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交媒体影响的大学生心理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

2023-01-08余玲灵

智库时代 2022年13期
关键词:社交群体心理健康

余玲灵

(黄山学院)

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信息沟通和交往的延伸。如今,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被称为“Z世代”,微信、QQ、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充斥于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可以自由的在网上交流和分享信息,建立信息圈子和部落,公开表达的网络文本蕴含着信息编辑者的语言、情感和视听信息,这些都可以为监测大学生心理状况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和大量碎片化信息的传播,使得大学生群体除了学业生活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社交,网络的虚拟性和便利性,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同时信息的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群体的生理和心理均会产生影响,造成系列心理健康问题。随着国家和社会更加关注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社交媒体的角度出发分析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探索信息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利用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和大数据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为解决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常态化带来一定的参考。

一、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问题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从此观点延展来看,任何媒介包括社交媒体也是人们的感觉和感官的一种延伸,无论是现实世界中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还是虚拟网络中的各式文本,都是使用者“知、情、意、行”的体现。

(一)社交媒体的内涵及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通常认为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从传统四大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来看,媒体既为受众提供信息,又为受众提供二次传播的话题,从而构成人际传播的链条,由此来看社交媒体天然具有社会属性。社交媒体的定义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播不再是单一的点对点的传播,信息的获取渠道也更加丰富,人们借助网络可以在各式社交媒体上自由的分享和表达观点,可以积极的互动,也可以浏览信息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所以可以认为社交媒体是用户基于网络传播的社会关系生产和交换平台。社交媒体形态丰富多样,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形态,除了QQ、微信等即时通讯平台外,微博、网易云音乐、B站甚至抖音都成为了社交媒体的组成部分,网易云音乐的云村为音乐爱好者构建了一个音乐分享社区,抖音的互动、创作与分享让视频社交成为新风尚。

大学生是社交媒体的重度使用群体,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社交,无论是PC端还是移动端,社交媒体都是学生群体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0.07亿,10-29岁的网民占比达到29.7%,青少年人群接触网络早,使用网络普遍,受网络影响大。大学生是社交媒体应用使用的集团军,当今大学生几乎人手拥有一部手机,日益完善的校园网络公共服务设施和相对自由活泼的环境,使得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及时通讯、展示自我、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同时大学生群体从高中踏入大学,从未成年走向成年,自身的社会属性在加强,有着更多获取社会信息和进行社会交往的需求,移动通信天然的社交属性成为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诚然,社交媒体海量的信息、通信的时空自由、信息文本的趣味性以及网络空间的隐匿性给予了大学生极大的方便,使他们能够找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熟悉的网络交流圈,更加方便的发表观点获得认同,但是在给大学生带来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得一部分大学生网络依赖愈发严重,自身的心智不成熟无法辨别社交媒体中的各式信息,对自身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二)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近些年以来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大学生伤害和身亡事故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2021年11月教育部在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中进行了答复,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1]。据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校媒联合丁香医生共同发布的《2020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大学生在评价自己的健康水平时,心理健康的评分要比身体健康评分高,但情绪问题依旧成为大学生排名第三的健康困扰,特别是在心理健康问题中除开常规的学业压力以外,人际关系和性格成为大学生困恼的主要问题。大学的人际交往相较于初高中时期更为复杂,相对宽松和半社会化的环境使得大学生在日常社会交往中面临新问题、新关系的处理,脱离封闭管理和父母生活的一系列“约束”,有着更为自由的网络接触,随时都地都能使用各式社交媒体。因此,如何去接收信息,辨别信息,处理人际关系都是大学生群体需要学会面对的。

二、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使用社交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关系的生产和交换,它具有新媒体的一系列特性,与使用者的现实社会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网络行为与现实行为的重大差异性在于行为表现的方式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不断拓展。网络空间本身的特性,给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生产生活方式赋予了新的内涵,也从时间上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行为方式,形成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和准则[2]。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直接使用社交媒体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另一种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在社交媒体上问题被放大。根据大学生实际面临的困扰,本部分主要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性格等方面来分析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社交媒体使用与大学生学业

