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医人文文化对外传播新媒体平台建设对策研究*
2023-01-08陈微微杨雪萌
陈微微 杨雪萌
(沈阳化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医学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类范畴[1]。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了大量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医学理论,因此中医学具有科学属性。此外,中医学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且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学才得以生根、发芽,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可以说,中医的人文属性是其科学属性之根。因此,离开中医人文文化的指引,中医科学文化必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中医的人文文化内涵究竟是什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写道:“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2]。因此,中医人文文化即是中医学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新时代背景下,中医文化对外传播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由于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中医人文文化对于中医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中医学在海外传播和推广一再遭遇瓶颈。中西方医学在预防措施、诊断方法和临床手段等方面的不同其实源自二者理论视角、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上的差异,归根结底可以追溯到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可以想见,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患者由于缺乏对中医人文文化内涵的了解,无法理解和解释许多中医的诊疗观念和治疗手段,自然很难接受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因此,中医科学文化要在海外获得长足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中医人文文化的对外宣传和推广。此外,中医人文文化的传播还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不仅有助于弘扬当下“健康中国”的理念,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中医人文文化传播现状调查
在“互联网+”时代,加强中医人文文化的传播,应加强中医文化传播与现代技术手段的结合,打造具有共享性、便捷性、高效性和远程性等优点的中医人文文化英文新媒体推广平台。目前,在比较权威的英文新媒体平台中,只有中国日报英文版China Daily出现了较多的中医学的相关介绍和报道。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2014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22日为时间范围,以关键词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及其英文缩写(TCM)等在China Daily网络版“高级搜索”(Advanced Search)页面中进行新闻标题检索,共检索到206篇关于中医药的新闻。通过重点关注相关新闻报道的新闻主题、新闻来源及新闻形式等几个层面,发现China Daily在对外传播中医药方面存在以下局限之处。
(1)新闻主题囊括范围较小,缺乏中医文化内涵。研究发现,China Daily关于中医的新闻报道主题主要集中于中医传承与发展、中医国际化、中医功效、中医标准化、中医知识介绍这五个方面。其中,关于中医国际化的报道有68篇,占比33%,这些报道介绍了中医目前在海外,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情况,肯定了中医药的国际化进展;关于中医传承和发展的报道有63篇,占比31%,主要阐述了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以及中医在国内的传承和发展态势;关于中医功效的报道有55篇,占比27%,主要报道中医药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疫和抗疫方面的功效,以及在治未病、治疗老年病、治疗动物疾病等方面的功效;关于中医标准化的报道有13篇,占比6%,主要围绕中医标准化的重要性和意义展开;关于中医药相关知识的介绍有7篇,占比仅有3%。可见,China Daily关于中医的报道在内容上缺乏对中医人文思想的介绍。所有208篇报道中,只有一篇以“TCM cannot flourish without ancient wisdom”(中医发展离不开传统智慧)为标题,谈到了中医传统哲学思想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其他样本中并没有任何关于中医传统文化知识如五行、阴阳、气等学说或“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中医传统文化思想的介绍。由此可见,China Daily对于中医人文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较弱。
(2)新闻来源较为单一。统计发现,样本中164篇(约占80%)报道是由本报记者撰写的文章,其余42篇(占20%)报道大多直接转载或重新编排来自XINHUANET或Beijing Youth Daily、Science and Technology、Economic Daily等报纸新闻。由此可以看出其报道来源渠道较为狭窄,这导致内容受限,且缺乏趣味性、丰富性和生命力,很难在海外受众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3)新闻形式多样性欠缺。根据新闻形式的不同,China Daily中关于中医药的相关报道可以分为有图报道和纯文字报道。其中,有图报道有90篇,占比44%;纯文字报道有116篇,占比56%。此外,本研究还统计了有关报道所使用的新闻图片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人物(92%)、设备(4%)、静物(2%)和漫画(2%)。可见其新闻形式较为单一,虽然44%的报道中使用了图片,但人物、静物和设备图片占比98%,缺乏生动性。除了使用新闻图片,相关报道并没有使用视频和动画等多模态新闻形式,这无法充分调动读者的感官系统,很难对海外民众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二、新时代背景下中医人文文化对外传播新媒体平台建设对策研究
针对当前中医人文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问题,为向海外民众介绍中医人文文化知识,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就中医人文文化对外传播新媒体平台建设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平台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是传播的中心环节,很大程度上影响传播质量。应明确中医人文文化对外传播的对象应该是海外普通民众而非中医药研究专业人士,因此应充分考虑普通受众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和消化程度,要避免严肃晦涩的中医科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应以输出中医人文文化以及培养海外受众对中医文化的兴趣为宗旨,努力开发集知识性、系统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内容。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整体关联、动态平衡、顺应自然、中和为用、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等理念译介给英语读者,在思维层面提高海外受众对中医理念的认知和接受。在此基础之上,将一整套有关摄生、卫生、达生、养生、强生、尊生、贵生等治未病,以及用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译介给海外读者。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些针对常见病或慢性病的食疗方案,或是二十四节气养生和食补方案,让海外民众在生活实践中领会中医的妙处,进而提高对中医的认可度。最后,平台还可以将中医故事和中医名人故事、中医神话和传说等内容译介给海外读者,增强平台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受众对中医文化的整体感知。总之,要开发富有生命力的传播内容,向世界传播好中医声音、讲好中医故事。
