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停车治理模式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溧阳市实地考察调研分析
2023-01-08张睿宇郏红雯
张睿宇,郏红雯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2.江苏警官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停车治理作为县域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域内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社会稳定。相较于市域,县域停车问题尚处于问题发端时期,更具集约程度高、总体规模小、可改造性强等特点。实践中,受服务意识、法律法规、权责边界、规划建设、居民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制约,问题主要表现为停车资源紧张、停车秩序混乱及引发的交通秩序混乱、城市活力衰退、社会矛盾多发、安全保障不足等,亟待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治理体制、运行机制等顶层制度设计以及规划、供给、共享、监管、服务等底层运行逻辑,及时将停车治理难题有效解决在萌芽状态,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提供良好基础。
据统计,我国目前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3.9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2.97亿辆,且该数据仍在持续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城市停车治理模式问题导致“停车难”问题成为一些城市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的难点问题。县级城市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在破解停车治理难题上具有稳固治理基础、试点突破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探索破解县域停车难题的路径,为交通秩序优化、城市环境美化、居民出行便捷化提供更多可能性。
1 县域停车治理的特征
(1)集约程度高
对比洛杉矶、北京、上海等中外大中城市空间发展演化规律,可以发现,随着城市空间的持续向外扩张,城市集聚结构必将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形成组团式发展格局。在多中心结构下,车流跨区域流动性强、停车矛盾分散。而县域空间虽然在规划和建设上也普遍存在向外扩张的趋势,但受限于区域面积、资源总量和辐射能级等问题,总体空间结构仍为单中心结构,各类城市资源普遍集中于中心城镇,停车矛盾也相对集中,更易根治“停车难”问题。
(2)总体规模小
市域城市因扩张程度高、行政区域面积大,人口和产业等要素规模大等因素,使得汽车保有量增长快、总数大,停车资源供给匹配度低,停车问题涉及范围广、问题存量多、矛盾成因复杂。县域城镇空间小、车辆总量少、人口和产业规模小,停车问题存量少,且扩大型“熟人社会”的特征更为明显,停车问题中的人车矛盾、人际矛盾常在熟人空间中发生,矛盾调解机制多、问题易解决。
(3)可改造性强
老城区作为各地停车矛盾集中区域,建设过程中缺乏规划设计,城市空间主要因自然发展形成,即使是根据系统规划建设的县域,也因设计背景不同而导致城市道路狭窄、人员密集场所集中、停车配套措施少等问题。县域因发达程度低、老城区外围可供给土地资源丰富、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少等原因,在停车治理模式优化方面具备更大的实施空间。
2 县域“停车难”问题分析
2.1 停车资源紧张问题
一方面,汽车保有量增长速度远超车位的新增速度,导致停车泊位总量不足。例如,2019年溧阳市汽车保有量总数约20万辆,仅2018年就新增汽车13 830辆,而公共停车泊位在2017年至2021年5年仅新增12 800个。另一方面,停车资源还因需求不同表现出地域性、功能性、季节性等缺失的特征。例如,景区、老旧小区、老城区、商业区域、学校等停车需求集中的地域停车矛盾凸显;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车位充电桩建设滞后,引发充电车位无法满足需求的新矛盾;春节等节假日期间大量车流涌入县域内,城区大量车流反流至缺乏停车规划建设的农村地区,挤占本就不充裕的停车资源。
2.2 停车秩序混乱问题
通过在溧阳市实地考察调研发现,停车秩序乱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乱停乱放
由于停车矛盾这一根本原因依然存在,监管存在薄弱环节,乱停乱放现象在当前无法根除,溧阳市在2017年至2020年,就拖离违停机动车17 078辆次,粘贴违停告知单10.9万余份。
(2)无效占用
表现为废弃或停用的机动车无限期停放成为“僵尸车”、非机动车占用机动车位停放、人为改变车位用途等浪费停车资源问题。
(3)设施破坏
根据破坏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破坏停车位的行为和破坏停车辅助设备的行为,一般存在停车纠纷、仇恨心理等前置性条件,是停车矛盾显性化的表现之一。
(4)侵占专属车位
根据侵占车位的属性不同也可以分为侵占消防登高车位、执法车位、公交车位、充电车位等具备特殊功能的车位以及侵占私人专用车位。
2.3 停车治理次生问题
停车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衍生领域,其次生问题最直接地反映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体表现为:
(1)交通秩序混乱
乱停乱放或不合理的停车规划直接引发交通拥堵,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率。
(2)影响城市活力
“停车难”问题大幅降低了居民的出行意愿和参与城市生活的积极性,城市的运行效率因此受到限制,县域经济活力也因人气下降而被抑制。
