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图书馆智慧馆员的发展与重组思考

2023-01-07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馆员智慧图书馆

吕 春

(1.楚雄师范学院 图书馆,云南 楚雄 675000;2.南京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近年来,图书馆界悄然兴起一股“智慧”热潮,学者们纷纷加入这个如火如荼的研究行列中,以各自不同的专业视角作为切入点,探讨和揭示“智慧”的真谛。智慧所包含的不仅是先进技术的变革,更是由技术引发的服务理念革新,以及对图书馆资源重组、核心业务转变和管理运行机制等全方位的影响、促进和升级。智慧馆员属于人力资源,作为智慧图书馆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智慧服务的水平及质量,因此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智慧馆员尤其是不容忽视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在资源、技术、服务和管理各方面都较为滞后的情况下,如何发展、重组智慧馆员更是一个具有重要推动性的关键问题,任重而道远。

一、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及趋势

智慧图书馆(Smаrt Librаrу)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 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学者Aittola发表了一篇会议论文,题为《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不受空间限制、可以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①Aittоlа M.Rуhänеn T,Ojаlа T.“Smаrt Librаrу,Lосаtiоn-Awаrе Mоbilе Librаrу Sеrviсе,”Lесturе Nоtеs in Cоmрutеr Sсiеnсе,2003,рр.411-416.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智慧图书馆研究尚未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未能形成规模。然而在之后的十多年间,伴随着智能化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技术已经能够赋予“智慧”更多的可能和内涵,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迅速迎来繁荣景象。美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在2010 年以前就已出现不少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是从技术应用和服务创新层面深入研究。国内则大约是从2010 年后才逐渐拉开序幕,严栋撰文指出,智慧图书馆是传统实体图书馆通过物联网与智能化技术、设备相结合的产物。②参见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7期。国内开展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相比国外较晚,但后期发展迅猛。

目前,国外在智能技术应用和服务创新方面的研究层次较深,而国内从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界定、技术应用、智慧服务、智慧馆员和智慧图书馆建设等方面,广泛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①参见段美珍,初景利:《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述评》,《图书馆论坛》2019年第11期。有关智慧图书馆的各级各类项目已在国内有较多立项,并组织召开过诸多相关的学术会议,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前景光明,正涌现出更多新兴分支和交叉研究方向。此外,智慧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联系最为紧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高校图书馆都是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研究及实践阵地,发达地区的知名大学,很多都较早涉入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与此同时,普通高校也随之积极踊跃地参与进来,这是一股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和趋势。

二、智慧图书馆发展对高校图书馆员的影响

(一)馆员与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在关系

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和新管理理念上的新型图书馆,并逐渐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②参见狄亚飞,万林,侯雪林:《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热点述评》,《图书馆学刊》2017年第8期。也是建设智慧校园和智慧社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准确定义,虽然尚未达成一致的表述,但其核心内容都囊括了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与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各类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智慧化服务。我们必须同时关注技术应用支撑的“硬智慧”,以及由资源重组、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全面升级形成的“软智慧”。由此可见,借助智能技术促成智慧服务,才是发展建设智慧图书馆的根本宗旨所在。在智慧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中,资源是基础,技术是导向,人员是核心,③参见丁安,褚艳秋,朱朝凤,刘振义:《近十年我国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综述》,《图书馆学刊》2019年第1期。可以说智慧服务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智慧馆员则是智慧服务的关键要素。④参见王中婧:《“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年第8期。“除了智慧图书馆员,没有人能创造出智慧图书馆”,约翰逊对图书馆员的重要性做了深刻描述,提出馆员是图书馆活的灵魂,⑤参见约翰逊著;陈旭炎译:《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图书馆杂志》2012年第4期。是智慧服务的创新者和提供者,其能力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智慧服务的质量及水平。

