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方法途径探索与实践*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28期
关键词:思政法律专业

吴 蕾

(武汉文理学院)

中国法律史是法学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是法学与历史学的交叉课程,包含了中国法律的演变发展规律及中国法律历史文化的传承。通过对中国法律史的教学与学习,可以深刻探究中国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并以史为鉴,挖掘与传承中国法律历史进程中的文化瑰宝。课程思政是完善高等教育课堂的重要途径,通过挖掘中国法律史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改革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制度,实现中国法律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高效融合[1]。思政教育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的教育方针,是落实教育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开展树德育人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实际的中国法律史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教育难题,如何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全过程,其方法途径及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法律史的课程特点

中国法律发展至今,经历过诸多历史阶段,有成功也有失败,对于当今中国法律的发展进步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要想促进当代中国法律的发展,对于中国法律史的研究不可或缺,只有通过了解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传承,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法律的立场、构成和具体实施,也才能培养更多的法律人才,促进中国法律的蓬勃发展。基于此,中国法律史课程成为法律专业学生高等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中国法律史课程的开展主要包含以下基本教学任务[2]。首先,辅助教育学生了解掌握古代和当代法律制度的基本构成、法律术语及基础概念,了解古代与当代中国法律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完善学生的法律理念和法律常识。其次,教授学生中国法律的起源、发展历程、成败变迁及历史演变规律,以史明鉴,更好地掌握中国法律的立场与尺度。再者,分析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之间的逻辑思辨关系,法律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长治久安的政治工具,通过认识中国古代社会与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影响规律,培养学生的法律精神与法律素养。最后,通过了解中国法律的发展和历史进程,正确地使用法律和推动中国法律的发展进步,锻炼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逻辑思辨能力,从而培养适应当代社会的法律人才储备,为中国法律的改革进步贡献力量。

中国法律史是法学与历史学的交叉课程,结合其课程的教学任务,中国法律史课程呈现不同的教学课程特点。首先,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中国法律史的主要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中会接触大量的中国法律发展的古籍文献,这对中国法律史课程的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一定的古汉语知识的能力和要求。其次,中国法律的出现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中国法律的变革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安全进步,中国法律史的教学既要讲述法律知识,还要学习中国法律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概况,涉及面广,对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历史知识储备提出要求。再者,中国法律史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从古代到近代,从现代到当代,既包含中国奴隶社会的法律,也包括封建社会的法律,既蕴含近现代的中国法律发展进程,也涵盖当今社会的法律发展状况。内容多、时间长,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学习都产生较大难度。最后,当代法律体系的政治立场与古代法律截然不同,所以具体的法律内容也是联系不大,但二者内在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借鉴关系,如何针对中国法律史的内在隐秘性开展法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围绕培养思想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综合性人才的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将思想政治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润物细无声地将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追求等融入高等课程教学,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及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更是时代所需,是每个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的迫切任务[3]。

法律是正义和公平的象征,更是维系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一把利器。围绕法律的教学与学习是构建我国法律体系队伍的重要途径。法学专业是我国在建设依法治国道路上培养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全面发展的专业法律人才的重要建设学科。法学教育不可推卸地承担着法律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重要职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政治觉悟的考察和熏陶变得更为重要。在高等院校进行法律专业课程建设不仅要求加强法律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更要求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高等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大潮流下,法律专业教学不仅要重视课程内容的丰富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意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在法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挖掘法学专业课程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精神价值等思政元素,重视思政内容与专业教学知识的结合,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核心价值观念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法学专业课程建设,有利于改革创新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环节,通过课堂教学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深化法学专业课程的树德育人的教学目标,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律文化精神,有利于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培养更多专业知识丰厚、专业技能完备、专业素养高尚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法律人才。

三、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难免导致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产生难题和困境。目前针对法律专业课程思政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不断完善,也存在一些困境亟待解决。就中国法律史的课程思政教学来看,高等院校和院系对思政教学不重视、课程思政元素发掘不系统、师资力量对于思政教学缺乏深刻认识等问题依然存在[4]。

(一)院校及院系对于思政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法律史是法学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之一,融入思政教育必须结合中国法律史的课程特点,依托院校和院系的人力物力和教育资源支持。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庞大、过程复杂的创新实践过程。如果只是简单地加入某个内容、依托某一个专业课程教师的努力和创新是远远不够的。然而,院校和院系对于中国法律史的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投入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作为法学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院系有义务投入更多的关注度,指导支持教师开展思政教学内容与中国法律史教学的改革融合,也应该制定针对性地指导方针政策和计划部署,有目的和规划地推动中国法律史的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改革。

