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南海Ⅰ号”出水龙泉窑菊瓣式青瓷看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2023-01-07马显冰

客家文博 2022年4期
关键词:龙泉窑龙泉青瓷

马显冰

前言

龙泉窑青瓷在世界久负盛名,有关的学术研究颇多,主要集中于发展历史、装饰工艺、烧制工艺、外销情况方面。近年随着水下考古工作开展以及科技考古技术的应用,关于产地1-2和 外销3-7的研究有进一步突破,不过这些研究集中于龙泉窑外销青瓷对外文化影响,而忽略了它也间接吸了收外来文化。

“南海I号”出水的龙泉窑菊瓣式青瓷即兼容了中外文化特色,并深受国外市场的青睐,且后来还被他国仿制。从借鉴到被借鉴,龙泉窑菊瓣式青瓷充当了传播媒介的作用,也见证了古代世界瓷器相互借鉴的历程。那么,龙泉窑菊瓣式青瓷模仿了外来器物的哪些特征,这些改造后的特征有哪些被国外仿制,在借鉴的过程中如何将外来文化化为己用等,这无疑引人思考。本文希冀以“南海I号”出水的龙泉窑菊瓣式青瓷作为切入点,对古代陶瓷的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现象作进一步的阐释。

一、出水基本情况

2007年“南海I号”沉船被“整体打捞”,研究者通过比对船上货物,推测“南海I号”沉船是南宋中晚期,约为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远洋贸易商船,货物品种多样,有器型较为特殊的外销瓷器,也有浓郁异域风格的金器等。其中,出水瓷器中龙泉窑瓷器占比较大,数量较多,在船舱前、中、后均有分布。而较有特色的是菊瓣式青瓷,有碗、盘、碟等器型,可推断为日常生活所用的外销产品。这类瓷器有一个共同特点:以菊花花瓣入型,口、身均呈菊瓣状,即“多曲分瓣”造型。

唐宋外销瓷中存有一定数量的仿金属瓷器,这些仿借外来器物主要指唐代外来的西亚(包括粟特、萨珊、罗马、伊斯兰等)金银器。本文所探讨龙泉窑菊瓣式青瓷,间接仿借粟特和萨珊的“多曲分瓣”式器物风格,下文将就展开详细分析探讨。

二、模仿西亚器物风格

“南海I号”出水龙泉窑菊瓣式青瓷所模仿的西亚金银器风格,主要体现在造型上多曲分瓣、纹饰上居中式放射状构图布局方式。

(一)塑造多曲分瓣的造型

在唐代以前,多曲造型在中国传统的器皿中并不流行。多曲造型是伊朗人在萨珊时期创造,中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最先是金银器模仿,北宋时期才大量转移到瓷器上。而中国宋代瓷匠吸收并改造这种多曲分瓣特征,如外腹璧夸张的凸鼓曲瓣逐渐被淡化了;花口分瓣瓣数逐渐增多;内腹壁曲弧深浅不一。

由表1观察可知,该批菊瓣式青瓷借鉴的多曲分瓣造型主要体现在内腹部,如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盘分瓣较多有60余片,而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小碟分瓣较少只有30余片,每瓣面积小,呈狭长状,曲弧深度较平缓,整体造型小巧精致。相对而言,萨珊、粟特金银器的内、外腹部均为多曲分瓣,分瓣数量少,如6世纪粟特奇勒克十二瓣碗分瓣为12片,分瓣面积大,内外曲弧较深,内底面积较小,与龙泉窑菊瓣式青瓷造型风格相似,但又有区别。

的确,瓷器对于造型的模仿是有选择性的。金银器由于具备良好的延展性能,通过捶揲、焊接等工艺比较容易地将多曲这一特征展现出来。但瓷器由于胎体缺乏这一特性,在成型时内、外腹壁同时出现凸鼓曲瓣,则更容易出现坯体变形或者断裂的情况。所以,为了保证瓷器坯体成型的成功率,又能模仿到异域的器式风格,龙泉窑菊瓣式青瓷有选择性地将这造型作用于局部,且分曲的弧度小。

