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23-01-08孟玉琼马睿

智库时代 2022年28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课程

孟玉琼 马睿

(1.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2.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科研创造、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在国家高等教育“四新”发展战略、推动创新型人才战略及“双一流”建设等多项政策的交互作用及叠加影响下,如何寻求转型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值得深入思考。

西部高校是指位于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这里地域广袤、人烟稀少、资源丰富。其生源主要是地方及周边少数民族聚集区,少数来自于国内其他省市及地区,学缘结构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西部高校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传统职责,也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在落实培养扎根西部的区域性人才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来看,多数西部高校仍以传统的知识体系传授为主,理论知识与实践不匹配以至于培养的人才能力无法胜任工作岗位的需求。如何在新形势下探索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成为西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国内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开始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其中“创业型”大学于20世纪末提出,与传统大学的“教学、研究、服务”功能定位相比,“创业型”大学是脱胎于传统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高级大学组织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但“创业型”大学门槛较高,并不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西部高校[1]。若能基于西部高校的现状,借鉴“创业型”高校的优点,合理定位优化布局,实现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从重视知识逻辑体系构建向与技术逻辑体系构建相结合的转变,将会极大地提高西部高校办学特色与优势,切实做到为区域经济发展及人民生命健康输送高质量人才。

为此,本文以西部高校为例,在梳理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努力探寻西部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实现路径提供参考。

一、现状与问题

(一)办学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清晰

西部高校生源背景的巨大差异导致人才培养适宜的目标及适合的学习内容及方式不尽相同。然而大多数西部高校缺乏准确的办学定位,仍以传统专业办学传授知识体系为主,人才培养目标未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加之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改革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地域特色的个性化培养目标定制,导致西部高校办学特色不突出、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固定且缺乏选择性,实训平台力量薄弱,无法匹配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发展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培养的人才理论无法指导实践从而导致核心竞争力不强,既不能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创新创业,又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现代社会大分工中发挥出创新创造能力。总之,办学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清晰导致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既没能充分体现社会需求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性,也未能与区域性行业发展实际相结合。

(二)培养方案与培养内容不符合区域社会发展的要求

大学阶段是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帮助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是大学的责任。西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应该具备服务区域社会发展所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而在现实中,大多数西部高校制定的学生培养方案易简单化地向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看齐,其内容既不符合区域产业的实际需求,也未能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内容过于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而忽略了实践中可能积累的技术体系。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则深度理解不足,照本宣科的知识陈旧而繁多,不具备选择性、特色性和时代性,导致学生上课只是为了签到,假装学习只是为了取得学分,既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又不具备主动探索创新的主动性,易产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近年来国家倡导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弥补大学与社会的重要桥梁,但大多数西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且教学内容未能与专业及特色产业发展体系相融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体系之外,不能很好地弥补西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缺失的环节。

(三)管理工作繁重,实践型师资力量薄弱

西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以安全维稳为主,但过于强调管理的精细严格和易操作容易导致校园文化的缺失,因此校园活动的举办又成为院系考核的重点,自上而下举办的校园活动强调学生参与度,而参与强拉人头的活动又成为学生除繁重课业压力之外的新负担。这样的恶性循环极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事物的活力与动力,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师资团队在应用型人才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专职教师的资源及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实践可以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是目前大部分西部高校都存在应用型教育专职教师匮乏的问题,本该引领实践、创新的教师在繁重的管理工作中沦为最底层,难以自拔。同时,高校对于教师工作的评价除教学课时量和科研项目文章量考核外的内容,缺乏引导和客观评价,导致教师投入实践与特色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

二、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一)挖掘办学特色,整合内外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无论是美国学者埃茨科威兹的政府、企业和高校组成的“三螺旋理论”[2]还是“政产学研”系统工程,都强调了社会各部分分工协作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问题上更应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牵引,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搭建协同育人平台。由政府出台政策并推动数据共享等平台搭建,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协同育人平台信息交流与保障。高校与企业可依托平台汇聚区域和行业人才供需、校企合作、技术服务、企业定制实习生等各类供求信息,为高校挖掘办学特色、规划专业设置课程提供参考。

