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五社联动”机制 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关于湖北“五社联动”的实践与思考
2023-01-08赵显富
☉ 赵显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这是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充分肯定,也为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进一步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2020年,湖北省民政厅及时总结抗疫经验,大力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要素联动机制建设,将“五社联动”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局,初步形成了以党建为引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为依托、以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的新型社区治理机制,探索出运用“五社联动”机制、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新路径。
提高认识,形成推进“五社联动”的共识
在民政部的指导下,在慈善组织的支持下,湖北省民政厅率先实施“五社联动”项目,助力化解“疫后综合征”和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并邀请专家介入,举办研讨交流,不断总结提炼,逐步形成了推进“五社联动”的共识。
(一)“五社联动”是新时代社会工作方法的创新。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原有的社区工作方法,主要是从社工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动员群众参与、开展社区服务,以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而“五社联动”从更宽阔的视野出发,极大延展了社会工作的服务臂膀,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爱心人士等并肩作战;丰富了社会工作的服务手段,赋能社区工作者依托社区链接、利用社会慈善资源,推动社工服务、志愿服务、慈善服务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提升了服务成效。“五社联动”既包括了社区治理中常见的五种要素,也注重发挥“五社”要素之间的联动作用,让社会工作者在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时,有了新的抓手、新的工具,也让社会工作更好落地社区、联系群众、服务居民。
(二)“五社联动”是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现实来看,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总量偏少,难以满足居民群众对专业服务的需求,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专业社会工作者尤为紧缺。与此同时,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数量增长迅速,形成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不管是围绕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还是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社会工作者都不可能单打独斗,需要引导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只有在社会工作者的周围形成广泛的志愿服务圈,才能更好地吸引、凝聚居民群众,提高社工服务的可持续性,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放大作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协作机制的建立,促进了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融合发展,也催生了“五社联动”机制的产生,提升了居民群众的参与度。
(三)“五社联动”是推动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慈善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慈善”的发展证明,慈善工作只有走近社区、紧贴居民,现代慈善才能有大的发展。传统慈善注重对困难群体的资金救助,现代慈善更注重慈善服务。在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大背景下,困难群众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如何更好满足困难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性服务,显得尤为迫切,这为发展慈善服务提供了广阔空间。传统慈善工作的优势在于凝聚社会资源,通过“五社联动”,慈善组织资助社工机构、社区社会组织来实施公益项目,既提升了社工服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也丰富了慈善服务的手段,扩大了慈善服务的受益面,推动了现代慈善事业发展。
(四)“五社联动”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法。社区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社会力量协同不够、居民群众参与不足是主要问题之一。推进“五社联动”,使得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社会慈善资源等以社区为平台、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形成了多元主体间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通过推进“五社联动”,进一步加大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丰富了城乡社区治理主体,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还有效提升了文明实践效能,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基层社会治理更有温度、更有活力。
创制创新,加强“五社联动”顶层设计
“五社联动”是“三社联动”的拓展,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发展和完善。湖北省民政厅及时总结推进“五社联动”的做法和经验,不断加强政策创制,着力构建“五社联动”的长效机制。
(一)总结抗疫经验,将“五社联动”纳入基层社会治理总体布局。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社区成为阻击战的一线。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社区工作者坚守一线,冲锋在前,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120多万名志愿者参与人员摸排、小区值守、环境消毒、关爱保障等工作,全省累计接收社会捐赠资金151亿元、物资2.32亿件,为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社区防控实践直接酝酿出“五社联动”实践活动,得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重视和社会关注。202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将“五社联动”纳入《关于新时代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新时代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成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理念和方法。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至此,湖北的探索实践纳入了国家加强基层治理的总体布局。
