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微改造研究
——以郑州市管城回族区A 小区为例
2023-01-07吴文辉
吴文辉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00)
我国在20 世纪70—90 年代,建造大量的居民住宅以解决当时居民住房短缺问题。当时,这些小区大部分由政府统一建造,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当下来看,这些老旧小区正面临着建成多年后物资老化以及功能性衰退问题。如环境破败、配套不齐等。在此背景下,作者从微改造的角度出发,探讨老旧小区改造的对策。
1 老旧小区与微改造
本文研究的老旧小区主要是指于20 世纪之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具体是指建造时间比较长久、基础设施落后、楼房破损、相关配套设施普遍偏低,居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小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开始关注小区的微观层面。许多城市都开始尝试用“微改造”的方法来解决城市存量空间的重新规划利用问题,并且都取得了显著效果,“微改造”理念不同于以往推倒重建成片的更新改造,“微改造”理念追求以一种“谨小慎微”的态度去对待老旧小区,将小区局部物质空间、文化、居民生活习惯等,在改造过程中易被忽视的“微小”方面融合到小区的改造中,通过注入活力以达到激活整体的目的。改造方法以点状修复和局部调整为主,着力点放在投入小、耗时短、小尺度的提升中,多采用材质替换、功能置换、服务设施优化、绿化环境改善等策略。
2 小区概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管城回族区A 小区属于开放式的老旧小区,社区呈梯形状,小区内老年人居多(见图1)。部分建筑建设于20 世纪60 年代,整体建筑呈南北线性布局,南北两端为单面街,中间区域稍大,小区西侧多为两层的低层住宅,东侧多为七层的多层住宅,多层住宅的建筑风格较为统一。由于建设年代较为久远,小区内部产生诸多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
图1 小区现状(来源:笔者自绘)
2.1 道路系统混乱
小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建设背景与现在不同,缺少对小区基础设施的详细规划。调研中发现小区道路系统分级不明确,由于部分建筑加建,街道空间较为拥挤,尽端路较多。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场地内停车位数量紧缺,私家车占道,人车混行较为严重,指示牌等道路家具缺失。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凹凸不平,照明设施不齐,夜间灯光较为昏暗,这对社区内老年人的步行以及轮椅使用者都存有诸多不便。
2.2 文娱设施不全
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小区内缺少文娱设施。笔者对小区内的36 位居民进行了走访,其中24 位认为文娱设施较少,不能满足日常娱乐活动的需求。同时,由于小区内老年人口数量较多,对于老年健身娱乐设施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但经调研发现小区内为老年人提供的老年健身场地、老年人活动中心数量较少,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活动需求。此外,社区内供儿童玩耍的游艺场所也较为缺失,笔者采访的10 位儿童一致反映社区内的趣味活动空间较为有限。
小区公共空间是社区的“会客厅”,是居民日常交往的物质载体。休闲空间、健身空间、景观空间和交通空间等是小区内的主要的公共空间。由于小区外部公共空间较少,小区居民大多在自家院内进行棋牌类活动,儿童主要在家中玩耍,很少户外活动。步行交通空间、门口檐下空间和道路转角处的树下空间成为居民互相交流的空间载体。
2.3 文化环境欠缺
小区文化也是小区居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调研中发现居民对小区自身文化环境的营造较为欠缺,对小区的时代记忆较为淡薄。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沉淀,小区自身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因子,应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宣传与塑造。营造独特和谐的文化环境,增强居民的场所感、归属感。
2.4 绿化面积不足
小区内绿化面积不足,道路绿化的可用空间较少(见图2),小区内绿化主要为杨树和松针树,行道树之间距离较远。其他种类植物较少。杨树属于落叶乔木,松针树数量较少,小区内景观风貌较为破败。
