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思政在“正常人体结构”教学中的应用*
2023-01-08彭国文张秀美张可张亚楠吴增春
彭国文 张秀美 张可 张亚楠 吴增春
(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地位
在现代大学教育模式下,要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需教师能足够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政元素融洽地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各学科教学过程,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育人。当前所有课程均在实践和探索课程思政教学,以准确的切入点寻找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的内涵有效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够充分认识,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常人体结构作为医学生进入大学首先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主要研究的是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涉及一些相关临床知识案例及医学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为紧接下来医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奠定基础的一门重要课程。学生们刚开始接触医学课程有一定的新鲜感,容易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医学院校在“正常人体结构”课堂上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思政实施及路径
(一)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 也是品德的示范者,更是品德塑造者。其重要环节就是要做到以德服人、以德育人、立德树人。专业课教师应当注重德育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争做有信仰、有理想、有道德、有学识、有爱心的“五有”好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医学人文价值观,自觉地把专业知识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人文品格教育融合起来,如此才能收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我院医学形态教研室主任为提高任课教师在“正常人体结构”教学上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水平,多次召开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邀请思政部教师现场做指导,为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开拓思路,并组织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正常人体结构的示范课和公开课。同时,对任课教师提供网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培训学习,关注权威公众号平台进行思政专题教育学习,使任课教师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起来,能够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主动挖掘医学课程中思政元素,努力实现课程思政和医学课程的有机融合,做到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教学水平。
(二)善于挖掘思政元素
1.渗透生命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大体老师是医学生对实验室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遗体尊称,也称为无语老师、无言老师。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要把人体结构知识学好,就离不开上解剖实验课。在课堂上,大体老师静静地躺在实验台上,虽然不说话,但是,他们用肢体结构的语言,身教了一届又一届的白衣天使,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医务工作者。通过讲述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让医学生体会奉献精神的可贵,使学生能够认识生命的意义。从而做到敬畏生命以及善待生命,把生命教育在无形中渗透入医学各个课堂。也让学生们理解遗体捐献者为医学教育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这其实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情与强国志
从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对人体解剖认识结构的方法,以及一直沿用至今的脏器名称。到北宋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王唯一主持制作的针灸铜人,体内装配五脏六腑,四肢可以拼拆,与真人形态结构一致。工匠们将铜人体内的脏腑、器官雕刻得栩栩如生,因此针灸铜人不仅可用于针灸和推拿的实践操作,还可用于人体解剖实验教学的教具。这比西方的解剖应用到医学早了约800年。宋慈著作《洗冤录》,又名《宋提刑洗冤集录》作为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详细记载了人体骨骼的名称、数目、形状,总结了历代法医的宝贵经验。比国外最早的由意大利人菲德里编写的法医著作早300多年。此书已被译成英、法、德等多种文字,被公认为世界法学界共同的精神财富[2]。近现代以来,我国的人体解剖学事业也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解放以前解剖学工作者仅仅有百余人,迅速发展到解放后的数千人。在解剖学家马文昭、叶鹿鸣和钟世镇等人的带领下,经过无数解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如今我国已有了系统全面的标本、模型、图谱、虚拟仿真系统等教学设备,也有了自己的人体解剖学教材及科研技术平台。现在广大的解剖学工作者正在为提高我国的医学科学水平而努力,争取为振兴中华,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经过讲述我国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及涌现的先进人物事迹,树立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国之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我国未来的医学事业奉献自身力量。
3.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职业责任感
在讲授泌尿系统输尿管的盆部时,男性输尿管上有输精管经过,女性输尿管上有子宫动脉行走。结合临床案例,一位宫颈癌患者在做子宫切除术时,医生对人体结构的识别错误,将输尿管当子宫动脉结扎,导致患者术后大出血及无排尿现象;讲授脉管系统的静脉时,让学生熟悉浅静脉的行程及注入深静脉的部位以及静脉血液的回心途径,让学生充分认识静脉输液常选用的人体部位,引入临床案例,某三级医院的一名管床护士,因其对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在配药及拿药时出现失误,导致给患者输错药物,使药物沿着静脉血管快速回到心脏,进而运送到相对应的功能器官,导致病人死亡等医疗事故。教育和引导医学生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当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及社会担当使命。
4.增强科研自信,培养创新精神
正常人体结构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和教材为主,以板书和画图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发展到今天,利用多媒体、网络、虚拟仿真及3D打印等技术为主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的现代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我国医学科学事业迅速的发展。教师在讲授关节学的内容时,可以结合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案例,在讲解清楚人体结构知识的同时,向医学生讲述我国的人造关节、假肢以及机器人辅助手术等科技创新成果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启发医学生要有攻克难题、勇于探索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科研能力,增强科研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
5.增强法制意识,规范职业行为
