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的作用机理和实践进路

2023-01-07周凯丽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党性修养党性建党

周凯丽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1]358, 党员的党性修养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增强, 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增强,反而可能会因时间的消磨、权力的增大而有所削弱,因此它需要时时警醒、反复锤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2]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地位, 并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 ”[3]这深刻地阐明了伟大建党精神与党性修养的内在关系, 为新时代党员干部锤炼党性修养明确了价值导向和实践方向。 伟大建党精神是包含中国共产党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统一体,是对党的本质属性和政治品质的集中展现, 蕴含着新时代党员干部锤炼党性修养的内在要求。因此,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是党员干部在精神上站住站稳、 在党性上淬火成钢的重要途径,对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

伟大建党精神是经过党的百年实践检验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强党性的集中写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思想信仰、毕生的政治追求、无畏的英雄本色、深厚的公仆情怀。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思想信仰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理论前提和信仰之基。 坚持真理便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具体而言,就是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 就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一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分析解决问题的“钥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坚守理想是对科学真理的进一步坚持,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证明,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靠着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持,才能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作出科学的决策,保证党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正是靠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才能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不惧苦难风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到难不住、压不垮,顺利且出色地完成各个历史阶段的任务,推动党的各项事业一往无前。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展现中国共产党人毕生的政治追求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干事创业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 初心是一个人想问题、干事业最初的心愿、信念;使命是一个人受领的应完成的任务、应尽的职责。党的初心使命在成立之时便确立下来。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在外有强敌入侵、内有封建压迫的双重冲击之下,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磨难,民族危机深重,各个阶级努力探索,各种主义轮番登场,都因未能顺应历史潮流而被淘汰,1921 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那时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指出:“牢记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是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4]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斗志更坚,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恢宏的史诗, 靠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指引和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的坚守、 对使命的践行。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克服各种困难,战胜种种艰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夺取了全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无数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攻克重重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无数为初心使命而不懈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展现中国共产党人无畏的英雄本色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舍生忘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本色。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目的和利益而斗争”[5]434,而“只有最英勇的献身精神才能拯救民族、 因而迫切需要这种献身精神”[6]42。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矛盾尖锐、斗争激烈的旧中国,那时中国共产党人在斗争中就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把斗争矛头直指敌人。这种无畏的英雄本色书写在1920 年的《中国共产党宣言》中——“共产党将要引导革命的无产阶级去向资本家争斗,并要从资本家手里获得政权”[7]487;展现在李大钊要求后来人奋勇上前, 接续牺牲者未完成的事业;展现在陈延年、陈乔年在敌人屠刀面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不仅体现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中, 也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中。中国共产党人赓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红色血脉,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韧意志,勇于应对工作中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甘于奉献、负重前行,征服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中新的“娄山关”“腊子口”, 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展现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公仆情怀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鲜红底色,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公仆情怀。对党忠诚就是严格遵守党的章程、纲领,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的纲领明确规定党员入党的要求是“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意成为忠实的党员者”[7]1并且“与那些与我们的纲领背道而驰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8]338。 “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百年来,我们党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 挫折磨难, 但敌人的枪炮没有打倒我们、西方势力的封锁没有困住我们、改革的阻力没有难住我们, 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 从“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9]23的豪情壮志,到“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 杀我的头, 要组织是没有的”[10]80的赤胆忠心,到“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11]79的豪迈气节, 对党忠诚早已融入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并代代相传。不负人民就是心怀人民,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希冀。 从筚路蓝缕到创造辉煌,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心为心,忧人民所忧,急人民所急,始终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从“断头流血以从之”的李大钊,到“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到“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的黄文秀, 无一不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

二、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的作用机理

伟大建党精神既是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坚定革命理想、凝聚革命力量的精神动力,也是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对革命历史产生情感共鸣的精神引领。因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可以为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供精神驱动、确立价值标杆、锚定实践指向。

(一)伟大建党精神为党性修养提供精神驱动

任何精神都不能凭空产生, 都要在实践中总结、升华、积淀,又要回到实践中发挥指导、引领作用。伟大建党精神虽然形成于建党时期,但是与其他历史时期以某一具体地点、人物、事件、会议等命名的精神概念相区别,它具有“母体”的哺育功能。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伟大建党精神鼓舞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接力奋斗、创造辉煌,并在此过程中孕育出一系列伟大精神。从时间维度看, 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形态中都蕴含着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因子, 它存储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记忆中, 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增添了一支重要的力量,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结构性改变。 凝结于建党实践的伟大建党精神, 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永不懈怠、 永不退缩的精神状态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 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因此,伟大建党精神能够为党员干部克服重重困难、勇担历史使命、提高党性修养提供精神激励。

(二)伟大建党精神为党性修养确立价值标杆

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厚植人民情怀、秉持顽强意志、勇于奋楫笃行的集中写照, 也是经过百年实践检验的宝贵精神财富。 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可以引导人、 教育人、鼓舞人,而且能够为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修养确立价值标杆,使党性修养有标准可循、有目标可达。其一,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命、敢于自我牺牲。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内外困顿、民族危亡之时,共产党员只有具备最大的斗争气魄和革命决心,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亡。这种自我革命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是革命先驱们同侵略者血战到底、 为民族复兴斗争到底的骨气和底气, 是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勇气和信心, 是一个共产党员党性坚强的深刻体现。 其二, 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老实、永葆清正廉洁。 共产党员对党忠诚是集价值、目标、行动于一体的具体表现。 战争年代,革命先驱们在炮火硝烟中用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严守党的秘密来诠释对党忠诚;和平年代,无数共产党员用汗水、 鲜血甚至生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来诠释对党忠诚。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对党忠诚老实、 永葆清正廉洁便是要求共产党人要忠诚于人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之事。