学业压力是大学生群体面临的主要压力,无论是刚进入大学时学习内容的改变、对专业的认识、学习方式的变化,还是临近毕业对未来的规划、就业和毕业的压力都一直在大学学习的各个阶段存在。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以及移动通讯的发展,大学生群体有相当一部分的课余时间都在使用社交媒体,甚至在课中使用手机进行通讯和信息浏览。随着手机功能的多样化和社交属性的增强,学生群体使用手机进行社交的时间越来越多,游戏也成为大学生社交的重要手段,便捷的语音和组队功能成为学生群体社交的新方式,同时大量的游戏文本被赋予社交标签,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的重要话题。社交时间的增加,原本的学习时间必然会被占用,甚至一部分学生网络成瘾,导致学业滞后,成绩下滑,考试压力大,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相较于现实学习的冗杂和精力投入,社交媒体和网络的碎片化信息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这也使得大学生不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阅读和深度思考大大减少,不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社交媒体使用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时空的阻隔使得他们不能像原来一样,可以随时的和父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此时他们不能像以往一样去依赖父母,通过社交媒体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和圈子,开展社交活动成为他们的重要人际交往方式。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得出社交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从网络媒体的使用需求来看,用户使用社交媒体除了有认知和情感的需求以外,还有社会整合的需求,他们需要通过社交媒体来加强和亲人朋友的联系[3]。从一定意义上来看,社交媒体的自由、匿名、便捷促进了人际交往,提升了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但是不可置否,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也给人际交往带来了一定压力。

1.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与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行为间是平衡协调的,如果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衡状态,从而导致心理紧张。部分大学生在学校中因为个性的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还有生活习惯的不同,常常会与他人发生冲突,这就是一种失衡的表现,这种态度、观点以及行为的差异会导致认知失调,对他们造成困扰,社会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Matthew D·Lieberman)有一项经典研究:脑成像的结果表明,社会性疼痛与生理性疼痛对人类来说具有一致的感受,大脑收到社会排斥形成的疼痛感甚至不亚于被人暴揍一顿。如果不能很好地去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现实的困境让很多大学生走向网络,社交媒体为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调节手段,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可以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来改善这种不协调,但是社交媒体的“如鱼得水”并不能消除现实生活中的不协调,这也导致这类大学生群体愈加迷恋网络,趋于逃避,进而网络社交成瘾。

2.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中的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常常被用于传播学中,用以表示受众总是按照个人的需求、兴趣和知识结构来选择媒介和信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爆炸,每分每秒都有无数的信息的网络中产生并传播,受众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关注的信息来进行理解和记忆。大学生因为自身角色定位的不确定以及处在价值观的养成阶段,娱乐、游戏甚至不良信息更容易受到他们的关注,成为其满足情感需求、宣泄压力的重要渠道,这更加强化了这部分学生群体的注意,弱化了他们现实社交的能力。

3.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中的信息过载

社交媒体大大提升了人际沟通和交往的便利性,社交媒体作为社会关系生产和交换的平台有大量的内容在不断的产生,通讯列表、朋友圈、博客无时不在产生大量的信息。信息的过度生产和接收容易产生信息过载,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会对造成用户难以承受的“连接之重”,对用户的私人时间和空间造成严重挤压[4]。大学生群体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面对各式各样的动态,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朋友列表头像,各种推广广告,增加了其进行信息选择和维护社交关系的压力,同时信息的泛化和人际关系维护成本的提高,使得大学生在进行网络社交时容易产生倦怠感。

