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信用“连连看”
2023-01-08
1、江苏:根治欠薪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日前,江苏省召开“严格落实工作责任 扎实做好根治欠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江苏省11月部署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以来,截至2021年12月9日,检查用人单位3.92万户,为1.27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0.94亿元。
为根治欠薪、保障劳动者权益,全省电话、窗口、信访、“两微一端”等维权渠道全面畅通,欠薪投诉首问负责、接诉即办。盐城等市利用掌上小程序实时向监察员发送线索短信提醒,提供全天候、零门槛、多形式维权服务。南通、镇江等市组织工程建设项目劳资专管员和负责人专题培训。宿迁市将及时支付工资工程款纳入文明城市建设。南京拓展欠薪线索“报警网”,加强人社、网信、公安、信访及各行业主管部门间信息共享,实现欠薪线索同步掌握。无锡则从11月起实施举报投诉电话、网络受理全天候响应,确保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介入处置。
聚焦工程建设、校外培训、新业态等领域欠薪问题,江苏省各地集中力量开展欠薪隐患排查化解,多措并举保障劳动者工资支付落实到位。南京对工程建设、教育培训机构以及新就业形态等领域欠薪重点案件“挂图作战、按图督战”,确保平稳可控。无锡对该市897个在建工程项目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并组建“双减”专班,实施“旬会”调度,摸排教培机构,动态监测运营情况和欠薪线索,完善欠薪快速处置机制,及时化解欠薪隐患。
(来源:中国江苏网)
2、黑龙江:构建信任机制 筑牢社会信用法治基石
日前,《黑龙江省社会信用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提请审议,这部地方性法规的出台将确保相关改革于法有据,同时依法引导全社会切实增强诚信意识、构建信任机制,有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条例(草案)》强化了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细化了重点领域诚信建设要求,规定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领域的建设要求,重点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表率和示范引领作用。《条例(草案)》规范了社会信用信息管理活动,规定除依法不予开放的公共信用信息外,应当通过公示、查询、约定开放等方式依法开放公共信用信息。
为了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条例(草案)》提出了市场主体失信的处理方式,规定市场主体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应当依法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实施惩戒措施,并将相应失信行为记入公共信用信息,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对失信会员采取降低会员级别、取消会员资格等措施。
《条例(草案)》还加强了信用主体权益保护,突出了信用监督管理机制。规定信用主体享有对其社会信用信息采集、归集、共享、开放、应用情况的知情权;行政机关应当综合运用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和行业信用评价结果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并根据信用状况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
(来源:黑龙江日报)
3、河南:推进自然资源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为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工作,营造公平、公正、公开和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发挥信用监管在推进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近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集中出台《河南省土地管理信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河南省矿产资源管理信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河南省自然资源项目领域信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河南省自然资源中介服务机构信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河南省自然资源专家信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等6个信用监督管理办法,这6个信用监督管理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据悉,为规范信用信息归集,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建立了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身份证号码为标识的行政相对人信用档案,对信用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依职责负责本地区行政相对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录入和审核,确保录入信息合法、及时、准确、完整。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将根据法律法规立改废情况及时调整信用评价标准。自然资源行政相对人的信用等级,由河南省自然资源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按照不同领域的信用等级评价标准,根据记录的信用信息自动评价得出。
与此同时,自然资源行政相对人或社会公众对披露的信用信息有异议的,可向录入信息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诉,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收到相关异议材料后,应当及时核实并将核实结果反馈异议申请人。信用修复应遵循“谁报送,谁组织实施”的原则。失信信息主体申请修复失信信息,应当向作出失信信息认定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提交信用修复申请。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需对信用主体信用修复情况进行书面审查和现场核查,严格适用信用修复条件,提高信用修复门槛,加大失信约束力度。
(来源:人民网)
4、河北:3万余名家政服务人员信用信息数据可追溯查询
日前,河北已有32,365名家政服务人员信息录入到商务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积极倡导诚信服务,推动家政信用体系建设。
衡水市家政服务人员寇桂芳首批领到了家政服务上岗卡。用户家庭可以通过扫描服务上岗卡上的二维码,了解家政服务人员的身份、健康、从业等信息,并对家政服务人员的服务进行评价。据了解,衡水市今年首批发放家政服务人员服务上岗卡1000张。
据介绍,为鼓励家政企业及从业人员诚信服务,河北省商务厅全面利用商务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健全家政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数据库,推行家政服务人员持“家政信用查”手机App(服务员端)扫码上岗模式,指导全省家政企业录入商务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确保家政企业和服务人员相关信用信息记录可追溯、可查询。推广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应用,鼓励家政企业及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助力全省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长城网)
5、云南:加快推进文旅行业信用承诺工作