图2 景观现状(来源:笔者自摄)
此外,部分花池、树池、宅旁绿地缺少管理,部分植被由于缺水而枯萎,绿化土地裸露,个别树干向道路中央倾斜影响居民通行。景观植物种类偏少且搭配不当,社区缺少绿意。
2.5 建筑主体破败
住宅大部分为红砖民房,部分建筑外表面做了抹灰、涂料和瓷砖贴面等装饰处理,材料种类多样,色彩缺乏统一(见图3)。建筑外立面的阳台、雨水管、空调机位老化,整体较为破旧。立面悬挂较为杂乱的家用电线,影响整体效果。由于年代较为久远,部分建筑立面出现裂缝,雨季漏水现象频发。
图3 住宅现状(来源:笔者自摄)
3 微改造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老旧小区的空间改造必须满足这区内人群的生活需求,要注重居民的生活需求。不仅要在物质空间中的提高空间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还需在文化空间进行营造。要注重个体的需求和感受,优化设计之前首先对小区居民进行实地问卷调研只有了解到居民的切实需求,才能更好地开展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
(2)坚持整体性原则。微改造要更加注重小区内各方面的优化完善,要使其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整体。老旧小区是城市中的一部分,要让老旧小区与城市联系的更为紧密,摆脱老旧小区是城市的“孤岛”的现象。要从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抓起。做到其与城市大环境充分融合在一起。
(3)坚持延续与传承原则。老旧小区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独特印记,代表了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过程,也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老旧小区现有部分功能已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但在老旧小区内,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际网络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基于此,在微改造的过程中设计师要重点保护居民的生活方式不被改变,要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延续场所精神,积极营造良好的小区文化环境。
4 微改造策略
4.1 完善道路交通
对小区内道路进行分级规划,拆除部分加建建筑,疏通道路系统。将小区内道路划分为组团间的主要道路及住宅间的次要道路(见图4)。对部分断头路进行打通,保证道路的通畅性。小区外围道路路面需平整后硬化处理。外围道路较为宽裕,可划分出临时停车位、盲道及步行道的位置。调研过程中发现小区内骑行者较多,骑行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和电动车。因此,需要在小区内宅间合理增设充电桩、非机动车停车位、非机动车存放敞篷等设施,道路旁要完善道路家具—交通指示牌、停车线及卫生设施。
图4 交通系统分级划分(来源:笔者自绘)
道路两侧还应适当布置休息座椅,老年人活动过程中容易疲惫,在道路两侧适当布置座椅能很好地为老年人的户外活动提供很大的便利性,此外座椅应考虑遮阳及防雨水等设施。
4.2 丰富文娱设施
为丰富小区居民的户外公共活动,营造健康舒适的社区环境。需要合理布置室外活动空间,例如:社区广场、小游园、室外健身场所、健身步道、儿童娱乐场所等。调研中发现,场地内东侧较为开敞的空间可以合理布置小广场用于满足居民跳广场舞以及打太极拳的需求。也可对原有建筑的部分功能进行置换,布置室内健身器材、文化娱乐设施(棋牌室)老年大学及儿童活动场地等。
建筑周边的绿化外围可形成宽约1m 的健身步道,可以把各健身步道相连,形成一个步行系统。考虑到老年人与儿童的安全性,步道应与小区外围道路避免交叉。场地空间布局较为紧凑,老年活动场所可与儿童娱乐场地适当的合并布置,这也有利于老幼代际关系的融合。
4.3 营造人文环境
老旧小区是居民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历史的底蕴与岁月的痕迹。小区内多为老年群体,老年人大多具有怀旧心理,日常生活中希望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熟悉的生活场景也能有效地建立起场所精神,并且对于邻里关系也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因此,打造良好的小区文化环境是丰富小区文化氛围的一项重要环节。可以挖掘小区自身以往的故事、照片、物件,包含着往日的衣、食、住、行、娱乐等各方面的展品和场景让小区的居民熟悉居住地的历史,唤起时代记忆,让居民充满归属感、认同感,也让生活学习在此的新来居民通过这些故事重新认识自己的小区,增强融入感。
