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两个先行”

2023-01-08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政策瞭望 2022年7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孟 刚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科学擘画了未来五年浙江发展美好蓝图,系统回答未来五年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怎么建、现代化之路怎么走,在新征程上如何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作用等重大问题。省发展改革委、省委社建委作为全省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将把学习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以迭代完善38项委核心业务为主抓手,推动省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干出新业绩。

一、全力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紧紧围绕省党代会报告对共同富裕先行的部署,聚焦2025年、2035年“两个阶段发展目标”,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标志性成果、创造普遍性经验。一是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聚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重点在浙里健康、浙有善育、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品牌、为民办事智能速办等方面,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群众有感、可示范推广的标志性成果。二是探索一批机制创新模式。聚焦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区域协调、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7个方面,重点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等领域率先探索突破,推动发展型制度政策加快向共富型跃升转变。三是谋划一批重大改革方案。聚焦“扩中”“提低”改革、缩小地区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基本单元等6个方面,着力在共富型大社保体系、财税政策体系、强村富民集成改革、“浙里康养”体系等方面率先形成一批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方案,着力破解共同富裕普遍性难题、新题。

二、着力构建“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空间格局

空间格局优化提升事关我省在区域竞合格局、经济转型升级、城市能级提升、共同富裕示范实践等,要紧紧围绕国家第一梯队的方位,按照凝核破界、网络协同的导向,促进省域发展格局迭代升级。一是致力于建设世界级大湾区。注重叠加“创新属性”,加强创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区域共享,迭代建设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三大现代产业带。以环杭州湾经济区为核心,构筑杭州湾产业带一体化发展格局,推进宁波舟山海域海岛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二是全面提升四大都市区综合能级。注重叠加“共享属性”,全面提升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市能级。以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为引领,促进中心城市塑优核心功能、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积极推进都市区同城化和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全省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三是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注重叠加“开放、协调属性”,发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及其西延行动、海河联运通道等功能作用,围绕大通道“两核一带两辐射”的总体布局,统筹推进海洋强省和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推动蓝色(海洋)经济、绿色(山区)经济协同发展,全面构筑内联外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枢纽功能。四是着力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注重叠加“绿色属性”,彰显人文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构建“两屏八廊八脉”的生态空间格局,形成以山海为基、以林田为底、以蓝绿廊道为脉、以重要生态源地为节点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大花园建设从环境形态美向产业内核美蜕变。

三、着力打造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紧紧围绕“创新制胜”的工作导向,以超常规手段布局战略科技力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锻造自主可控开放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一是加快建设区域创新平台。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联动推进G60(浙江段)、宁波甬江、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等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谋划创建综合性科学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二是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加快推进建设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等国家大科学装置,推动多维超级感知、新型智能计算、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装置等建设,加快形成国家、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提升我省创新策源力。三是大力建设新型科创体系。着力构建由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组成的实验室体系,由国家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组成的产业创新体系,创建国家未来产业试验区和技术研究院。以科技创新体系为支撑,全面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四是加快构建未来产业体系。推动西湖大学国家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探索和打造全国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新范式。以“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为主阵地,引育布局一批基因技术、深海空天、类脑智能等前瞻性、战略性未来产业项目。

四、实施“一县一策”推动山区高质量发展

山区26县发展是“两个先行”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要深化实施26个“一县一策”发展举措,全面激发山区26县发展活力创新力竞争力。一是在深化山海协作上聚力突破。聚焦山海资源优势互补,迭代拓展山海协作平台载体,加快推进26个山海协作“产业飞地”、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全部启动实质性项目建设,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倾斜支持,构建山区产业发展新空间。二是在发展特色产业上聚力突破。推动山区26县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开展生态工业发展“攀登计划”,培育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一批百亿级规模的“一县一业”。三是在推动强村富民上聚力突破。深入挖掘和提升山区的独特价值,谋划打造一批农旅金名片,进一步打响“丽水山耕”“三衢味”等区域公共品牌。突出打造景区景点“珍珠”,推动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文化旅游等业态串珠成链。推广“飞地”抱团、强村公司、片区组团等发展模式,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探索多样化特色化强村富民新路径。四是在强化改革赋能上聚力突破。推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经验,健全GEP核算标准体系及配套制度,完善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运营机制,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持续擦亮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生态底色。