(三)社交媒体使用与大学生自我塑造

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将人的“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主观我”,指代的是自己的主观评价;一个是“客观我”,指代的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大学生正处在广泛交友的阶段,还没有较为稳定的社会角色和所属社会阶层,因此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更注重形象的构建,希望通过美化自我形象能被更多的人悦纳[5]。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主观我”方面,通过给自己贴上标签,填写个人资料,加入各种圈子来进行自我认定,扮演者自我满足的社会角色。在“客观我”层面,会时刻关注受欢迎的内容及其形式,同时对自己的网络文本信息进行不断的修饰和自我审查,以期能够得到他人的注意和喜欢。社交媒体带来的满足感,使得部分学生沉迷于“镜中我”无法自拔,更加喜欢那个虚拟环境中的自我,而在现实生活中则更容易产生“社交恐惧”。虽然对虚拟自我的构建和维护带来了大量时间和经历的消耗,但自我构建的满足使得大学生会强化对自我的聚焦,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三、基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对策略

(一)社交媒体使用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优势分析

数据优势是互联网用户使用的隐藏宝藏,用户使用社交媒体是内在心理行为的外在表现,用户创作的内容、浏览的页面、接收的影音以及点赞情况等都是基于内在情绪的一种表达。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是社交媒体的忠实用户群体,有着较长的使用时间,同时在不同平台积极的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交数据。目前有很多研究都在探讨社交媒体大数据与心理健康问题监测的关系,并建立了许多模型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6]。社交媒体的数据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占主体的语言文本数据,如大学生常用的微信、QQ、微博、校园BBS等平台,另外一个就是现在日益火热的音频、视频平台,如B站、抖音、网易云等,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建构模型能够对这些文本进行监测,为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新的参考和借鉴。

(二)基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心理行为引导

1.加强内容构建,占领社交媒体阵地

学校要积极发挥校园显性文化的作用,主动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学校官方媒体来打造内容,例如微信公众号平台、微博、抖音平台等学生关注度高、使用率高的平台。作为学生群体天然对学校有一定的归属感和信赖感,通过学校官媒来积极搭建心理健康内容不能采取传统宣教的方式,应该从学生群体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讨论、茶话会、学姐学长有话说、校园情景剧等方式来进行内容创作,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群体的关注和讨论。其次,对于内容的构建需要有活泼有严谨,可以在系列内容中穿插一些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和一些简明心理健康自测的问卷,这样可以在观看相关内容的情境下,自觉不自觉的发挥社交媒体的教育作用。最后,作为官方媒体平台,需要注重内容发布的及时性和时效性,创作内容要紧紧贴近大学生群体的校园生活环境和生活情景,保持内容的积极向上。

2.充分发挥朋辈影响,加强正向引导

充分利用寝室、班级、学院、社团等群体的影响,发挥朋辈间的积极引导作用。朋辈群体是大学生群体的同龄人,主要是学校里面的同学、朋友等,他们之间通常具有相近的生活环境、价值观,还有长期生活学习缔结的友谊,这些是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所很难具备的。学校、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优秀学生个人和团体的正面案例来进行引导,以寝室为例,可以充分地对环境优美、学习优异等寝室进行表彰来鼓励,通过班级群、公众号、院系报道来进行宣传。

3.搭建线上心理咨询平台,走进心理健康最后一百米

社交媒体具有交互性和隐匿性,这为高效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在实际校园生活中,大学生群体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有时候因为性格原因或者某些事情“难以启齿”,会对线下心理健康咨询有所回避。而社交媒体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部分问题,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优质内容可以经常性的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学校还可以通过搭建心理健康咨询线上群来进行咨询,还可以通过公众平台后台提供专业心理咨询预约服务。在实际使用中,可以结合不同社交媒体的优势各取所长,同时对于较为严重的问题还是要积极引导问题学生进行线下咨询,充分打通线上线下咨询密切结合的渠道通路,最大程度的实现心理育人。

综上,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是潮流所在,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交媒体的重要使用者人群,在此语境下探讨社交媒体对于大学生心理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交媒体作为网络工具对于大学生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学校和教师群体,应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心理健康干预,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和社会。

猜你喜欢

社交群体心理健康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社交距离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