(二)智慧服务模式下高校图书馆员将面临全新挑战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重要的辅助支撑,其服务模式从早期的文献服务演变到信息服务,再到后来的知识服务,每一次嬗变无不是科技发展悄然推进的结果,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空前发展的今天,如何将知识服务进一步升华至智慧服务,正是当下研究探讨的热点。受到智慧服务理念的冲击,全新的服务模式必然对高校图书馆员产生更高的新要求,开展智慧服务需要大量具备全面知识技能的人才,去努力探索和开拓实践。新的智慧型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除传统图情知识和一定的学科知识背景外,还特别需要对各类信息技术、智能软件和网络有所了解、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甚至包括一定的开发、维护能力。毋庸置疑,在智慧服务模式下,高校图书馆员原有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已经明显不能满足需求,尤其是在各方面条件欠佳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智慧馆员的发展与重组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三)智慧馆员发展与重组的系统思考

智慧馆员的发展与重组涉及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须从多维度、多层面去认识和思考,方可有序、有效地组织实施,这里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主要思路和框架。如图1 所示:第一,对智慧馆员进行角色定位,明确其作用及核心业务的转变,由此分析并构建出智慧馆员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分层结构;第二,针对地方高校馆员队伍的实际情况,探讨智慧馆员的人才引进、培养和外聘等发展途径;第三,从传统岗位及机构的演变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智慧馆员岗位及机构更新重组,以及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等策略。

图1 智慧馆员发展与重组图

三、智慧馆员的角色定位和综合能力及素质指标体系构建

(一)智慧馆员的角色定位

国内有关智慧馆员方面的研究相较智慧图书馆的其他文献占比很低,数量十分匮乏,关注度显著不足,无论研究广度和深度都亟待发展。另外,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中,智慧馆员与智慧服务、高校图书馆的联系最为突出,说明智慧馆员的研究背景,很多时候是与智慧服务和高校图书馆密不可分的。

1.智慧馆员的角色及作用

图书馆虽然可以利用感知技术、数据挖掘等技术即时掌握用户当前情境下的信息需求,并据此给用户提供最恰当的服务,但要培育用户应用知识、驾驭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智慧能力,还需要依赖馆员的智慧,“智慧服务首在人”,即“智慧来源于馆员,作用于用户”。①龙军,向宏华:《智慧社会视角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策略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年第2期。换而言之,以智能技术作为推动智慧服务的硬件基础,虽然非常重要,必不可少,但也并不是全部内容,更高一层的目标必须通过人的智慧来加以引导,进而促成新智慧的产生,智慧馆员正是这一重要角色的承担者,对于能否有效推动高校图书馆朝着智慧方向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不同服务模式下,高校图书馆员所肩负的责任有所不同,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相对应的馆员角色,大致可以划分为图书管理员、参考馆员和学科馆员,那么与智慧服务相对应的便是智慧馆员,智慧馆员是智慧图书馆的工作主体。需要阐明的是,参考馆员、学科馆员和智慧馆员之间,并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发展与并存的关系,在智慧图书馆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参考馆员和学科馆员仍然存在,智慧馆员则是对高校部分高层次馆员更高的要求,以成为用户问题解决的专家为目标。②参见陈凌,王燕雯:《智慧图书馆馆员综合能力评价指标研究》,《数字图书馆论坛》2018年第4期。

2.智慧馆员核心业务的转变

智慧服务要求图书馆对以往的服务手段开展智慧化改进,力求通过智能设备和物联网快速感知读者的不同需求,并能不受时空限制,在短时间内作出有效反应,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令人满意的个性化服务,实现优质高效的智慧服务。③参见郑怿昕:《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馆员核心能力研究——以高校图书馆为例》,南京: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12页。此外,智慧服务还潜在要求对原有馆藏资源进行智慧化重组,借助各种新兴信息技术,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的科学构建与智慧管理,只有将智能的信息环境与人的智慧充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智慧服务。因此,智慧馆员的核心业务必然是随着智慧服务的要求而发生转变,将从人工向自动化、智能化的少人或无人操作模式发展,从手工劳动密集型转向全知识、高技能密集型,必须在熟知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向相应信息技术、智能软件和5G 新型网络的掌握运用,一方面直接为读者智慧化组织和提供所需知识与服务,并深入挖掘,达到知识的增值效果,另一方面,则需发挥积极主动性去开拓创新智慧服务和管理的具体形式、途径及领域。