五、努力建设国家经略海洋实践先行区

海洋是浙江的特色优势,要紧紧围绕“塑造引领未来的新增长极”的战略部署,加快海洋强省建设,全方位形成参与国际海洋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一是强化“一岛一功能”海岛特色发展体系。聚焦重点海岛(群),谋划形成特殊综合保税、大宗商品储运、石化与新材料、高端船舶与临港装备制造、新型能源、海洋生态保护、蓝色碳汇、海洋旅游服务等八大主导功能为核心的“一岛一功能”特色体系。二是建设全球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围绕服务国家初级产品保供和经济安全战略需求,聚焦油气、粮食、关键矿产品等领域,构建储运基地、交易中心、供应链体系“三位一体”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体系。三是打造制度型开放为引领的自由贸易港(岛)。先行依托衢山及周边离岛和相关海域创建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待成熟后争取依托舟山全域及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梅山、大榭、保税区)等区域升级建设大宗商品特色自由贸易港。四是发展“2+3+N”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绿色石化及化工新材料产业、港航物流服务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海洋清洁能源、海洋资源利用、深海空天装备等三大千亿级海洋未来产业,大力发展以海洋数字经济、海洋旅游等为代表的“N”个海洋高端服务业。建设高能级海洋科创平台,突破涉海关键核心技术。五是构建“一港三联四通道五网络”综合交通格局。加快提升宁波舟山港硬核实力,巩固世界第一大港地位。完善海铁、江海、海河三大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拓展北向沪舟甬、西向义甬舟、南向沿海综合运输、东向海上国际运输等四向通道提升辐射能力,构筑甬舟一体的铁路、高速公路、水运、通航、能源管网等多式交通互联网络。六是加强浙沪洋山、前湾区域合作开发。重点推进小洋山北作业区合作开发,谋划推进大洋山开发建设。加快建设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推动沪甬区域市场一体化,健全沪甬金融合作长效机制,深化沪甬人才资源合作。

六、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县城是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要紧紧围绕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质量的总目标,在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立足各地现实条件、顺应人口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一是科学制定县域城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县域城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明确县域城镇化的角色定位、结构功能和发展方向。二是大力提升县城经济社会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县城产业支撑能力,提升产业平台功能,引导县域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健全商贸流通网络,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发展新型消费集聚区。提高县城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推动市政交通、外连交通、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提升县城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县城医疗卫生体系,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创新养老托育服务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推动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伸延,促进水、电、气、网、物流、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并轨。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稳妥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保护县域生态环境,打造全域美丽全民富裕县域空间。四是加快理顺城镇化建设的纵向管理体制。赋予县城和特大镇更大的自主权限,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资源下沉和重心下移。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城镇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快推进千年古城复兴,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平台载体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七、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发展全局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要把握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特征,高标准建设现代交通物流设施网、能源设施网、水利设施网、市政设施网、应急储备设施网和新型基础设施网。一是加强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全面实现联网、补网、强链,建成内联外畅的交通设施网、绿色柔性的能源设施网、安全美丽的水利设施网,网络综合效益明显提高。二是加强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科技、物流等基础设施及其关联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建成高速泛在的数字基础设施、先进创新的科技基础设施、协同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有力引领相关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民生领域、智慧城市等功能设施布局,建成韧性可靠的城市公共设施、幸福优质的民生基础设施、数字互联的智慧城市,有效支撑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四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物流、农村生活设施现代化提升,建成畅通标准的农田水利设施、健全完善的农村道路物流体系、普惠公平的农村生活设施、强农富裕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五是加强应急储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应对极端情况的保障能力,建成保障稳定的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响应及时的应急物资储运设施体系、安全主动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

八、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是全国的强劲增长极,承担着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要紧紧围绕长三角一体化重大国家战略,坚定不移地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者。一是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和嘉善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共同探索并向全国复制推广一体化制度创新经验、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经验。着力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推动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打造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长三角临港新片区(浙江)国际金融贸易服务中心等标志性工程。二是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共建数字长三角,高能级布局长三角“数字新基建”,共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打造标志性多跨场景应用。打造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建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三是着力建设长三角幸福美好新家园。协同推进太湖、千岛湖等跨界水体联保共治、长江口—杭州湾综合治理攻坚,共建宁杭生态经济带、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皖南—浙西南生态绿色屏障、衢黄南饶联盟花园。

九、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紧紧围绕“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碳排放、居民生活,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一是推动能源革命。做好风、核、储的文章,积极打造沿海核电基地、千万级海上风电基地和华东抽水蓄能基地,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强化能源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稳妥推进新旧能源有序替代,夯实能源安全保供基础。二是推动产业重构。做好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的文章,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生物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以碳生产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导向,统筹抓好产业“加减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能效标准引领行动,引导企业对标能效标杆实施技术改造。三是推动技术创新。瞄准打造双碳科创高地,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壮大一批碳中和等技术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整合优势单位组建省实验室,狠抓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抢占绿色低碳技术制高点。四是推动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和系统集成,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撬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双轮驱动”。优化能耗双控政策体系,探索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