(二)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不够

前文论述中提及,中国法律史课程既包括法律的基本常识,蕴含中国法律发展演变的历史文化,也涵盖着中国法律发展的社会背景进程。该课程涉及法学与历史学的交叉课程内容,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繁杂,但也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例如中国法律史中包含的历史文化和法律精神,法律进程中的人物事迹、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矢志不渝的信仰,可以充分挖掘这些思政教育资源,推动中国法律史的思政教育改革。但实际上中国法律史的专业教师在教材的选取和教学环节的设计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的思政教学创新,针对思政教学内容的挖掘也存在片面性和不全面性等问题,使得中国法律史的思政教学改革进展缓慢,课程改革效果十分不理想。

(三)中国法律史专业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的深刻认识

专业教师是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和决定性因素。专业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将中国法律的基本知识、历史演变进程及相应的社会背景文化教授给学生。通过专业教师的中国法律史教学,让学生学习了中国法律史,并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专业知识、法治精神和思想政治理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对于思政课程教学的认识不足,不会或不求将中国法律史中的思政元素融入中国法律史的专业教学中,一方面是偷懒减少工作量,另一方面确实是自身能力所限。一些专业老教师没有精力和能力去深挖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尽管在中国法律史专业知识教学中教学能力一流,但是思政教学改革融合的效果却很难让人满意。

四、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的方法途径及创新实践

(一)找准中国法律史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

中国法律史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是要想在教学全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结合,就需要从中国法律史的课程内容和特点入手,寻找中国法律史课程的教学契合点,落实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中[5]。中国法律文明自出现绵延至今数千年,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通过中国法律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法律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宣扬法律文化传统,继承传递法律精神,锻炼学生的法律品质和专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中国法律史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学基础常识的讲解、法律条文的解读,更要从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规划中,结合中国法律史的课程特点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将思政教学资源与中国法律史的教学无缝衔接,做到迭代继承式地融合,实现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效果的最大化。要根据中国法律史的教学内容春风化雨般融入包括礼乐文明、以人为本、德法兼治等传统法学理念的思政教育元素,达到教授学生法律专业知识、锻炼学生法律专业技能、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德育人的教学目标,实现中国法律史教学与课程思政改革润物细无声的融合效果。

(二)创新融入思政元素变革中国法律史的教学环节

传统的思政教学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环节有时略显枯燥与乏味,导致课程思政的进程相对缓慢,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效果不甚理想。在创新改革中国法律史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的隐性课程的教学方式。所谓隐性教育是不设置特有的课程教学,而是通过教学环节的创新,将思想政治元素渗透到课堂互动、课外实践、课程反馈等各个流程中,这种间接性的渗透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收思想道德政治的价值观教育[6]。这种通过实践与教学的隐性教育模式,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中国法律史思政教育改革过程中,可以利用隐性教育创新改革教学环节,增加法律相关的实践教学,以多元的社会实践教学对课程思政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完善。通过参加社区法律服务、普法宣传活动、法律援助活动等,增强学生的法律专业素养和职业化的法律意识,不断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对于培养专业技能优异、德育水平高的法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中国法律史的思政教育改革具有实质性改善和补充。

(三)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合作共建中国法律史思政教育

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改革本是一个十分复杂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院校和院系要提高对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支持专业教师开展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同时在中国法律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如社区服务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引导等。针对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利用法律知识,分析热点案例的问题起因,梳理事件中的法律问题,更加理性专业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端正学生的价值理念。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价值体系的引导,改善学生情绪化、冲动性的性格隐患。利用法律专业教师的授业解惑,让学生合理利用法律知识进行专业分析,培养学生的专业判断力和专业素养。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丰富中国法律史思政教育的教学环节,在专业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素养的教育和引导,为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提供有效助力。

(四)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推动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进程

专业教师是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要想在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全过程融入思政教育,专业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提高中国法律史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中国法律史专业教师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是有效实现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融合、推动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改革进程的重要前提。根据最新统计,对于大学生品德、言行及价值体系影响最大的就是专业课教师。因此在中国法律史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锻炼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教学能力,是推动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专业教师通过领悟学习、发掘创新、消化吸收中国法律史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融入自己的专业课教学规划和教学课程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专业化思考,借助高科技手段和新媒体教学,丰富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与中国法律史教学内容有效融合,最大效果地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并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机制。

五、结束语

中国法律史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可以更好地培养法律专业技能优异、综合思政素质水平高的学生人才。中国法律史具有教学内容多、时间跨度大等课程特点,但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元素,针对目前中国法律史思政教学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思政元素挖掘不彻底、专业教师思政水平匮乏等问题,院校、院系及专业教师必须作出重大的教育改革创新。寻找思政教育与中国法律史教学内容的契合点是重要措施,借助隐性教育增加中国法律史的课程思政教学环节是重要方法,借助社会教育资源丰富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是重要补充,而提高中国法律史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则是重要前提。通过中国法律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必将为中国法治建设培养更多优秀全面的法律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法律专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