(二)智慧馆员综合能力及素质指标体系构建

1.智慧馆员综合能力及素质研究概述

智慧馆员作为高层次馆员,根据其核心业务的要求,应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应在参考馆员和学科馆员的基础之上,既有横向延伸拓展,又有纵向提高,不仅能提供参考咨询和学科咨询服务,还要能够开展智慧教学和智慧科研的辅助服务等。邱圣晖等人认为智慧馆员应具备六项能力,分别为信息分析能力、数据挖掘能力、网络安全维护能力、新知识快速吸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①参见邱圣晖,谭伟贞,曾智华:《智慧图书馆环境下智慧馆员的培养》,《兰台世界》2016年第12期。郑怿昕则结合图书馆的转型服务特征,以多轮德尔菲法,归纳提出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馆员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其中包含认知与应对(基础能力)、信息服务与行动、协作与沟通(实战能力)、发展与拓新(延伸能力),共四大类一级指标。每类一级指标下又对应有三至四条二级指标,详细罗列出馆员对新信息环境、新技术和读者需求变化的敏感性、接受度等能力要求。②参见侯明艳:《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高校馆员的角色转变》,《现代情报》2015年第5期。陈凌、王燕雯通过对馆员的角色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构建了智慧图书馆员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核心业务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用户服务能力和一般能力,共四个一级指标,其下含有若干二级指标,而且分别计算出了权重系数。③参见许春漫,陈廉芳:《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下智慧馆员队伍的建设》,《情报资料工作》2014年第1期。归纳比较可见,对智慧馆员的能力及素质要求,突出新增了有关新兴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技能运用,新信息环境下的沟通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自我发展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保持不断学习提升,才有可能培养和具备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智慧馆员的核心能力及素质指标体系,有助于明确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的发展方向,并有利于形成智慧馆员具体工作的指导、考评指标。

2.智慧馆员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分层结构

借鉴王金娜关于智慧馆员的金字塔型能力结构,④参见王金娜:《智慧馆员金字塔型能力结构解析》,《情报探索》2015年第6期。以及其他学者所细分的二级指标,笔者将智慧馆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重新组织并划分为三大能力层次,即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竞争能力,其中所包含的具体能力及素质并不完全独立,很多时候是交叉并存的。如图2所示,在智慧馆员综合能力及素质分层结构图中,位于塔底的基础能力是所有高校图书馆员应当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图情知识、传统业务、信息处理、学科知识服务与咨询、沟通协作、教学及科研辅助等。位于塔身的核心能力是基于基础能力之上,作为智慧馆员必须培养、充实和提高的重要核心部分,包括信息素养、新兴技术运用、数据挖掘、用户行为与需求分析、智能设备与网络维护、用户培训、智慧服务、智慧科研等。位于塔尖的竞争能力是智慧馆员在外显的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上,可进一步竞争、发展的内隐能力,包括实践创新、资源开发、知识管理、自我发展、互联网思维、管理策划……基础能力应当是全体高校图书馆员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巩固、更新和强化的部分,核心能力和竞争能力则是针对智慧馆员着重要求及加强提高的高层次能力,是区别智慧馆员与普通馆员的重要能力及素质体现,同时也是智慧馆员岗位监督、考核的衡量标准。

图2 智慧馆员综合能力及素质分层结构图

四、地方高校图书馆智慧馆员的发展途径

馆员队伍的发展进程密切关系到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服务的推进速度,根据以上智慧馆员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分析,由于地方高校智慧馆员的发展起点低,困难大,应从多途径考虑,向外及时引进人才,对内大力培养、提升具有潜力的馆员,同时还可聘请外部专家做兼职或指导。

