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破解*

2023-01-08陈瑞英

智库时代 2022年9期
关键词:残疾思政课残疾人

陈瑞英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实现铸魂育人的价值功能,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1],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2]。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政课,因教育对象特殊,该如何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去推进改革创新?本文拟就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其突破路径展开探讨。

一、在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思政课中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实践”是思政课的固有属性

思政课是我国教育部统一规划的、对全国大学生开展国情和党情教育的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一般面对大一学生开设。思政课尽管理论性极强,但无论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其中所阐述的均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因此,实践性是本门课程的固有属性。要让学生学习并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和政治观,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将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这是思政课的课程属性所决定的。

(二)有助于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能顺利融入社会的技能型残疾人人才,不仅要帮助残疾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还要帮助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而思政课实践教学正是在尊重残疾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残疾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重构自我认知,增强创新和实践能力,以丰富残疾学生实践经验、情感体验和健全人格为价值归依,助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能有效帮助残疾人大学生更好地明理增信,对充分培养残疾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培养报效祖国的担当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实践教学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发挥,于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均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理念、体制、学情等因素,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却处于游离状态。

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认识不足

“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各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各行各业的人才,所以教育的本质首先是教会学生做人”[4]。固然,“以就业为导向”的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确实要强化残疾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但更要帮助残疾学生在实践中去体悟并筑牢正确的三观和法律观、政治观。否则,即使掌握了专业技能也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精神贫困。但遗憾的是,仍然有不少师生认为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培养残疾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教育理念上对“非功利性”和“潜移默化”的基础课缺乏必要的重视,重技能轻人文的意识根深蒂固。这造成了课时向专业课倾斜,思政实践课时被压缩、师资配备不足的情况;在考核评价上缺乏激励,师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参与性不足。

(二)学情复杂

高职残疾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大多接受的是封闭式教育,在环境制约、社会排斥、心理自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残疾人的社会交往呈现范围小、频率低、强度弱等特点[5]。同时,残疾学生因身体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接受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所以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如听障生主要以视觉为接受信息的渠道,思维具有具象化的特点,但思政课具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对于大一的高职听障学生而言,确实存在一定的接受难度。于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更愿意把有限的课时用于课堂的理论讲授,希望以此强化听障生的理论认知。又因为学生的身体障碍,出行不便,对实践资源的选择、无障碍环境支持设备、交通工具、安全组织等方面的要求也更为复杂。在缺乏制度保障和激励的前提下,教师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似乎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鉴于学时安排、实践资源选择、实施组织等等因素的限制,当下残疾人高等职业院校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常常以组织视频观看、演讲和讨论等课内实践为主;在考核上,也主要采用撰写观后感、心得体会、PPT汇报等方式。单一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弱化了思政理论的教化力量,而单一的考评方式则严重制约了思政课向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回归[6]。如何夯实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听障生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坚持原则。

(一)立足学情,以生为本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立场,“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7],既是思政课教学的逻辑起点也是其终级目标。高职听障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的发展,除了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掌握鉴别政治是非、与人沟通、协作互助、合法有效获得和处理信息、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勇于开拓创新等“关键能力”。思政课如果过于注重宏大叙事,不能将理论与听障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缺乏对听障生“关键能力”的引导与培养,那么,总是喋喋不休“应然状态”的思政课就会不“接地气”、不“聚人气”,最终会变成内容空洞、苍白无力的灌输,失去生机活力[8]。

那么,如何让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好地关照听障生的“实然状态”?这就必须回归到“以生为本”这个立场上来。听障生主要依靠视觉来认知世界,但语言却是他们与世界交流的最大障碍。如何有效创设视觉情境帮助听障生突破语言交流屏障而有效地阅读并理解文本?如何有效切换文本信息与教师的手语讲解,避免听障生的视觉疲劳?要选择什么样的实践教学资源来阐述、体悟思政课中的原理,让听障生能真正参与其中感知并践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在认真研究学情并尊重听障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去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才有可能带领听障生在社会实践中去感知和体验,深化对理论的认同,真正推动思政课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变,实现育人目标。