表1萨珊金银器、粟特金银器与“南海I号”出水龙泉窑菊瓣式青瓷的对比表

(二)采用居中式放射状的纹样构图

由表1不难发现,6世纪粟特奇勒克十二瓣碗内底中心装饰主体纹样狮子纹,萨珊银多曲长杯内底心则为鱼纹,它们内腹壁均采用竖向分瓣式通道器物内的底心,呈现放射状的辅助纹样,这种构图风格在中国传统器物不常见。

而该批宋龙泉窑菊瓣式青瓷均花口外撇,内腹壁的分瓣装饰,利用盘内腹部弧线,以内底为中心,向外散开,这种放射状的构图布局与器形高度结合为一体。器表大部分光素无纹,部分瓷器内底面中心刻划旋转式花团纹,显然与萨珊、粟特金银器纹样构图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处。

与其说是主动借鉴这一纹样构图布局方式,还不如说是巧用了多曲分瓣的特征,因为这是型纹合一的器物。另不同于纹饰题材直观性强,难以被改造利用,构图布局方式可塑性强,可以通过改造而被加以活用,所以该批宋龙泉窑菊瓣式青瓷在利用这一纹样构图布局时,内底心以花团纹来加以修饰。

三、活用传统文化元素

“南海I号”中的龙泉窑菊瓣式青瓷活用了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的仿生造型、素雅的菊瓣纹样装饰、美玉般的天青釉色。

(一)沿用传统的仿生造型

其实,“象形取意”的仿生造型方法在中国起源很早,且一直被沿用。如新石器时代泰安大地湾即出土了葫芦彩陶瓶、三国越窑的青瓷兔形砚滴、东晋蟾蜍形水丞等。“南海I号”出水的这一批宋代龙泉窑菊瓣式青瓷,则将实用器形与植物形态相结合,刻意模仿了菊花花瓣曲线。

如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盘巧用器型特点,内腹部分瓣纤细修长,出筋线条仿真了菊花花瓣的边缘,整体看起来如盛开伸展的菊花自然形态(见图1)。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小碟浅腹、分瓣数量少,分瓣形状短粗、盘内底面积较大,与宋画菊花(宋朱绍宗《菊丛飞蝶图》11局部)(见图2)造型形态相似。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碗,分瓣围绕内底心呈旋转状,呈狭长形,形态自然活泼。

图1 菊花自然形态

图2 宋画菊花形态

可见,“以菊花入器”,可以做到惟妙惟肖,形神合一,是传统仿生造型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也不难发现,这是西亚的多曲分瓣器式与中国传统菊花仿生的完美融合,衍生出多瓣仿生式造型,完成富有中国风的二次创作,这也是“南海I号”龙泉窑菊瓣式青瓷最具特色的改造。

(二)追求素雅的菊瓣纹样装饰

菊纹是中国传统的纹样,至宋元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器物的装饰之中,代表着宋人高洁隐逸的精神文化和淡泊清雅的审美意境。尤其在当时“格物致知”理学观念的影响下,匠人将菊瓣纹应用于瓷器中,可以时刻促使士人通过观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菊瓷”而“致知”,而士人也往往会更有心境或独特视角去体会其中的道器联系。

宋代,随着桌椅等家具在民间的普及,百姓的起居饮食习惯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宋《文会图》12(见图3)来看,士人围绕于食桌垂足而坐于椅子上,人的视线自然落在瓷器食具的内环壁或内底,故宋人较注重内腹壁装饰。可见,“南海I号”龙泉窑菊瓣式的纹样装饰风格正迎合了宋人当时的审美和精神需求。