(一)地方高校图书馆员结构现状分析

地方高校图书馆现有馆员队伍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结构极为参差不齐,遗留有大批早期的安置人员,年龄偏大,其学历、专业技能和学习发展能力普遍偏低,服务观念落后,难以向智慧化转变,只适合从事基础的文献管理与服务。后期则由于教辅部门编制缩减(为确保教学一线师资引进),某种程度上限制影响了高层次馆员的大量引进,所以从年龄层次来看,老龄化突出,中青年馆员后备力量不足,新鲜血液补充缓慢,另外,馆员的学科专业背景涵盖不够全面,且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占比较低,新技术运用和维护方面的人才尤为缺乏。

(二)人才引进

人才引进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从源头上解决长远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的首要条件。依据智慧馆员核心业务所要求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大力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可倾向于应届毕业的博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具有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和网络方面学科背景的人才,由此从中青年后备力量和学科专业的角度,快速补充、优化地方高校图书馆的队伍结构。另外,还可高薪引进急需的成熟型高级人才,借鉴他人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但人才引进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可能需要历经复杂的招聘过程,因而不一定能及时就位,还须同时考虑其他途径。

(三)内部培养

内部人才的培养尤其重要,必须看到,原有队伍中存在一部分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馆员,例如相对年轻的学科馆员和技术馆员,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可提升空间和快速习得新知识的能力,对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新技术、新服务理念的培养、训练,提高深层服务能力,便可迅速成长为智慧馆员。由于工作经验丰富,具有相应图情知识,这些优势便于缩短人才构建的周期,内部人才培养是一条便捷可靠的发展途径,应形成科学合理的长期规划和培养机制。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图书馆能否实现智慧化目标的决定性因素。①参见侯松霞:《智慧图书馆顶层设计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年第6期。

(四)外部聘请

除图书馆内部培养外,高层次人才还可通过向外部教学、科研部门聘请学科专家作为兼职,协同开展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服务的进一步探索及实践。另外,甚至可以考虑向校外聘请同行专家,尤其是智慧图书馆发展建设方面较有经验的一线高校图书馆专家,定期亲临或远程进行工作与发展指导。

五、地方高校图书馆智慧馆员的重组策略

引进、培养和外聘人才以发展智慧馆员,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刻不容缓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则要让智慧馆员拥有一个长期生长和科学运转的合理环境,才能保障其生机与活力的长久不衰,这便要求对原有岗位及机构设置有所革新,并完善管理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即对智慧馆员的重组策略。

(一)传统岗位及机构设置的演变

图书馆内部的机构设置通常是因服务模式变化而发展演变的,当传统服务模式逐渐弱化时,人力资源将逐步转向新兴服务。以纸质文献为主的时代,图书馆通常设有采编部、阅览部、咨询部和办公室,之后伴随着数字资源的迅速发展,采编部更名为资源建设部,甚至分裂出电子资源部,文献资源被划分为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两大块,并且发展重心越来越倾向于数字化资源。技术部则是在后期计算机和网络进一步替代人工服务及管理时出现的。同时,随着咨询服务的升级,有的咨询部被更名为学科参考咨询部。在传统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各高校图书馆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理念,还衍生出一些新部门,例如阅读推广、文化开发等部,馆员的岗位也推陈出新,越来越灵活。欲推动智慧图书馆从理论过渡到实践运行,岗位及机构设置的革新及体现,恐怕是最为直接显著的举措。