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为我国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重任,当前有一些医学院校的法治意识教育工作存在许多问题,这不仅影响医学生法治意识培养,还不利于自我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更不利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3]。在正常人体结构教学过程中,通过联系医疗事件的临床案例融入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法、熟知法、不触犯法,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从而当医学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面临重大问题时不触犯国家法律底线。如在讲授女性生殖系统的子宫时,让学生认识子宫为女性的生殖管道,呈一个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随着体内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周期性的增厚和脱落形成月经,为妊娠期孕育胚胎和胎儿的器官。导入临床案例,某医院的一名产科医生,因嫉妒大学同学结婚后美满幸福的生活,趁产妇产后虚脱之际,故意将分娩的新生儿进行了调换。若干年后在一场意外交通事故治疗中被发现,一纸将医院以及该医生告上法院。使学生牢记知法、守法的重要性,切记不能利用职务的便利做违法、违规、犯罪活动,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要做一个具有医者仁心的好医务工作者,用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
6.贯彻职业道德,提升医护服务意识
在每次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专业任课教师应严格规范要求医学生遵守实验课的制度、准则、方案,贯彻职业道德和规范意识,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塑造良好的职业操守及团队协作能力。依托于实验课堂教学的需求,专业课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志愿者在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及陈列馆的开放日进行义务讲解活动,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正常人体结构”整体知识体系,还能进一步历练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提升医护服务意识。
(三)课程思政路径
1.课程思政融入实验课
传统的实验课上,学生按照实验指导内容的要求进行验证、操作实验,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实验的演示与验证过程。实验内容和方法相对单一,不利于思政元素的融入。要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需打破传统的实验授课模式,厚植思政元素,创新实验方法,以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型、创新型实验为主。如第一次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大体老师”捐献仪式,讲授大体老师对医学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引导医学生懂感恩、知感动、敬畏生命、有责任。对大体老师进行集体默哀、诵读医学生誓词,培养学生人文关怀与价值追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真正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实验课中,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完美结合。
2.课程思政衔接理论课
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已经满足不了高职高专现代教学课程融合的需要。如找不到很好的切入点进行思政元素融合,容易使课程思政在这门课中失去意义,学生对该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应采用多种授课形式开展思政课堂教学,使课程思政与专业基础课程有机融合。在正常人体结构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智慧树、青果、网易等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学习,线下教学可采用PBL、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施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医疗事件、临床护理案例、医学人文故事及学科知识前沿等模块知识链,把思政教育有效衔入专业课程知识框架内,开展线上、线下学习和讨论。有利于任课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医学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通过给学生的答疑解惑强化医德教育教学。在讲授消化系统的消化管时,采用临床案例式导入,以一个农村的小女孩误食用安眠药,被亲戚开车送到县医院急诊科时,已神志不清、意识模糊。经急诊科医生插管洗胃、输液等抢救措施后苏醒。让课堂上的医学生思考食管插管时,需要考虑消化管的哪些结构特点?通过讲授食管位置、分部、狭窄等知识,让学生分组讨论食管插管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学习插管时,一定要动作做到轻、稳、准,特别是插管时经过食管的三个狭窄处时,注意狭窄处的距离,以避免食管插管损伤食管黏膜。让医学生学会关爱患者,树立规范操作意识,培养救死扶伤的医学职业责任。使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以适应现代医学生学习目标的要求,有力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3.课程思政引入第二课堂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融入“正常人体结构”方面的讲座,人体形态学知识技能竞赛,人体解剖学绘图大赛等活动;借助学院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通过“暑期三下乡”支援贫困地区医疗活动、社区义诊活动及养老院健康行科普宣传活动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医德教育,增强服务社会意识,树立高尚的医德情操,发挥社会育德功能。有效推动学生良好医德的养成,使课程思政从多途径融入课程,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职能。
在第二课堂开展课程思政,可以有效地解决在课堂上因开展思政课程,造成学时不足的现状。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医学生的一些能力和素质,起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融洽地配合了第一课堂,从而达到培养人才的良好效果。
4.课程思政延伸至文化长廊
实验室文化建设作为衡量实验室建设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融入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也能起到很好的氛围思政育人。如在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应把医德教育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努力发挥学科的专业特色,丰富实验室文化建设内容。因此,正常人体结构的思政元素可以借助实验室文化建设为依托,在环境氛围中开展课程思政,以实现环境思政育人的目的。在人体解剖实验楼的室外区域开展楼梯墙壁文化教育和走廊文化教育,楼梯文化教育以解剖学发展史为主线,使大学生体会人类对生命研究的艰辛路程和智慧的熏陶。走廊文化教育通过精心设计,每层体现一个生命文化主题,认识和尊重生命、关爱和珍惜生命、敬畏和拯救生命,使学生身心在生命文化中得到启迪、情感得到升华,使医学生在领悟生命孕育过程的艰难曲折,感叹人体形态结构之精妙绝伦之时,感悟健康的弥足珍贵,从而更加地珍爱生命,呵护健康。
三、完善课程效果评价
课程效果评价是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效果价值判断。截至目前,医学院校中关于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相对较少,造成专业课程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的效果评价反馈欠佳,容易形成课程思政硬性照搬,不能很好地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在专业课程知识内。因此,在有效梳理专业课程效果评价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程思政内容的评价指标。将课堂教学效果评估向医学人文素养、职业责任感、社会责任担当、社会服务意识等方面延伸,使专业课教师加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及引导大学生厚植正确的理想信念。通过智慧树、问卷星、对分易等教育教学平台,添加课程思政考核内容,增加过程性考核的效果评价。在实施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分层次考核中,进一步加强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学生初评教、教师自评、同行互评、督导终评教等多元化的效果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正常人体结构”课堂教学,通过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优化教师队伍、善于挖掘思政元素、积极寻找课程思政路径、努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医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职业责任感、科研自信、创新精神、服务意识、法制意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程思政与正常人体结构融洽衔接,将思政元素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课程教学,更好地实现医学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融合的升华,有利于培养出精湛医术、高素质的医学实用性人才,使医学创新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