图3 宋 佚名《文会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时的龙泉窑菊瓣式青瓷,不仅是实用食具,更是一种穷尽“天理”的载体。可以说,这类样式的瓷器将菊之神韵内涵发挥到极致,物尽其用,展现宋人的精神世界。但与其说,它所具备的这种淡雅的物性是宋人所赋予的,不如说其渗透了淡泊、虚净的‘人性’,集中表达了当时素雅的社会风尚,这也是其最具中国风的所在。德。但美玉昂贵稀少,故宋龙泉青瓷仿玉的釉色釉质,满足了宋人以瓷代玉的审美需求与意蕴象征,也符合中国儒家传统的尚玉观。

(三)崇尚美玉般的釉装饰

龙泉青瓷曾被誉为巧夺天工的人工制造的美玉,“南海I号”龙泉窑菊瓣式青瓷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一方面其釉层较厚,釉色天青,匀净莹润,玻璃化程度高,有光泽。显微镜下釉层气泡多且小(见图4),照到釉层上的光线容易折射,使釉质呈色柔嫩。

图4 显微镜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小碟釉层气泡图示

综上所述,该类瓷器以模仿西亚“多曲分瓣”风格为出发点,在造型上,借用“多曲分瓣”器形特征,融入菊花花瓣曲线仿生设计;在装饰上,将传统菊瓣纹样、多曲分瓣造型、居中式放射状构图布局三者糅合为一体,配上美玉般的天青釉色,衍生出“中国化”型纹合一的菊瓣样式瓷器。在这一借鉴过程中,要综合器物的特性,将有选择性的模仿,融入到传统文化元素中,做到“化为己用”;同时也表明,瓷器的创制并非都是重大的突破,也并非凭空而出,而是有可能兼容了内外文化元素,最后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另一方面器物内底积釉所产生的“一汪清水”表象(见图5),与玉的质感相似。这一表象是由于内腹壁较斜直且“出筋”,与内底转折处形成的角度,造成施釉烧制时釉水容易流离、积聚和沉淀,从而出现积釉现象。在积釉和厚釉的双重作用下,配上天青釉色,使其透明度恰到好处,显现了美玉般的水灵生气;而杂质少,纯净清澈,又突显了美玉无瑕的意蕴。中国自古崇尚美玉,常以玉比

图5 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盘内底积釉的表像

四、国外仿龙泉窑菊瓣式陶瓷的借鉴分析

众所周知,12-13世纪中国海航、造船技术高度发达,大量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送国外。“南海I号”古沉船上龙泉窑菊瓣式青瓷,以及该类样式的其他龙泉青瓷在13-14世纪也源源不断地销往他国。如东非,中东、东南亚等遗址、玉龙号沉船均有所发现(见表2),国外大众对这一样式龙泉青瓷的认可和喜爱,成为他们仿制的无形动力,而这些产品的输出则为他们的仿制奠定了实物模型基础。迟至13世纪,世界各地如伊朗、埃及、泰国、越南才相继出现相关仿制品(见表3),它们共同模仿了龙泉窑菊瓣式青瓷的青翠釉色与菊瓣样式。这或许由于文化滞后性因素影响,尤其是制瓷技术往往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导致仿制品与仿制对象龙泉窑菊瓣式青瓷之间存有一定的年代间隔,但也不排除其仿制对象有可能来源于后来输入的这样式瓷器,这在表2就有提及。下文根据现有的资料13,从“南海I号”出水龙泉窑菊瓣式青瓷切入,尝试分析这些仿制品与其之间的关联。

14表2 13-14世纪世界各地发现的龙泉窑菊瓣式青瓷汇总表

表3:13-16世纪国外仿龙泉窑菊瓣式陶瓷信息表

(一)中东组仿制品的借鉴分析

中东组仿制品与龙泉窑菊瓣式青瓷相似之处,有造型上借鉴多瓣仿生式、纹饰上采用了居中式放射状构图布局。当然,它们也存在不同,体现如下:

第一、造型上折沿的应用,表3中的伊朗、埃及这三件器物都是圆口折沿。这是西亚金银器的口沿特征,而这种设计可能是由于该地区双手端拿的使用习惯。

第二、纹样上内底心和折沿处具有伊斯兰文化特色的图纹符号。尤其是表3中伊朗两件器物内底有类似于宗教性质符号,折沿上还有五组组合纹样,这是伊朗本土文化的直接体现。

第三、釉色上均为当地流行的孔雀蓝、灰绿、青黄;尤为注意的是,中东组这三件器物的胎体,均为低熔点的钙质陶土,主要成分为细石英粉,这与龙泉的瓷土成分明显不同,这也是由中东本土釉料、胎土特点所决定的。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宋龙泉菊瓣式青瓷生产在先,模仿了西亚金银器的多曲分瓣造型风格,伊朗青釉印三鱼纹折沿盘等陶制品生产在后,继承了由宋龙泉菊瓣式青瓷衍生的多瓣仿生式造型,这说明了陶瓷之间的借鉴是双向。同时,外来文化可能存在本土文化的祖型,这便是其仿制的直接动力,因而中东地区的仿制品在造型与纹样构图上与龙泉窑菊瓣式青瓷高度相似。中东组仿制品受到中国样式的启发,呈现多样化的创新,尤其是具有伊斯兰文化特征的纹饰、本土流行的釉色,尽显外观上的与众不同。但即使模仿的再像,也无法掩盖其胎体粗糙的质感,这是两者胎釉本质上的不同。

(二)东亚组仿制品的借鉴分析

不可否认,在以瓷器为载体的文化与技术交流传播过程中,某些外来元素包括造型、纹饰等可能会被二次创作,融入本土文化,又或者淡化甚至消失,因而部分“衍生”的器物呈现的可能只有些许有模仿的倾向和尝试,如东亚组仿制品,其菊瓣式器形无疑受龙泉窑菊瓣式青瓷的样式影响。当然,这组仿制品呈现更多的是不同的方面,尤其是器物的造型方面。

第一、口沿由花口变为圆口,表3中三件东亚组仿制品均采用圆口。

第二、外腹璧借鉴了菊瓣式。一方面是外腹璧凸鼓的菊瓣纹,如表3中泰国宋加洛窑的两件青瓷;另一方面是菊瓣纹“计阴为阳”的装饰方式,如表3中15世纪越南仿龙泉青瓷碗则摒弃了多曲的造型,直接在器物外壁用尖锐工具轻划几条直线,充作菊瓣纹,这种装饰与东南亚印尼德罗乌兰遗址出土元龙泉窑青釉碗残件(见表2)相似,不排除仿制于其。

第三、底足形制改动。如表3中14-15世纪泰国宋加洛仿龙泉青釉高足盘,底足高度有所增加,与表1中6世纪粟特多瓣碗造型相似,不排除有仿借的可能,仍需进一步佐证。

将试件按组别分别固定于载物台上,用858 Mini Bionix电子疲劳试验机对试件进行抗剪切强度检测,测试速度1 mm/min[2],保证受力方向与托槽底板方向一致,并记录托槽脱落的瞬间载荷,抗剪切强度=最大载荷/托槽底面积。

第四、纹饰上体现了本土化元素,如表3中14-16世纪泰国宋加洛窑青釉刻划菊瓣纹碗内腹壁则装饰了水波纹。总之,这些地区的仿制品虽然釉色、菊瓣样式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龙泉窑青瓷,但造型、纹饰已经逐渐“本土化”。

综上所述,与东亚组仿制品相比,中东组仿制品与龙泉窑菊瓣式青瓷相似度较高,这可能是由于龙泉窑菊瓣式青瓷借鉴了伊朗文化的祖型——西亚文化。

尽管这两组仿制品与龙泉窑菊瓣式青瓷不尽相同之处,但仍可找到它们借鉴后者的一些共同特征:菊瓣样式,这彰显了中国宋代瓷器文化的深远影响力,同时也展示仿制品自身强大的改造创新能力。而部分仿制品还体现出了来自若干个不同地域文化的造型,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不排除其还借鉴第三种文化元素,毕竟它们模仿的范本也是借鉴了西亚金银器风格。这或许也说明了,在世界文明交流互动的前提下,瓷器所体现的文化并非是单一化,而是多元化的。

