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2023-01-07岳文君

建材与装饰 2022年1期
关键词:村民利用传统

岳文君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0097)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让乡村所蕴含文化价值得到保护,传统建筑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乡村中仍有许多传统建筑并未得到重视,其改造方式也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乡村传统建筑如何保护与传承,以此助力乡村振兴。

2 我国乡村传统建筑概况和现状

2.1 我国乡村传统建筑概况

当我国城市在快速的开发、更新中失去了大量历史建筑,部分城市把历史建筑的最短年限缩短到30 年作为应对,乡村地区则由于过去社会变迁不如城市剧烈,还保存有许多较长历史时期的传统建筑[1]。但随着近年来乡村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中许多极具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正在大幅锐减,随着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传统文化的载体——乡村传统建筑环境面临着巨大威胁[2]。与此同时,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乡村传统建筑价值得到挖掘,加之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重要理论支撑,使我国对乡村及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早期政府尚未投入足够的资金支持、村落出现空心化现象、村民缺乏保护意识等原因,使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2.2 我国乡村传统建筑现状

2.2.1 建筑质量损坏

当前乡村传统建筑的材料以生土、木材、砖石为主,缺乏耐久性,因此建筑容易老化,维修成本较高。在当代乡村建设中,砖混和钢筋混凝土的新乡村建筑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都更加适应村民的使用需求,因此出现传统乡村建筑渐渐废弃,从而缺乏使用和维护,致使传统建筑日渐破败。

2.2.2 建筑功能落后

在建筑功能方面,乡村传统建筑虽然满足传统农耕时期村民的使用需求,但不能适应现代乡村的生活模式,其功能具有局限性,其绝大部分以住宅为主,满足不了村民对现代乡村公共生活的需求,如商业、娱乐、服务需求等。

2.2.3 建筑材料局限

乡村传统建筑材料来源于周边自然环境,包括生土、木材、石材等,这些材料取材方便且加工容易。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它们逐渐丧失优势。例如交通便利打破了材料运输局限;乱砍滥伐导致木材来源减少,成本升高;传统建筑材料性能不如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等。

3 乡村传统建筑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3.1 家庭人口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近年来,国内许多乡村的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中年轻一代相继外出求学和工作,留在乡村中生活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这种家庭成员和结构的变化导致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对于住宿和休闲娱乐的需求逐渐增大,很多村民的居所也逐步打造成了民宿,增加了对外住宿空间。这些变化与传统建筑的生活模式产生了冲突,因此导致了传统建筑难以适应现代乡村生活。

3.2 建筑修缮的资金不足

在乡村复兴大背景下,传统建筑的更新利用常常受限于经济条件,更需要对既有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更为高效地整合[3]。目前国内已经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但由于政府资金流程复杂、审批较慢,乡村中许多传统建筑的修缮还得靠村民自己。在当前乡村地区,许多家庭只能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也新建了楼房,很少会有修缮空置老房子的打算。另外,我国乡村部分历史悠久的住宅,往往由家族的亲人集体拥有,由于建筑的整体性修缮需要大家共同出资,但各家经济情况不等,也很难有一家愿意承担全部的维修费用,部分老屋因此年久失修,状况愈下。

3.3 对传统价值的价值认识不足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乡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整体教育水平仍旧偏低,目前长期生活在村中的多为中老年人,传统建筑对于他们更多的意义只是居住的房屋,而对其历史文化等价值了解尚浅,也没有保护与传承其文化价值的意识,因此对于传统建筑的重视程度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3.4 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出现冲突

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力推进以及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乡村需要更多的新功能以满足现代乡村现代生活,这促进了传统建筑的再利用。但在乡村建筑改造大力盛行的同时,出现了改造缺乏专业指导,不尊重建筑的原有特色与价值,最后使传统建筑“面目全非”。因此,如何寻求保护与再利用之间的平衡也是关键问题之一。