作为育人主体的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以服务区域经济甚至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省情、校情及师生情况为依据找准定位,对自身学科、科研、师资资源、实践与企业等平台进行优化整合,注重知识与技术体系分类培养,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的人才需求深度融合,从而有效解决学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功利的思想,避免以实用主义为主导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变相为职前技能培养,忽略了学生发展性能力素质的培养[3]。

(二)明确培养目标、定制培养方案

如今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技术革命的新时代迫切需要新型高素质人才,这也相对应地对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新的要求。相比于传统的模糊的培养目标和“一揽子”培养方案,笔者认为或许可在生源背景差异巨大的西部高校试行定制培养方案,即学术型与多种应用型并存的方案供学生根据自身的目标不同进行选择。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坚持立足行业,培养面向行业一线的应用技术人才为专业定位。鼓励学生走出去充分参与社会分工,吸引人才回家来开发家乡资源。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方式,由企业定制培养方案尽可能地对接行业岗位要求,校内整合课程资源,实现前三年完成的基础课、专业课低学时有用、能用,选修课、实践课有兴趣、有效果。最后学年以模块化的课程集中强化学生的特定行业技能培养或到企业实习一年。这需要加强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力度,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以及教学的个性化。针对某些教学课程的授课章节,灵活调整授课人员,选聘行业、企业等相关组织机构的从业人员开设“企业家课堂”,传授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案例,使学生深刻领会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具体用途与实际应用场景。创新体制机制,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和地点,但做好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结合学科专业所具有的特点融入特色专业创业类的课程,重视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聘请企业人员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构建“重实践、励创新、导创业”的课程体系。此外,鼓励教师科学设置学科交叉课程供学生跨学科自由选择,让学习资源得到高效的流通与碰撞。鼓励学生采用“1+X”证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学习[4],或将课程质量标准、课程内容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接,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实践路径。

(三)灵活考评机制、建设实践型教学团队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与技能训练类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对于推动高校创业型育人培养的意义尤为重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迫切需要教师提升业务能力,拓宽专业视野,树立终身学习与实践的理念。一方面,高校可以从开展教师考评机制多元化入手,推行职称评审与岗位评聘相结合的新政策,尽最大可能发挥政策与奖励的激励作用。鼓励教师整合课程组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加强课程的专业型和不同应用型分类建设,课程建设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结合等形式,培养具有双师型、三师型的师资队伍,最终实现教师能力提升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可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教师走进创业孵化基地创办企业、走进企业担任兼职高管,或者选聘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等学校担任“名誉教授”。鼓励支持校企共建科研中心、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支持并培育一批科技服务型机构。依托高校特有的人才资源与平台,释放应用型培养人才的活力,并给予名誉与物质的奖励,对人才进行正确的评价。

(四)打造“教学-科研-创业、实践”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

众所周知,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项核心职能。高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在以上制度建设与实践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上,围绕不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打造“教学-科研-创业、实践”一站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于德国比较成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由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核心是使学生具有学生、企业员工和创业者三重身份,教学中的专业理论教学由专职教师进行而技能培训由企业兼职教师在企业中开展[5]。其中,教学方面要立足“基础与实用”,学科的系统性、学术性让位于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和实用性[3]。可以采用小班教学、课程紧凑、进度快等特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此外,学生还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其中科研实践是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一定的科研实践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启发科学地、创造性解决实际工作的思维。针对应用型人才的科研训练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团队的方向,以应用为导向开展科研训练,凸出区域性特色,培养学生如何采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参与社会分工的工作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适应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西部高校要遵循聚焦自身特色、整合内外资源的原则,并通过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实践教学团队与“教学-科研-创业、实践”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向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转变,解决人才供需的矛盾。有针对性地探索出新的路径,以培养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其中关键在于高校行政管理要创新性地做减法,将学生和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活力从层层加码的学习、工作与考评中释放出来。不断推进教育体制创新,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逐渐形成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相关链接】

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School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是青海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为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冷水养殖产业技术转化研发与水生生物保护平台的技术依托单位。

2001年,组建青海大学农牧学院生物科学系;2004年,生物科学系成为青海大学直属系;2012年5月,在原青海大学生物科学系基础上成立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2017年,申报获批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生态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课程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