2019年已经推进了省内1000所城乡中小学结对帮扶,是值得借鉴经验的模范之地。

(二)各种方式培养、留住师资

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战略因素,而培养人才的乡村教师则承担着重要的地位。以阜阳市为例,在2019年的数据中我们看到,阜阳全市通过各种方式如“特岗计划”等共补充了中小学教师4151名,这些措施都极大地缓解了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但是,即使稳定,教师也未尝不存在跳槽、服务时间短和农村城市的教师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课外活动单一、职称和晋升的希望小、没有本地的归属感等原因都使得乡村教师难以“下得去”“留得住”。因此,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阜阳市本地就拥有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阜阳市高校可以加强和高校的涉农教育,让高校的学生走进农村、了解农民、贴近农业,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进而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学农、知农与爱农的核心素养,鼓励当地大学生争做强农、助农、兴农的排头兵,减少非当地大学生对农村的距离感,增强本地大学生回乡奉献的勇气和教育意愿。同时,也要努力保证城乡工资薪金等福利的尽量公平,落实乡镇工作的补贴,给乡村教师晋升和自我发展提供透明完善的培训机制和晋升机制,提高乡村教师行业的吸引力,让教师自愿“留得住”。

(三)多方联动关爱儿童

对于乡村学生厌学、失学等问题,可以通过办理寄宿制学校、开展基层群众教育等途径督促发展。妇联、社区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通过开设公益课堂、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各个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校内应该建设一套运行良好的教育制度,聘请专业的生活老师,将学生情况实时反映给家长,进行良好的家校互动。政府和机关工作人员则要确保政策的落实,监督学生上学情况,至少在义务教育阶段,保证100%的入学率。

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上种种措施,都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水平的提升决定了政策推进的速度和程度。因此,在全面发展经济、振兴乡村的基础上全方面推进配套政策,才是解决教育的根本之道。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