近两年来,云南省文旅行业大力推行信用承诺制度,形成了涉旅企业诚信评价、信用承诺、信用结果运用为亮点的行业特色,阶段成效显著。近日,按照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关于开展信用承诺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已归集信用承诺书5959份,其中旅行社885份、星级旅游饭店452份、A级旅游景区339份、导游人员4283份,有效确保信用承诺机制落到实处,助力“放管服”深化改革,加快推动云南省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签订信用承诺书作为重要的前置环节,对提出行政事项申请的旅行社和导游人员开展信用承诺工作,并依法将信用承诺和履约践诺信息向社会公示。2021年,在旅行社和导游人员两个业态基础上,增加星级旅游饭店、A级旅游景区,扩大信用承诺工作涉及的业态范围。除新增行政事项申请对象外,增加现存在册的旅游企业和导游人员作为信用承诺对象,扩大信用承诺工作的承诺对象范围。
(来源:云南网)
6、四川:成德眉资四市携手共建“信用都市圈”
被成都市列为“失信人”,在四川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也将处处受限……日前,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表示,成德眉资四市将携手共建“信用都市圈”,建立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域的联动信用机制,促进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协调发展。
据了解,四市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信用同城化共建“信用都市圈”的合作协议,深入推进成德眉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根据协议,今后成德眉资四市将从共享信用信息、共制信用报告、共推联合奖惩等方面开展信用合作,探索建立以“信用协同共治”为核心的成德眉资“信用同城化”。
为了加快共建“信用都市圈”,四市将共同研究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和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共用监管机制;共同制定信用报告格式规范,建立信用报告共享和互认机制;共同制定信用奖惩目录清单等。
据悉,四市还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次“信用都市圈”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加快形成信用合作共享格局。
(来源:新华社)
7、山西太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发放近7000万元
日前,太原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1年11月30日,全市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发放6973.82万元,发放进度位居全省第一,逾期率继续保持全省最低。
在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中,太原市建立了“市县联动、分级负责、分块落实”工作机制,最大程度实现小额信贷“放得出、用得好、收得回、有效益”。利用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定期监测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投放进度。在乡、村和银行网点等场所,通过海报、横幅等形式,帮助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脱贫户全面了解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提高脱贫户诚信意识。
为确保规范使用,将社会诚信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家庭劳动力3项指标作为脱贫户评级授信的主要内容,严格按照“村级评议、乡镇审查、县级审核”程序,对脱贫户评级授信进行公示公告。为确保资金效益,成立由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致富能人等组成的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为确保资金安全,注重宣传教育引导,普及政策法规知识,营造诚实守信良好社会氛围。建立风险补偿金制度,实行专户管理。
(来源:山西日报)
8、安徽合肥:积极构建“双随机+信用”融合监管机制
自2014年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来,合肥市市场主体规模实现井喷式增长,截至2021年12月已突破133万户,其中企业已超过56万户。
建立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制度。建立“通用+专业”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模式,按照通用标准将全市企业统一划分为守信、警示、失信、严重失信四种信用类别,构建通用型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指标体系;开展产品质量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试点,制定《企业质量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参考标准(第一版)》,探索实施生产领域企业质量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新方法、新模式。
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将全市56万余户企业按照信用分类标准统一划分为“守信”“警示”“失信”“严重失信”四种信用类别,其中守信类49.1万户,占比87.7%;警示类4.7万户,占比8.4%;失信类1.7万户,占比3.0%;严重失信类0.5万户,占比0.9%,通过企业自主申报信息与后台归集数据综合评定分析实施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
(来源: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9、宁夏银川:海关办结全区首例企业信用修复案件
日前,宁夏银川海关顺利办结银川某服装有限公司信用修复申请,这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注册登记和备案企业信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规”)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宁夏办理的首例海关信用修复案例。
“我们企业自2020年12月因拖欠应缴税款被降级为失信企业以来,不但进出口活动受阻,集团公司的社会声誉、金融机构融资等方面也遭受不利影响。我们就盼着尽快恢复信用。”该公司负责人在企业信用修复后表示,得知新规出台后,第一时间联系当地海关申请信用修复,“现在,信用修复决定书拿到手了,心中的石头也总算是落地了。”
按照原管理办法规定,该企业自被海关认定为失信企业之日起连续2年未发生失信情形方能提升信用等级。新规出台后,将2年变为3个月,助力企业提前恢复信用,将企业“污点”消除,让企业有“路”可走。不仅如此,新规还区分不同失信行为,明确了移出条件、移出程序及救济措施。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依规申请修复。
据了解,信用修复完成后,该企业将重新恢复正常状态,海关将按照普惠措施对其实施管理,确保政策红利落到实处。
(来源:中国新闻网)
10、福建漳州:“司法诚信码”正式上线
日前,漳州中院联合漳州市发改委率先在全国首创“两库融合”司法诚信码,并入驻“漳州通”App,正式面向市民提供信用查询服务。
据悉,漳州司法诚信码创新采用跨平台、多接口验证模式,融合法院“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中国(福建漳州)“红黑名单”两个名单库,一码集成诚信数据。用户只需通过登录“漳州通”App,进入“司法服务”板块,对应点击“司法诚信码”进入应用。界面默认显示本人的司法诚信码,一般正常情况为“绿码”,存在相应问题的将显示为“黑码”,并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链接查看详细信息。用户还可以输入相关信息查询企业或个人信用情况。
该司法诚信码自10月11日试运行以来,已应用于漳州平安建设综治考评,可排查市直各单位公职人员的失信情况。下一步,将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发挥司法诚信码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作用。
(来源:台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