五、结语

限于篇幅,本文仅对瓷器这一模仿互鉴现象进行了论述,未能深入剖析器物的文化渊源以及模仿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但希望以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作出以下总结,为后人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南海I号”出水龙泉窑菊瓣式青瓷在保留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亚元素,形成具有中外特色的陶瓷风格,并被远销到海外仿制,反映了中国制瓷工艺拥有超强的消化吸收能力;在对外传播中又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融入性,展现了中国制瓷工艺发展的强大生命力。这可为新时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借鉴的一过程,可以看到将外来文化化为己用,与本土文化更好糅合,是瓷器创新发展的途径之一。当然,对模仿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大众对其的喜爱程度和市场对其的需求量;对模仿元素的选择,如造型、纹饰等,则与两者器物所在的文化体系、器物质地、胎釉原料、制瓷工艺等有一定的关系。

总之,由这一借鉴到被借鉴历程来看,世界各地陶瓷从照搬原型,对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到最后形成了自身文化体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体现了古代世界陶瓷文化互鉴、融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王艳蓉,朱铁权,冯泽阳,谭羡,叶道阳,郑颖.“南海Ⅰ号” 出水古陶瓷器科技分析研究[J].岩矿测试,2014,33(03):332-339.

3.项坤鹏.浅析东南亚地区出土(水)的龙泉青瓷——遗址概况、 分期及相关问题分析[J].东南文化,2012(02):85-95.

4.刘冬媚.“南海Ⅰ号”船载龙泉窑青瓷探析[J].文物天地,2019(12):47.

5.孟原召.华光礁一号沉船与宋代南海贸易[J].博物院,2018(02):11-26.

6.孙键.南海沉船与宋代瓷器外销[J].中国文化遗产,2007(04):32-45.

7.胡舒扬.宋代中国与东南亚的陶瓷贸易——以鳄鱼岛沉船(Pulau Buaya wreck)资料为中心[C]//.人海相依:中国人的海洋世界,2014:57-76.

8.图片来自路昕.10-14世纪西亚金银器对中国金银器及陶瓷的影响[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1:16.

9.图片来自刘冬媚.“南海Ⅰ号”船载龙泉窑青瓷探析[J].文物天地,2019(12):47.

10.图片来自齐东方,张静.萨珊式金银多曲长杯在中国的流传与演变[J].考古,1998(06):64

11.图片来自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编.宋画全集(第一卷第五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12.(宋)赵佶.文会图.图片来源于中华珍宝馆:http://w ww.ltfc.net/.

13.表格中图片翻拍于秦大树.从海外出土元代瓷器看龙泉窑外销的地位[J],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丽水市人民政府编.王光尧,沈琼华.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卷三.风行天下[M].故宫出版社,2019:267-280.

14.而本文所论证的仅限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随着今后发掘考古资料的增多可能会被加以修正。

15.图片来自于奈杰尔·武德,克里斯·多赫蒂,闻雯.十三至十五世纪伊斯兰地区对龙泉青瓷的仿制[J].紫禁城,2019(07):63.

16.图片翻拍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丽水市人民政府编.王光尧,沈琼华.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卷四.交融辉映[M].故宫出版社,2019:264.

17.图片来自王晰博.古代中国外销瓷与东南亚陶瓷发展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5:108.

18.图片来自王光尧,沈琼华.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9(07):11.

注释:

1.吴隽,罗宏杰,李其江,李伟东,吴军明.越窑、龙泉及南宋官窑青瓷等我国南方青釉名瓷的元素组成模式和显微结构特征[J].硅酸盐学报,2009,37(08):1408-1414.

猜你喜欢

龙泉窑龙泉青瓷
试论青瓷艺术创作
龙泉青瓷
美从极致简中来——浅析“龙泉”紫砂壶
博物馆青瓷藏品欣赏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