(三)伟大建党精神为党性修养锚定实践指向

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 从精神层面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干什么”的核心问题,同时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何以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密码。 因此,伟大建党精神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能够为其提升党性修养锚定实践指向。首先,伟大建党精神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缘起。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让苦苦探求救国救民出路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真理的曙光。以陈独秀、 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以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初心使命,以“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12]487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奔走呼号,为民族解放而不懈斗争。 因此,伟大建党精神所包含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忘初心、担当使命”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的缘起,历史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其次,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精神养料。中国共产党能在那个政党林立、各方势力角逐的年代脱颖而出,历经沧桑成长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百年大党,靠的是对理想的坚守、对初心使命的担当以及在此过程中所秉持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坚韧意志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追求。 因此,伟大建党精神所包含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回答了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小小红船成长为巍巍巨轮的原因。

三、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的实践进路

以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 就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这个“魂”与党性修养这个“体”贯通起来,从加强理论自觉、完善方式方法、活用关键载体三个方面出发让伟大建党精神具象化, 帮助党员干部提升党性认知、凝聚党性共识、促进党性自觉。

(一)加强理论自觉:深掘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矿藏

理论上越清醒,政治上越坚定。政治坚定是党性坚强的突出表现。 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伟大建党实践,并在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得到发展,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矿藏。 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就要深掘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矿藏,激发其磅礴的思想伟力,以增强党员干部的理论自觉。一是厘清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精神之间的关系。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最高体现。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赓续与升华,民族精神包含的“一寸赤心惟报国”、“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爱国情怀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契合。另一方面, 伟大建党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凝练与发展。 厘清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精神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社会价值,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二是厘清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具体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具体精神的“母体”。因此,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深化党员干部对伟大建党精神统领和哺育作用的理解。 三是厘清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经过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国共产党人锤炼出崇尚真理、无私奉献、敢于牺牲、敢于斗争、自我革命等鲜明的政治品格,彰显着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伟力。此外,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 还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厚积淀。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建设结合在一起研究, 可以从品格与文化的逻辑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与现实的奋斗中表现出的人格魅力, 进而更好地筑牢党员干部的精神之基。

(二)完善方式方法:构建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机制

思政课对党员干部、 青年筑牢理想信念具有关键作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是讲授好、培育好、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基因,锤炼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有效之举。一是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重点是 “讲什么”。 一方面,要讲好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理论渊源、历史背景、实践基础及其丰富内涵,让党员干部体悟马克思主义在建党历史中所体现的真理伟力、思想伟力,领会中国共产党面对危机和困局所体现的斗争精神及其历史启示。另一方面,要讲好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的现实关联性和历史必然性, 让党员干部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的引领性及伟大建党精神审视过去、 把握当下、 洞悉未来的科学性。二是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关键是“谁来讲”。 一方面,党校、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要发挥头雁引领作用,以思想自觉带动行动自觉,带头走进思政课堂, 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理论阐释和正确引导,廓清思想迷雾,帮助他们学深悟透伟大建党精神的精髓要义, 形成正确的党史观。 另一方面,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 思政课教师要对自己所讲的内容有高度认同感、历史自豪感,把伟大建党精神讲得有底气、有深度、有温度。 用辩证的思维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将先进典型引入思政课教学,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中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 在日常生活中外化于行。 三是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要点是“对谁讲”。一方面,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思想宣传教化的主阵地作用,在适当的教学环节,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 为大学生授业解惑、纠正错误观念。 另一方面,党员干部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坚力量, 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主力军, 因而要把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党员干部查找党性差距的关键法宝,通过党员专题培训、民主生活会引导党员干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使其从先进典型、英雄事迹中体悟伟大建党精神。

(三)活用关键载体: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滋养作用

历史是精神的原乡。 只有回归于承载着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历史、人物、遗迹,才能激发出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穿透力和精神感召力。 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 涌现了许多具备伟大建党精神的英雄人物,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留下了许多见证历史的红色遗迹。为此,以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一是讲好红色故事。惊险曲折的红色故事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 能让党员干部与故事中的革命先驱们产生情感共鸣, 深化党员干部对革命先驱们所体现的坚强党性的认知。 但在叙述红色故事中, 也存在受到商业利益的驱使等情况,为博取受众眼球,过分迎合受众,肆意戏说红色历史、庸俗化红色故事,损害了红色历史的严肃性,误导了受众,让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变成了“笑果”。 因而,通过讲好红色故事,深化党员干部对党性的认识, 应该做到去除红色文化挖掘的功利倾向,凸显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 一方面,加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队伍的建设, 提升建党历史讲解人的政治素养、业务素质和使命感。对自己肩负的责任、从事的工作、讲授的内容有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自信, 才能使红色故事和建党精神有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同时,还应积极构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志愿服务体系, 增强红色故事的叙事性和建党精神弘扬的广泛性, 进而为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提供深厚的滋养。另一方面,加大对宣传革命历史的影视文艺精品的扶持力度,不断推出如《觉醒年代》 这样具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体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能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红色文化作品。 二是发挥红色资源的集群效应。 北京、上海、嘉兴等地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其中包括革命旧址、革命家旧居、陈列馆、烈士陵园等红色遗存。但是,这些红色资源较为分散、缺乏整合,未能串点成线,未能从整体上、系统上设计红色研学路线,故而未能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对党员干部的精神涵养作用。由此可见, 要使党员干部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滋养中深化党性自觉, 就要结合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地区实际情况, 整合区域红色资源,串点成线,打造出精品红色研学路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集群效应, 为党员干部淬炼党性提供实践场域。

猜你喜欢

党性修养党性建党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树立党章意识 加强党性修养
传承耀邦家风 增强党性修养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汲取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