(3)引发社会矛盾
停车资源紧张必然导致需求群体间因争夺资源而产生利益冲突的局面,既包括居民间因争夺车位产生的停车纠纷、停车剐蹭引起的纠纷,也包括由此衍生出的停车收费纠纷、停车安保服务纠纷、车位改造纠纷等。
3 引发县域停车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权责模糊
由于缺乏统一明确的主管部门,实际监管和运营主体可能涉及公安、交通运输、规划、住建、停车公司等众多主管部门。
3.2 规划建设问题
县级行政区普遍对城市发展定位较低,对停车需求预判不足,缺乏统一合理的停车规划。
3.3 居民规范停车意识有待提高
作为停车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和需求者,居民停车行为直接决定了停车秩序。但实践中部分居民缺乏必要的规范意识,如认清车位权属的公共意识、法律意识和绿色出行的交通意识等,致使私自占用车位、违规停车、破坏停车设施等停车问题出现。
4 优化县域停车治理模式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4.1 理顺停车治理关系
(1)完善法律法规
停车治理工作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已从民生小事逐渐上升至区域发展中无法绕开的治理问题。应从“善治”的角度加强法律制度供给,按全国和地方两个层次进行完善。在全国层面,法律、行政法规应对停车治理权限、停车规划设置等基本问题进行明确;在地方层面,各地应在全国性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停车治理的具体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停车治理有法可依。
(2)完善治理体制
根据法规授予的管理权限,明确治理主体,推动形成“政府主抓、公安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县域停车综合治理格局,对各部门在停车配建标准、停车泊位设置、车辆停放治理、违停车辆处理等方面职责进行了规范明确,形成权责统一的闭环治理体制。
(3)完善运行机制
按照“中心严于外围、路内严于路外”的标准,分级分类划定停车治理区域,完善停车收费、设施维护等制度运行流程设计,确保各类治理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4.2 增加公共停车供给。
(1)编制统一规划
全面盘点县域内停车资源,根据停车矛盾大小将停车区域分为三类,一类区域为矛盾集中区,二类区域为矛盾缓和区,三类区域为无矛盾区,依法分类合理规划设置道路停车泊位、建筑物配建车位和路外公共车位。同时,兼顾停车充电、安全保障、限时停车等停车配套功能需求,着力解决功能性停车资源缺失问题。
(2)增加街面停车供给
结合相关规范标准和县域道路客观实际,分类增加停车资源供给:一类区域按照“应设尽设,能设尽设”理念,通过修建地下停车场、立体化停车场最大限度开发停车死角区域;二类区域根据城市发展趋势,对未来规划为人口密集区的区域重点进行开发。
(3)增加住宅区停车供给
按照“新老分开”的原则,在新建小区,按照户均至少2个车位的标准配建停车位,预留一定比例的公共停车位,并提供充电服务;在老居民小区,通过绿地改造、道路改造、建设立体停车设施等方式重新布局停车空间,建设集中停车充电区域,加强安防设施配置,综合保障停车有位。
(4)增加大型停车场供给
在景区、公园、农旅项目和汽车站、高铁站等主要交通站点以及城乡结合部修建大型车辆停车场,重点解决节假日季节性停车需求和城区范围内大型汽车无处停、停车乱、易肇事的问题。
4.3 加速停车资源流转
(1)打开围墙
在一类、二类区域盘点现存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具备公共特点的空间,通过开大门、拆围墙等措施推动实施错时共享和开放停车,同时,在中小学校实行开放式接送模式,利用学校内场绿化空间和篮球场供学生接送汽车临时停放,对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接送实行分区域治理和循环单向交通组织,缓解学生接送车对动态交通的影响。
(2)合理调配
合理利用价格杠杆,按照“中心城区高于外围区、繁华商业区高于其他地区、路内高于路外、白天高于夜间”的收费原则进行停车收费。鼓励居民小区、商业配建的私有停车空间接入智能停车平台,进一步形成共享停车的规模效应。
4.4 提升静态交通秩序
(1)加强智能交通建设
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治理技术在停车治理中的应用,引入道路智能监控系统技防优势,设置违停电子监控抓拍设备,由三类区域至一类区域渐次加密,压降违法停车数量,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加强停车诱导系统建设,线上通过智慧停车治理平台分析停车行为,为停车诱导提供可预测、更可靠的信息,线下通过合理设计停车动线,引导车辆快速入位,着力提高停车效率。
(2)加强治理力量建设
建立停车秩序整治联合指挥部,常态使用劝离、抓拍手段,对违停车辆强制拖移,提高震慑力度。加强专业停车公司的服务功能,在停车收费区域提升车辆安全保障等基础服务,还可以引入其他市场主体竞拍停车收费治理权,形成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此外,将停车治理投诉纳入“12345”政务热线,充分保障停车权利。
(3)加强文明交通建设
设立交通安全宣教室,要求违规停车行为人处理拖移车辆前必须进入宣教室进行集中教育。高频率推送停车秩序严管整治主题帖文,发布典型警示案例,呼吁全社会携手规范停车治理秩序。
5 结语
本文立足于县域实际,积极回应群众停车诉求,从法规和体制机制等顶层设计入手,通过完善规划建设、过程管理和支撑系统等治理流程,形成停车综合治理格局,着力破解县域“停车难”治理困局,推动停车功能提升,保证交通秩序,提升县域交通品质。从直接作用来看,有助于提升交通出行的安全与秩序;从长远影响来看,有利于打通城市发展脉络、提升城市运行活力。但停车治理作为一个因车而生、因车而热的课题,仍需根据时代发展变化趋势动态调整治理方向、优化治理模式,确保贴合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生活需求,真正成为服务发展、服务社会的善治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