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联动”中社区基金的探索与实践
2023-01-08任敏吕江蕊
☉任敏 吕江蕊
“五社联动”是指坚持党建引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工作者为专业支撑、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基层治理行动框架,本质是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介入基层(主要是社区),联合各方主体,促进资源配置,以解决社区问题和满足群众需求,探索一种以专业为支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体系。
在“五社联动”框架中,社会慈善资源为其他“四社”主体的行动提供物质和资金动力。而社区基金是社会慈善资源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五社联动”有效运转的重要抓手。3月17日,民政部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宣布启动“五社联动”创新项目——社区基金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将在这个领域持续探索。
从“三社联动”到“五社联动”:加入资源性要素
从“三社联动”运行的效果来看,局限在于“联而不动”。究其原因,不论“三社”(社区、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还是“三社联动”+“两工”(社工、义工)互动,或者一些省份基于地方实践提出来的“四社联动”,都缺乏资源性要素。政府购买社区服务项目的资金有限,且实施项目购买一般采取年度制,中标项目的不确定性导致社工服务难以持续的风险。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突破社区服务单一依靠政府购买的情形,创新社区资源供给机制,拓宽社区的资源获取渠道,构建多元化的资源供给路径。2020年6月,湖北省总结武汉市新冠疫情暴发期间各社区在超负荷任务情况下成功运转的经验,提出了“五社联动”这一基层治理行动的新框架。
“五社联动”相较于“三社联动”“多社联动”,新加要素与原有要素之间有质的不同。此前的“三社联动”所包含的是同质性的要素——主体性要素,而“五社联动”中新增的社会慈善资源是资源性要素。
社区汇聚慈善资源的探索:“五社联动”的初期实践
在提出“五社联动”设想、认识到资源性要素是着力点时,湖北已经有了相关的实践经验。这是以实际问题为驱动,专业介入实践创新的结果。
花园港村是一个典型的留守贫困村。2019年5月,武汉阳光社工通过省政府购买项目的形式进驻花园港村。为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社工依托湖北省慈善总会“幸福家园”的村社互助平台发起众筹募捐,募捐对象主要为在外打工的青壮年,邀请他们关爱家里人、帮衬村里事。2020年发起两场募捐。一是为社区春晚项目筹款,128名村民参与,共捐款8700元,用于支付村民自导自演的社区春晚所需。当天共有80名村民参与春晚表演,近1000名村民到场观看。二是2020年3月底,社工再次借助该平台募得1万多元,及时缓解了村里防疫资金不足的困境。
借“五社联动·爱满荆楚”疫后服务项目正式提出“五社联动”概念后,湖北省的社工机构围绕社区慈善资源开发展开积极探索,主要分两类:一是将社区内部资源公益化,如武汉洪山区乐达社工在保利心语西区社区发动志愿捐献物品或劳务,或将社区居民自愿捐献的非遗手工艺品用于公益售卖,或作为中介联系其他社区输出本社区退休知识分子的劳务,这两种方式所得资金以尊重当事人意愿为前提,全部或部分存入设立在武汉市慈善总会的公益基金账户,作为社区服务的补充资金。二是引入社区外部公益资源,如2021年5月,宜心社工在湖北省慈善总会申请成立“腾梦爱心”社区小微基金,面向商家、企业及爱心人士定向募捐为主,主要用于帮扶困境家庭,助力志愿服务。
这些探索性实践为社区治理注入资金,为多方主体间联动提供了物质基础,重塑了社区共同体意识,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如前文所说的花园港村,社区基金在“五社联动”指引下放开手脚,于2020年7月再次募款为该村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中心于去年10月建成,由村民自己管理和运营。这是村民的公共空间,也成为推动村民社区参与和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该村在社工介入、社区基金助力下,既解决了社区难题,也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历经两年,该村从居住环境到人际关系、到社区认同多个层面上都发生了可观的改变。
社区基金:汇聚社会慈善资源,推动“五社联动”运转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支持设立社区基金会”。但社区基金会的门槛要求高,从目前多数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立社区基金是汇聚慈善资源的可行之举。
一是社区基金凸显社会慈善资源的“社区化”。社区基金具有极强的区域性特征,强化了社会慈善资源的在地性,聚焦了受益地域与人群,目标对象明确,利于动员。
二是社区基金赋予社会慈善资源“流通性”。社会慈善资源以何种方式进入社区很关键。直输式的社会慈善资源输入,受赠主体往往固定,有可能造成受助对象的资源依赖,或制造不公平感,不利于激励社区参与,也不利于社区参与的可持续。而以社区基金方式整合社会慈善资源,指向项目化的服务需求,以服务项目引资源、促联动。社区需求的流动性导致慈善资源在社区分配的流动性。
三是社区基金破解社会慈善资源的“持续化”困境。社区基金指向明确的服务需求,将倒逼基层工作者的观念由“确定捐赠来源”向“确定服务项目”转变,要资源的方式由“等靠资源”向“动员资源”转变,且推动基层工作者设计品牌性的项目。如此,从观念和行动上突破了社会慈善资源的“持续化”困境。
社区基金培育项目:推进“五社联动”,创新基层治理
基于社区基金运作推动了“五社联动”,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前期经验,民政部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于近日推出社区基金合作项目,以培育社区基金为目标,其价值可期。
社区基金项目将推动“五社联动”发展。首先,社区基金项目以配齐“五社”要素的方式直接助力“五社联动”发展。这不是直援式的“配齐”,而是输血——造血式的“配齐”。社区基金被视作一颗激发社区慈善资源的“种子”,以此撬动社会慈善资源入基层。对于项目落地社区来说:第一,基金会给钱成立社区基金;第二,在制度设计上,项目分两年实施,要求每个社区基金每年撬动慈善资金不少于5万元,腾讯基金给予配套激励,且为基层汇聚社会慈善资源提供平台;第三,腾讯给予信息技术支撑,开放公益平台且培训项目人员,包括平台操作及募款管理等。其次,发展“五社联动”是该社区基金会项目内置的要求。腾讯社区基金项目要求申报乡镇(街道)应建有社工站,且配备不少于2名专职社会工作人员,这将促动项目覆盖省份的各级民政部门加速“配齐”乡镇(街道)社工站和社工。此外,基金会项目明确要求项目承接街道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等。
社区基金项目也将促进基层治理创新。从逻辑上讲,这可能经由两个机制实现。一是推动实践创新。社区基金项目强调社工在其中的专业支撑作用,专业化将刺激创新。项目着力推动“五社联动”,多方联动会促进主体间合作的新方式、资源的新配置,也有助于激发基层治理创新。二是推动理论创新。项目要求每个项目点配备社会工作专业的督导,负责跟进观察、指导实践、中程反馈、模式总结,并提炼理论等。这预期将产出一批理论成果,为本土社会工作的知识更迭作出贡献。
“五社联动聚合力,社工服务暖基层”。在民政部和腾讯基金会的社区基金项目上,我们看到了2022年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