(二)增设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板块
不同医学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必然首先体现在专业术语上,术语是沟通概念的唯一途径,如何翻译中医专门概念是关乎中医西传的至关重要的问题[3]。可见,中医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翻译是保证中医传播内容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平台应该增设中医名词术语板块,将“气”“阴阳”“五行”“五脏”“七情”等术语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标准化翻译译介给外国读者。在平台内容的输出过程中,要始终使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术语翻译,保证内容输出的质量,防止由于术语翻译不规范不统一造成的误解。同时,为了增强读者对这类词汇的感知,还要在翻译的同时详细阐释其内涵,包括介绍某一术语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以引发读者对这一概念的“整体认知”(如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is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stinctive theory of TCM”,“is extremely simple, yet very profound”),用“类比”的思维方式加深读者对抽象概念的具体认知(如用水火之间的对比体现阴阳的对比,“water and fire are the symbols of yin and yang”),也可以用图像、图画和图示等辅助理解。总之,术语的规范化翻译和内涵阐释是保证传播内容准确性的关键。
(三)利用公共英语取代科技英语
在规范和统一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前提下,不应该把中医翻译定义为严肃晦涩的科技翻译,要善于发挥公共英语的优势,促使有效交流。中医的人文属性尤其突出,主要采用文哲属性的语言进行提炼和总结,中医语言更多是“讲道理”而不是“讲知识”,翻译上更适合用公共英语写法[4]。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医疗背景下的患者很难理解中医“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辨证论治”等理论体系,因此也很难接受中医望闻问切等诊疗手段。可以说,这种文化差异严重阻碍了中医的对外传播。使用公共英语有助于把中医抽象化、哲理性的语言翻译为海外普通读者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利于增强海外读者对中医的兴趣和接受程度,有利于扩大中医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四)利用现代化可视技术
一张好的新闻图片不仅能直观地反映某个新闻事件,还能跨越语言障碍、甚至某些文化障碍,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及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通过图片了解媒体所表达的事实[5]。在新媒体环境下,语言并不是讲好故事的唯一方式。可视化的图片、漫画和视频不仅可以给海外受众留下强烈的画面感,增强他们对中医文化的直观感受力,也能增强平台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和生命力,使海外受众以更加轻松愉悦的心情领悟中医文化的价值取向、认知方式和审美情趣,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陌生的中草药和中医疗法。平台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努力寻找可以获得相关视频、动画、漫画和图片的渠道,将从不同渠道获得的相关资料加以整合,提高平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五)拓宽平台内容的来源渠道
“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拓宽了知识和信息的获得渠道。现有的中医人文文化国际交流内容,如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关于中医人文文化的英文课程、国际性中医人文文化交流讲座、中医文化的英语纪录片以及前文中提到的各大主流媒体关于中医人文文化的英文报道等都可以为平台借鉴使用。然而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使用相关内容时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审查,选择那些在主题和形式等方面符合平台要求的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宽平台内容的来源渠道,一来有助于减轻平台撰稿人的压力,同时有助于增加平台内容来源的多样性以便扩大平台的格局和吸引力。
(六)加强对平台的建设、维护、宣传和推广
各大中医药学院学生以及各大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是平台建设、维护、宣传和推广的主力军。这些大学生建设、维护、宣传和推广平台的过程也是增强自我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本身是平台的受益者,因此有坚持不懈做好此项工作的动机和动力,可以有效保证此项工作在时间上的持续性。而且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忠实用户,数量庞大,可以有效拓宽平台内容的来源渠道。海外孔子学院也是平台宣传和推广的重要力量。要重视海外孔子学院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平台作用,充分利用中医孔子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从事中医人文文化新媒体平台的推广工作。各大院校的广大在华留学生群体是平台宣传和推广的重要对象。我国拥有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来自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批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更容易成为平台的忠实受众和推广者。此外,在华工作、居住、旅游的外国人士群体也是平台宣传和推广的目标群体。总之,应调动和协调各方力量,不断扩大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向海外民众讲好中医故事。
三、结语
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强调“要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6]。“一带一路”建设以来,中医文化逐渐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海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应借此契机提高中医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本研究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应重视英文新媒体平台在传播中医人文文化思想内涵、中医理念和思维方式、中医故事中的重要平台作用,因此本文在总结中医人文文化传播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之上就如何创新平台传播内容,规范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增强传播语言的流畅性,利用现代化可视技术、拓宽内容的来源渠道以及就平台的建设、维护、宣传和推广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加强对中医人文文化的宣传,使其服务于中医学在海外的发展,扩大中医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