4 乡村传统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案例解析

本文解析的案例是奇峰村史馆项目,该项目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的奇峰村,旨在通过对乡村老建筑的保护、修复、改造和创新,探索出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修复和改造利用之路。该项目是对村内老建筑队屋的更新利用,队屋曾是奇峰村生产大队的公共用房,具有储存农具、加工粮食以及开会休息的多种功能。目前随着乡村发展和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该建筑已很久没有被使用。但建筑内的仍留存着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石柱础、榫卯木作,墙上也遗留着木工草稿、政治标语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奇峰村史馆在赋予此建筑新功能的基础上,对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造手法。基于对此项目的分析,本文尝试归纳出奇峰村史馆对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经验和方法。

4.1 保护与修复原结构

队屋的改造再利用是建立在对原有建筑结构的加固和外墙屋面的修复的基础之上,先解决原有建筑本身漏雨、透风、结构等基本问题,再对其建筑空间等进行适当的改造再利用。

4.2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地域文化是地方人民对地方历史文化长期的积累与沉淀。队屋的外墙面,是当地历史的缩影,白灰粉墙上留有简单的传统彩绘等。因此,外砖墙抹灰的部位基本避让了这些历史痕迹,旨在保护和展示其历史性。改造设计在材料上利用石材、木材、砖瓦等,空间上展示砖瓦,都是对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回应。

4.3 为老建筑植入新功能

队屋更新利用的目的是通过整修和适度的改造,使其可以服务于现代乡村生活。因此,队屋的更新,需要同时服务于村里人和村外人。对常驻的村民,它是休闲聚会、喝茶聊天的公共客厅;对外来的游客,它是展示村史和特色的村史馆。通过新功能的植入,让它在现代乡村有了属于它自己的位置。

4.4 本土材料的重复利用

队屋屋面的青瓦以及二层木楼板,都是耐久的老材料,通过拆除回收,对青瓦分拣处理,对木板削切打磨,就能有效的回用。既节省了建造材料,又让改造后的建筑延续原有的历史文脉。

5 乡村传统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策略总结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面对乡村传统建筑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如何进行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问题很是关键。我国的传统建筑历史悠久,乡村的传统建筑更是体现了传统农耕社会文明,历史的发展和变迁都真实地展现在乡村传统建筑之中。

5.1 增强保护意识,健全传统建筑保护体系

对于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应该遵循先保护后利用的原则。首先应增强居民自身的保护意识,村民是传统建筑的主体,同时也是传统建筑的主要使用者,其自身的思想和意识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尤为重要。因此向村民普及乡土文化内涵和价值,鼓励并引导村民参与到保护过程中来是最为关键的措施。

与此同时,建立完整的乡村建筑保护体系也尤为关键。秉持科学性、合理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原则。科学性是指考虑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式和当前的功能需求,合理把控和整合资源;合理性是指当传统建筑结构等已经遭到毁坏,并很难原状恢复时,需考虑经济因素,合理地控制成本;协调性是指在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时,尽可能保持乡村建筑原始的样貌,如需改建或加建,也应最大限度的维持与原建筑的协调性,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可持续性是指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保护与再利用同时进行,传统建筑的再利用不能因植入新功能而破坏传统物质环境的延续性。

5.2 保留修复脉络,传承传统建筑历史文脉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保留与修复传统建筑中的历史文化脉络就是最大程度的保护传统建筑的精髓。不同的乡村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和风俗文化,不同的传统建筑也有自身特有的故事与内涵,积极探索各自地区的特色文化,挖掘不同建筑背后的历史与内涵,并以多种形式来展示其历史文脉和文化内容,在提高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同时,也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了乡土文化。

5.3 整合场所空间,完善传统建筑功能设施

在保护乡村传统建筑的前提下,对乡村中废弃、甚至完全丧失原本功能的传统建筑,重新利用并赋予新的功能,梳理并整合建筑内部空间,延续其建筑风貌和传统价值。乡村传统建筑的再利用应当遵循可持续原则,保护原有乡村的空间与建筑特色,再利用后的建筑在形态、空间、材质、色彩上都应融入乡村环境中,做到外部形态和谐,内部功能完善,提升传统建筑的整体场所体验。

猜你喜欢

村民利用传统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老传统当传承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