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篇:高质量发展特征凸显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2023-01-08
五年来,浙江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四个强省”工作导向,全面实施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建设“六个浙江”,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经济综合实力实现跃升。通过不懈努力,预计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主要指标、重大任务等均能够顺利实现,向全省人民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靓丽成绩单。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7万亿元台阶;人均GDP突破11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75万美元),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9.0万元/人,位居全国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8000亿元。
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取得重要突破,集聚了全省60%左右的国家和省科技奖、70%以上的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80%以上的省级科研攻关项目。之江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获批建设,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2016—2021年,全社会R&D经费年均增速达13.53%,研发投入强度从2.39%提高到2.9%。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两番,“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累计29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697家,省级高企研发中心4328家。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0:42.4:54.6,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度稳步提高。制造业结构更趋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3.3%和62.6%。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积极抢占数字经济竞争制高点,构建数字经济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国际一流的“互联网+”科创高地和面向未来的全球数字变革高地,数字经济发展居全国第一梯队。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1.4%,居全国前列。2020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达3.0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6.8%,比2016年提高9个百分点;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8347亿元,较2016年实现翻番;入选国家2020年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累计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85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23家、“未来工厂”32家,产业数字化指数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质量品牌效应显著提升,“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集团获中国质量奖,实现我省在该奖项“零的突破”。全面优化整合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打造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和战略性高能级平台。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1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3个,集群优势更为突出。
“四大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实施“四大建设”行动计划,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成为全省打造竞争新优势的发力场和主阵地,初步形成“一湾引领、两翼提升、四极辐射、全域美丽”总体格局。大湾区成为经济发展引领区,大湾区6大省级新区建设和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环杭州湾实现GDP占全省GDP总量近七成。大花园成为绿色发展的金名片,着力建设十大名山公园、十大海岛公园、四条诗路、生态海岸带等,推进全省域美丽浙江建设。大通道成为支撑发展的大动脉,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及西延工程建设,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谋划建设国家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基本建成“三大通道、四大枢纽、四港融合”发展轴线。大都市区成为发展新高地,唱好杭甬“双城记”,做优做强中心城市,美丽县城和“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成效显著,城镇集聚能力持续提升。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城镇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7%。苍南县龙港镇成功撤镇设市,10个县(市)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94,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连续21年和37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全省11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持续缩小。聚焦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和念好新时代“山海经”,统筹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和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完善省域统筹机制和激励奖补政策,实施“一县一策”,深入推进发达地区、央企与26县“一对一”结对合作,推进“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消薄飞地”建设。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以数字化改革为总牵引,有效推动省域治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成省、市、县三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出台《浙江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全面开展“证照分离”“一件事”“单一窗口”“无感监测”“浙里营商”等营商环境集成改革。迭代升级投资在线审批平台3.0,大力推进“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减费用”,全省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实现率达100%。推进政务服务2.0建设,构建“网上一站办、大厅就近办、办事更便捷”的“一网通办”浙江模式。实施信用建设“531X”工程,完善富商亲商安商政策,区域金融改革、陆海区域协调体制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集成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等多项重大改革取得突破。规范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创新推出“浙江公平在线”。浙江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省份之一。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是浙江发展的“金名片”,2021年我省民营经济贡献了65.5%的GDP、73.3%的税收、87%的就业,2016—2021年,民营经济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长9.8%,比GDP高0.6个百分点。2021年,在册民营企业290.4万户,个体户549.2万户,合计占市场主体的96.7%。研究出台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31项举措,创造条件鼓励广大民营企业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战略实施,服务民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健全稳企防险工作机制,高效落实减税降费纾困政策,率先实施融资畅通工程,促进小微企业质效提升。切实保障民营经济合法权益,开展常态化“三服务”,有力支撑浙江经济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向现代服务型、创新型和数字经济的转变。
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进展。全面实施“4+1”重大项目、“六个千亿”产业投资工程、省市县长项目工程、“5+4”稳进提质投资新政,投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消费主引擎作用日益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2万亿元,实现网络零售额2.52万亿元。“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建设稳步推进,自贸试验区在全国实现赋权扩区,全面打造“一区四片”格局,取得制度创新成果335项。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第3个3000万级集装箱大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3年全球第一。“义新欧”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跻身全国前三。货物出口突破3万亿元大关,进口首破万亿大关。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亮点纷呈,服务贸易达到5400亿元,跨境电商综试区省域全覆盖。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居全国前列。
绿色发展走在前列。“亩均论英雄”改革成效明显,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和亩均增加值分别增至32.0万元/亩、156.4万元/亩。能效贡献持续提升,以占全国5.0%的能源消费总量,产出全国6.4%的GDP、8.6%的税收收入。能源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成为全国第五个装机破亿的省份,石油、天然气存储能力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电气化水平稳步提升。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规范,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围绕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亟待破解的问题,健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开发经营、保护补偿、保障和推进六大工作机制。开展“两山银行”试点实践,制定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积极推进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等市场化交易,研究绿色财政金融政策保障,加快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体系。
农业农村发展显著。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粮食生产持续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1510万亩、总产量621万吨,比2017年分别增长3.0%和7.0%。 2020年全省“三新”农业产值1119.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2%。实施禁渔期和增殖放养举措,维护海洋可持续发展,海水产品坚持提质稳量,2021年全省海水产品产量484万吨,比2017年增长2.5%。2020年全省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940.6亿元,居全国第二,农产品网络零售占比3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一。2020年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达66.7%,居全国首位。村集体收入增长强劲,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