(二)智慧馆员岗位及机构设置策略

智慧服务将改变用户与图书馆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建立智能开放的学习阅览和科学研究新环境,①参见姚咏红:《高校智慧图书馆岗位设置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年第11期。自助借还(打印)、智能门禁、智能咨询和导航,以及智慧管理平台等,将取代更多简单重复的劳动岗位,被解放出来的人力资源也将投入到智慧服务的研究与实践中,向智慧馆员转变。更新重组部分岗位及机构设置,有利于充分发挥智慧馆员的作用和价值,配以相应的岗位,明确其职责和待遇,落到实处才可能使之有所作为。为使智慧馆员的岗位能够切实可行,全面深入,现提出一种较易操作实施的方案,在原有部门的基础上,专门设立一个馆领导主管的“智慧馆员协作部”,由具有各专项智慧职责的智慧馆员组成(依照前面核心能力和竞争能力引进、培养和外聘选拔的人才),其具体岗位分散于各个部门,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共同协作。通常图书馆都设有四部一办,因而以此为基准,将各个部门的馆员按不同比例设立出部分智慧馆员岗,肩负不同内容的专项智慧工作职责,由他们组成的智慧馆员协作部,须定期开展智慧工作的研究探讨,以指导、促进和协调智慧图书馆的整体发展建设。

(三)智慧馆员的专项工作职责

如图3 所示,智慧馆员岗位在各部门所占的比例,应朝着这个较为理想的配比逐步发展,并将智慧馆员依据具体职责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资源建设部的加工、分类和编目等传统业务,正逐渐实现全面外包,被商家所取代,因此大部分人力可投入到智慧化发展建设,设置约80%的资源智慧馆员,主要负责各类纸质、电子资源的考察了解,以及资源使用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以便科学合理构建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同时肩负着对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流通阅览部可保留一半的馆员从事传统借阅服务,维护日常安全、秩序和卫生等,以延续师生们的传统阅读习惯,其余50%的阅读智慧馆员主要负责新型阅读的推广与指导,辅助自助借还,尝试并创新文化开发等。参考咨询部和网络技术部则应全面发展为智慧馆员,因其从事的工作原本就属于图书馆最具挑战性,技术含量较高的那一部分,理当责无旁贷地挑起重任。除科技查新外,参考咨询智慧馆员还须逐步实现智慧参考咨询,辅助智慧教学、智慧科研等。网络技术部可设置约70%的技术型智慧馆员,主要负责智能设备和网络的维护,其余30%作为开发型智慧馆员,专注于图书馆智慧平台的开发利用,智能技术的引进,并与资源智慧馆员协同进行资源开发。综合办的一半人力作为传统办事馆员,延续公文收发、财务管理等其他常规办公室工作,另外,还须考虑设置一半的管理型智慧馆员岗,借助读者行为与需求分析,数据挖掘等方式,专门研究创新适应时代的智慧化管理模式。

图3 智慧馆员岗位及机构设置配比图

(四)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

以上职责仅为粗略划分,各部门智慧馆员的详细工作职责应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明确、细化和扩充。与此同时,还需完善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勇于创新科学可行的激励机制,这是有效管理和运行的重要保障环节。对于智慧馆员的监测评估,可依据智慧馆员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分层结构,结合不同类型智慧馆员的专项工作职责,突出能力与业绩并重,综合考虑制定出一系列准则和细则,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增补、修正,且纳入年终履职考核与职称考评范围。为形成和巩固智慧馆员的良性循环发展环境,体现智慧模式的优越性,就不得不高度认识到创新绩效奖励的重要性,恰当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馆员协作、竞争和发展的积极性。要突破相对落后僵化的传统考核与奖励办法,关键在于破除固定不变的等级制管理,实现绩效与岗位直接对应的扁平化、灵活化管理,个人岗位可进行升降或淘汰调整,职务职称不脱离具体岗位及职责,①参见陈凌,王燕,高冰洁,等:《智慧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机制初探》,《数字图书馆论坛》2018年第6期。而难点在于改革单一的职务职称考评方式。

高校图书馆作为智慧图书馆的重要研究及实践阵地,正快速发展,地方高校处于经济相较落后的地区,尽管存在一些特殊困境,例如经费有限,馆舍空间及服务场所狭小等,尤其是智慧化服务理念和管理机制滞后,人才严重匮乏,但在面向智慧化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也不能裹足不前,而应当迎难而上,勇于拓宽思路,大胆创新,探究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发展策略,智慧馆员的发展与重组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充满挑战,值得探讨,有待开辟。

猜你喜欢

馆员智慧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