此外,还可结合郑州红砖老院的基底特色,将本地的商城遗址文化融入对景观小品、文化墙、楼门牌、文化长廊等形象标识设计中。将地域文化在小区内充分展示、宣传,营造风清气正、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塑造独特的小区文化风貌。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展文化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与活力度。因居民年龄不同爱好不同,活动的可参与性以及所辐射的群体还有局限。为此需要有意识地策划多类型的、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针对年轻人的社区达人秀、电影节、宠物选美大赛、针对老年人的有书法展览、文艺演唱等,让这些活动覆盖到整个小区中让各群体都能参与到小区活动中去。这样除了能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的机会也能很好的展示小区居民的生活风貌。此外,富有意义的公共活动还通过涂鸦、海报的方式展示出来,这也是展现小区风貌的一个很好的题材。
4.4 提升景观绿化
对原有的绿地和空地进行规划设计。调研中发现,道路一侧的围墙仅起到隔离作用。可以将小区围墙用绿化装饰形成植物墙,可种植枸桔、牵牛花、爬山虎等耐寒类植物,同时植物色彩还需与街道整体色彩相协调,道路两侧的树木要进行适当整合更换,分段种植梧桐树、国槐树、白杨树等逐步形成绿荫街道。达到一条道路一条景观带的效果。
景观节点是小区内重要的视觉焦点,具有很好的昭示性。由于部分建筑的加建,节点绿化空间已存较少,因此需要对占道的构筑物和危房进行拆除。适当做到退硬还绿、见缝插绿。此外,基于老年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可在基地西侧布置四个次要景观节点,分别以“春兰、夏荷、秋菊、冬梅”为主题。东侧也可增设四个景观节点,分别以石、墨、竹、莲为主题。基地中央设置三个主要的景观节点。分别以“泉、林、山”为主题。同时,植物种类应与主题相对应。这样可在小区内形成“三主八次”的景观节点格局(见图5)。主次景观节点应区别绿化配置,以大乔木、小乔木、花灌木与地被搭配为原则,丰富立面变化达到一个节点一个特色的目标。此外还需强化管理,做到色彩丰富、无黄土裸露、无病虫害、绿化整洁美观的效果。
图5 景观节点改造意向(来源:笔者自绘)
结合住宅周围边角地、路边废弃地及宅间闲置地等进行改造。增设“袖珍公园”“口袋公园”增添绿意,对小区内原有的高大乔木予以保留并进行适当修剪,居民楼的窗台上可种植小型景观植物,住宅的山墙可布置立体绿化,原有绿化带内裸露的土地需重新修整,补栽草坪。要适量增加休闲座椅、雕塑、景观廊架、观景亭、花架等景观小品。
4.5 修缮建筑主体
为营造整齐美观的建筑外立面,需要对破损的立面进行整修。东侧住宅的窗间墙保留原有红砖基底,其余墙体采用仿古青砖贴面进行装饰,以延续时代特色,窗户采用更为节能的Low-E玻璃进行更换,西侧街巷住宅部分,沿用红砖材料用于修补和加固。窗框、门楣等建筑细部需统一设计,社区要保留原有特色。沿街的底商广告牌进行统一设计、统一管理。
对住宅外墙体出现裂纹渗水的部位进行封堵、防水修补。涂鸦美化墙体,但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统一布置外立面空调机位,对损坏的落水管、入户台阶、窗户进行维修和更新,台阶应增设扶手栏杆,同时对原有外露错综复杂的明线进行拆除重新铺排,各种管线需捆扎规范,具备条件的要管线入地,去除安全隐患,恢复建筑外立面原貌。为方便居民出行,楼道出入口进行坡化处理。结合小区实际,对小区大门和门卫室进行改造或增设,提高安全系数。
5 结论
老旧小区的微改造,不仅提高了居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也让历史的底蕴与岁月的痕迹得以延续。时代在进步,老旧小区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修复、活化、持续改造的过程,微改造改善居民的生活状况,解决了居民的生活难题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本文从老旧小区的“软、硬”环境出发,提出改造策略。但在这个智能化、现代化的时代,对老旧小区的微改造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改造措施,也要加入更多现代化、智能化的元素来解决了居民的生活难题、改善居民的生活状况,这也是以后需要加以深入探讨的。设计师在改造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充分了解居民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合理地设计改造方案,实现居民居住环境的真正改善,让老旧小区保持生机,让老城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