(二)加强政策创制,构建“五社联动”政策支持体系。湖北省民政厅将“五社联动”机制建设作为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有力有序推进。2021年11月,印发《关于创新“五社联动”机制 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意见》,对推进“五社联动”提出了总体目标要求,对重点任务进行了细化,要求各地坚持党建引领,有效发挥社区“两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提升社区治理的专业化水平;扎实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发展,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慈善资源,激发社区治理内生动能。从夯实“五社”要素基础出发,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重点任务的通知》《关于促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发展的通知》,与省农业农村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激活社区慈善资源的路径。同时,与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合作,参与研制《志愿服务组织基本规范》国家标准、组织制定《“五社联动”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流程》《社区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城市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要求》《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要求》等省级地方标准,完善了“五社联动”的政策支持体系。
(三)把握重点环节,促进“五社联动”有序推进。为解决各地普遍存在的“五社联动”项目资金不足和项目持续发展的问题,省本级每年安排6350万元社会服务和社会组织培育引导资金、9000万元基层治理引导资金,2020年底省慈善总会向全省各市州慈善会拨付疫情防控非定向捐赠资金4700万元,用于支持市、县实施“五社联动”项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规定,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所需经费从已有社会救助工作经费或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等社会救助专项经费中列支,原则上不超过上年度本地区困难群众救助资金总支出的5%。意见要求,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协助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需求分析等事务,并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等服务。为便于基层规范开展“五社联动”服务,在民政厅的指导下,省社会工作联合会印发了“五社联动·爱满荆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竞争性磋商评审指引、协议示范文本、评估指引、实施指南等系列标准文件,着力提升项目实施规范化水平。
多措并举,提升“五社联动”服务成效
坚持效果导向,以实施“五社联动”项目为依托,建立培训、督导、评估体系,挖掘服务典型,促进“五社”要素有机融合,不断增加“五社联动”的应用场景,不断提升“五社联动”的综合效应。
(一)精心组织实施“五社联动”项目,帮助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链接慈善组织资金8300万元,实施“五社联动”项目。前期重点针对包括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病亡者亲属、因疫情致困的特殊群体、一线工作人员在内的社区居民,开展以心理疏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工作服务。后期则以社区治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先后在武汉市87个社区、其他市州123个乡镇(街道)实施“五社联动”项目,受益人群达156.8万人次,有效助力化解“疫后综合征”和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取得良好成效。
(二)建立培训、督导、评估体系,切实提升项目实施水平。一是采取“省内+省外”“理论+实务”方式,高起点开展培训工作。在全省社会工作行业征集培训需求,形成培训方案,组建培训团队,聘请省内外专家授课,努力提升培训质量。依托省社工联,共举办荆楚社工大讲堂系列讲座9场,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专项培训9场,志愿服务专题培训4场,开设专题培训课程46门,累计培训项目团队成员和社会工作从业人员45800余人次。二是建立“总督导—督导专家—机构督导”体系,高标准抓好督导工作。从省社会工作人才专家库、省内外高校社会工作院系以及经验丰富的社工机构中精心挑选42名专家,组成督导专家团队。由省社工联负责人担任总督导,分区调度督导,联合机构督导共同开展督导工作。围绕督导的角色、功能、技巧等,开展督导培训8场次,为70名机构督导、360名项目执行社工开展4332人次督导,逐步形成了总督导整体把控项目质量、督导专家跟踪解决疑难共性问题、机构督导及时化解日常个性化问题的机制。三是完善全流程评估机制,高质量推进评估工作。吸纳高校理论专家、机构实务专家、财务专家组建评估小组,全流程跟踪评估。采取资料审核、实地走访和集中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项目实施情况及其成效。
(三)夯实“五社”要素,推动形成“‘一社’凸显、‘五社’联动”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2021年底完成的全省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进一步加强了社区队伍自身建设。民政厅连续七年举办全省社区公益创投大赛,累计举办15期培训班,创意策划3000多个公益项目,360多个公益项目进行集中路演。部分市县民政部门也组织举办了公益创投活动,对获奖项目给予适当资助,较好满足了社区居民“微梦想”“微心愿”“微诉求”,有力培育了社区社会组织。目前,全省有社区社会组织6万余个。着力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明确了社区工作者持证津贴标准,社区工作者报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蔚然成风。目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超过5万人,其中持证社工25855人。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推动志愿者注册工作。目前,全省有注册志愿者超过1000万人,占常住居民人口的17%。全省以省慈善总会“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平台为依托,打通线上慈善捐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积分兑换各环节,调动居民群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省17个市(州)81家慈善会参与项目联动实施,累计动员14368个村社通过项目管理平台激活互助基金,筹集善款5.58亿元。实施项目的乡镇(街道)、社区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要素,带动其他要素联动发展,形成社区社会组织卷联型、志愿服务卷联型、社会慈善资源卷联型“五社联动”模式,既使项目接地气,又彰显了自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