(二)立足生活,入脑入心

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9]。现实生活的经验、事例以及情感体验是抽象理论与学习主体产生融通的桥梁,换言之,理论要得到认同就必须对社会生活给予足够关照才有可能达成,更何况现实生活本就是人类思想意识的潜隐地。思政课实践教学旨在鼓励学生走入社会去了解国情、体察社情和民情,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触手可及、人人熟知的日常生活以及专业领域出发,听障生能够也很乐意参加,并在实践中学着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与问题,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与信念,也进一步认识到个人前途必须与国家命运紧密融合才有可能获得更好发展,强化主动融入并奉献社会的自觉与担当。

“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0],“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可以理解为教学情境的日常化、教学素材的生活化和教学语言的大众化。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并提炼生活中那些包含情感与温度的精神资源,善于创设或选择贴近听障生日常的教学情境,引导听障生从日用琐碎的生活世界中发现一个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11]。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讲解中,教师要善于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术语转化为听障生能理解的手语,并用听障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表达,使理论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入脑入心,提高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以微见著,润物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2]。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对听障生日常关注的热点要心中有数,并抽取其中微小但典型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际遇与体验和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起来,将理论的光芒照射进日常生活的微小处。在实践教学项目的选择上,适宜选取任务单一的微小项目。微小型的实践教学可确保听障生深入参与;学习任务单纯便于听障生理解,也有助于个体独立完成或小团队成员间的互助合作;同时,微小型的实践教学也便于教师对听障生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指导,实现因材施教;因为项目微小,所需的课时和经费开支也较少,就容易得到学校支持。但尽管微小,却也可以“润物细无声”、久久为功,实现对听障生实践品格的持久锤炼;也有助于精细化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点带面,激发听障生自强并强国的积极情感。

四、高职听障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一)以问题为导向

听障生缺听觉但长于视觉;弱逻辑思维但擅长感性具象思维;语言能力偏弱但爱动手、善于模仿。所以,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高职听障生的思政课要遵循教材的逻辑体系,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教学,坚持从听障生困惑的、普遍关心的“真问题”出发,以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将知识串连,重组教材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适合听障生学习的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同样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型教学策略,确保每一个实践专题都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和项目主题,并与理论专题目标相符,便于听障生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对应,使实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在实践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有小家也要有大家,既要结合历史又要关照当下,既要有政治高度又要有递进梯度;在实践的形式上可用小班化、小组或个人的方式展开,从课内走向课外,既有个人项目又有团队项目。如此,引导听障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逐渐将个人体悟升华到社会责任。

(二)注重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实践协同

习近平指出“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即:专业课教师要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注重价值引导;而思政课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时必须结合听障生所学的专业,在资源组合、考核目标中均要体现专业元素,或直接取材于某个富含思政元素的专业实践环节,或运用专业技能开展思政实践,如此才能更好地吸引听障学生深入参与。另外,高职听障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目标设置上,不能只局限于用实践去验证理论这样单一的教学指向,而是要强化“大思政”的价值导向,以提高实践教学的影响力。所以,要开展好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实现资源共享,同向同行方能协同育人。

(三)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思政课必须结合时代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听障生在当下各种极具感官冲击的视觉文化中,甄别信息并深入分析热点问题,防止因浅表化阅读而陷入迷茫甚至误入歧途。首先,从实践活动的形式上,要结合专题内容开展网络实践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即使是传统的课堂实践教学,也要丰富内容与形式,除主题演讲、知识竞赛、角色扮演外,还可组织听障生开展结合专业的微型技能比拼,如工美专业可开展“手语讲党史故事”“长征书画展”“校园最美”摄影作品评比等;在课外实践教学的项目设置上,既要保留传统的勤工助学、创业训练、志愿者活动、参观学习,还要创新网络实践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如组织线上时政评议、影视体验、运用VR虚拟技术再现历史真实场景、自拍和制作微视频等。其次,创新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如在网络和虚拟实践中,可以采用“教师—手机—学生”的人机互动方式完成考核任务。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技术融合,可以更好地改进思政课的“配方”和“工艺”,让理论“包装”的更富有时代气息,让听障生对理论有更为直观真切的情感体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育人成效。

开展残疾人思政课实践教学涉及面广,具有学情复杂、形式多样、环节和程序繁琐等特点,需要学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当然,“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3],只有“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教师,才能切实帮助残疾学生在思政课实践中提升“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辨明方向、看清趋势、把握未来的能力”[14],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到为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奋斗中,做一个残而有为的奋进者。为此,在推进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之路上,思政教师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残疾思政课残疾人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我骄傲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