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探析*
2023-01-08孙媛媛
孙媛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与网络结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以新媒体这一传播方式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如何应对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发挥其更大化的效能,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表现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打破了以往的以某个信息传播源为核心进而向外辐散的中心化传播格局,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广、传播渠道宽等特点。相应地,大学生在新媒体条件下也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思想特点。
(一)自我主体意识增强
“主体意识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将自身视为主人翁的态度和表现。”[1]大学生迈入校园之后,开始接受不同于初高中的高等教育,个人自由度极大增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加上对自己的支配程度不断提高,大学生在个人意识方面开始具有更强的独立性,更加注重自身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表达。首先,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更加注重自我呈现方式的主体性。大学生具有社会现实和网络虚拟的双重身份,由于网络的隐匿性等特点,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远比在现实社会更为自由,他们可以隐匿自己的部分或者全部身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欢,自由选择自己在网络上呈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性,实现了隐匿状态下表露对自身的价值认同。其次,在网络中大学生更重视自己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因为网络的自由化及多元思想的存在,在对于一些事件的评价和选择上时,传统的师道权威、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都被淡化,他们开始尝试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提出观点和意见。
(二)网络依赖现象普遍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学生群体,网络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和高效性也不断俘获大片学生的“芳心”。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的关键时期,突然少了以往各方面的严加管束,一时之间难以抵抗诱惑,缺乏一定自我约束能力。加上大学生在网络中集合各种优质的信息资源的同时,还能因为网络具有虚拟性而放下思想包袱,在网络交往中展现最真实的自己,从而快速地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结合,更加长了学生沉溺其中的时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拓展知识面,但是对网络的长期依赖,也容易影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三)价值取向呈现多元
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思想传播,各国的价值文化借助网络得以互联互通,加速形成了多元文化相互冲击的新格局。而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面对多元的网络文化时,各种思潮和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大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而且大学生在面对诸多的新媒体文化时,在鉴定、甄别时多数情况下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加上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和习惯也降低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使大学生进行独立、深入思考的能力下降,新媒体中这些不断冲突和断裂的发展观及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于学习和事业的选择态度。同时,相较于传统的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意识也存在多元化的特征,良莠不齐的信息让不同性格特点的大学生产生不同的价值选择,缺乏对某一正确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和外化。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相比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自由度更高,少了很多制度上的制约,对大学生做出正确的网络信息判断和选择产生消极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观被冲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观遭受冲击。首先,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网络环境,各类媒体都致力于打造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娱乐风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在各种娱乐风潮的裹挟下一度被淹没,大学生也越来越沉溺于网络娱乐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获得的无用信息越来越多,在网络上消耗的时间越来越久,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十分不利。其次,西方借助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隐匿性向大学生传播输送西方的价值观念,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网络世界盛行。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使社会阅历尚浅的大学生极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变得贪图享受、唯利是图,致使大学生的价值诉求偏离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轨道,甚至作出违背道德底线的行为。再次,如今这种大数据的环境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互联网上检索相关信息,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加上现在很多软件在不断升级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检索记录,帮助学生们推荐与此相关的其他信息,大学生在这种开放、自由的条件下,更加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流地位弱化。最后,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传统的媒体时代可以一定程度上依靠校园的围墙,人为地制造一个半封闭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都靠课堂的获取。但是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不再受空间、地域等的限制,大学生网络交流空间发展迅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原来的封闭逐渐走向开放,学校的界限感在网络的影响下越来越模糊,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主流价值观的输出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导性被削弱
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国社会日益开放的特征、网络环境中文化的多元性等都使教师原有的主导地位受到弱化。在传统媒体时代,高校是各种信息传播和流通的主要渠道,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而互联网本身具有的时效性、碎片化等特征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格局,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任何想要的信息,凭借互联网扭转了原来在信息获取等方面的劣势,实现了对各种类型信息的获取自由,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者来说,原来的信息传播中的权威话语权不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媒体时代下,教育工作从原来的主动管理变成了被动应对。而且学生能够在网络媒体中接触到更多、更鲜活的理论和观点,他们也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产生质疑,这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工作时不得不融入更多的思考,与时代背景相契合,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一思想真正的践行。“自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大学生从原来的单向、被动的教育信息接收者转变为有主动权的并且有能力影响到信息传播、舆论走向的信息传播点源[2],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接收和传播的权威性下降。此外,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要传达的是理论性较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信息,用语要准确、规范。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年轻群体,他们更乐于接受全新的、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新用语,尤其是一些“网络语言”。这些网络用语多带有新奇、幽默等特点,但是也存在无规律、难掌控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面对这一情况时,如果不能认真梳理,加以鉴别,缺乏包容的心态,就容易成为游离于学生圈层外的群体,难以了解学生的即时想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展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媒介融合不足
目前,在新媒体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点分散,各种载体在开展思政教育宣传活动时,往往具有独立性的特点,不能进行有效融合,使得他们面临传播壁垒的问题,虽然这些网络载体各具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但是宣传共享、信息融合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新媒体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内容融合不充分,对学生的教育存在被动的情况。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大学课堂,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播和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种教育模式要求遵循系统化、整体化的教育步骤,全面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塑造。新媒体出现之前,这样的教育模式存在已久,也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新媒体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在高等教育中应用新媒体技术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提倡,各类手机软件、学习平台层出不穷,但是不可否认,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新媒体进行有效融合并非易事,现代互联网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完全是两种的方式,如今的大学生也带着新的时代特点,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到和学生有效互动,双向输出,提高教育效率,仍是我们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媒介素养及技能不足的情况。目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一定便利的同时,也在信息收集、扩展传播、增强主流价值观影响力方面带来一些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逐渐成为其教育专业技能的一部分,并且在很大出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
尤其是一些年长的教师,在面对学生新奇的话语、复杂的网络操作时,需要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其中,才能实现双向的沟通和交流,否则就会疏离于大学生群体。此外,因为缺乏对媒体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对自媒体强大的舆论传播规律缺乏认识,在面对突发的舆情时,管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实际效果不佳。所以,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需不断完善自身网络媒介素养,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方式。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媒介的主要受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探索新时期的教育方式,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一)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高校承载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它内在的要求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对外交流越发广阔之时,一些西方不良思想也借助网络渠道,趁机在网络上传播裹挟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媒体信息,企图以此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而分化社会主义阵营。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发展的中坚力量,一颗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才能破除歪理邪说,自觉抵制西方不良价值观的侵蚀,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引领,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尤其是每有重大舆情发生时,要及时注意对学生展开思想上的引导,避免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接触到不良言论,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在面临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网络思想意识的挑战以及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中出现的关于理想信念和伦理价值等多重问题时,只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定理论信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引导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在网络思想意识上的动态,才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信仰,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做出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全体大学生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下,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理性对待网络诸多不良信息,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
(二)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对其进行吸收和转化,进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在网络上交互频繁,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上的“原住民”,他们在思维方式和文化偏好上具有新的特点,对于这种情况,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就要转变原有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通过培训等手段让高校思政课教师认识到,传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和完善自身业务能力的渠道。另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真正摆正学生的中心地位,不能仅是走走过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传统的单方面灌输模式向新时代的双向交流模式转变,真正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然会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示范效应和裂变传播,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现思政教育全媒体格局
在新时期,我们必须顺应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趋势,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形成资源丰富、影响力大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构筑牢固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格局上做好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实现一体化发展。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要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还要学会将各类新媒体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上的互相补充。高校要对各类传播媒介的性质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在保证各类传播媒介发挥优势最大化的基础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全媒体体系。其次,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创新传统的教育方法,尝试合理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课程基础及重点知识,之后组织全体同学进行深入的探讨,然后留下引人深思的启发性问题,指导学生在教室或者课下利用网络资源寻找答案。真正尊重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整体学习效果。最后,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学会利用大数据真正“读懂”大学生,在保证学生隐私的前提下,真正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如今,大学生已经成为深度融入网络的群体,当他们在网络上产生的数据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利用大数据看到大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思想动向和价值追求。在此基础上就能够对大学生展开因材施教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不足,提高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
新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新时代的大学生也表现出与以往大学生完全不同的特点。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主动地深入到大学生网络生活中去,结合他们在网络交往中的特点,探索新时期更为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