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瞻论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2023-01-07CityDevelopmentPath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上海城市规划 2022年1期
关键词:特色建设发展

A City Development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任致远 REN Zhiyuan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发展建设,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历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实施城镇化战略,取得辉煌成就。通过实践总结,坚定了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在我国70余年来的城市发展建设巨变过程中,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是从实践经验中探索出的正确抉择,明确了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方向定位和路径,体现了中国城市建设者的智慧、信念和进取精神。

1 对中国特色的理解

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关键词是“中国特色”。其具有指向定义作用,表现出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自主发展、创新进取的意志和抱负。即要以中国立场,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和睿智,谱写中国发展模式和成就,表现中国精神,建树中国形象。依据我国70余年来因势利导、不懈奋斗的成功经验,从实践中概括,笔者认为自强不息、传承发展、和而不同、生态文明、人本主义等,是中国城市发展建设中十分鲜明的特色。

1.1 自强不息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靠中国人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攻坚克难,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各项指标,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不仅能够生产汽车、拖拉机、坦克、飞机等,而且成功进行核试验,能够制造原子弹、氢弹、导弹、火箭和人造卫星等,逐步建立我国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体系,从无到有,使我国强大起来。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为配合“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顺利落实,要求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兰州、包头、西安、洛阳、太原、大同、武汉、成都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1957年,国家先后批准15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和部分详细规划,开创了我国“先规划、后建设”的城市发展建设秩序,凭借自己的认知能力谋划城市发展建设,有力地促进我国城市发展;1986年,设市城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58个发展到353个,其中333个城市有了供水设施(共有水厂862个),按照规划,建成城市道路网络,形成公共交通系统并有了出租车,北京、天津建设了地铁,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又设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城市发展建设日新月异、欣欣向荣。30多年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城市变化史,表现出了中国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坚强精神、顽强斗志和争强个性,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坚韧不拨、自强不息地彻底改变“落后”的面貌,而且做到“强”起来了。事实说明,自强不息是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体现的首要特色和不息动力泉源。

1.2 传承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积淀和凝结、升华,孕育出了伟大民族精神,形成强大凝聚力、创新力及中国自己的价值观念,留下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极其重要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连绵不绝、光辉灿烂的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延续了保护、利用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责任,西安、南京、北京、杭州、苏州、桂林、合肥、肇庆、太原、沈阳等城市都有明证。国庆10周年之际,北京建起的10大建筑,其建筑形式、风格和色彩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虽然1966年掀起的文化大革命以“破四旧”给历史文化遗产带来损失,但人民群众还是保护了大量的传统文化遗存。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共24座城市),正式拉开了继承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遗产的序幕。到2020年,我国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5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8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058处,加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2008年4月,国务院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行政法规保障。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1]这表明在进行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化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同时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使继承传统和现代化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并保持传承发展,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城市。观察如今的中国城市,在高楼大厦林立的现代城市中,不仅保护了历史文化名城和古代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大量保护了中国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遗产和纪念设施等,体现了传承发展是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基本特色和初心使命。

1.3 和而不同

我国城市历史悠久、遍布各地、数量众多。由于不同地区的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地方资源、经济状况、社会环境、民族风俗习惯和乡土文化的不同,造就了每一个城市的独特形态、空间形象和城市特色,各有千秋、各具个性。这种各具特色的多元化城市文化现象所形成的多元一体化格局,说明自古以来我国文化本质上就是一个开放体系,豁达包容、兼收并蓄,于是创造出特色各异、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多元化、包容性、融合力和各自城市因地制宜的创造精神,自觉地贯穿于我国城市发展历史的全过程中,各得其所、各放光彩,百花齐放又浑然一体,延续至今。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包容发展,强调社会和谐、共同发展的结果。1980年一篇名为《城市要发展,特色不能去》的文章发出重视和保护传承城市特色的声音,强调“凡是破坏了城市特色的工业和城市建设项目,无论其产值与价值有多大,也是功不抵过的”,引起社会反响,产生思想共鸣,学界对城市特色、城市形象、城市风貌等举办研讨会、论证会、评审会等开展讨论,不少城市对自身特色进行研究并出版专著,发挥了重视、发掘、保护、继承和发展城市特色的作用。随着2001年城镇化战略的实施,现代化城市发展建设如火如荼,人们发现不少城市出现“千篇一律、百城一面”的雷同现象,尤其是在新区开发和“城中村”改造中,各地房地产开发商抓住机遇、快速建设,大量高层住宅楼成片兴起,建筑形式单调,布局缺乏变化,街市空间大同小异,步入其间分不清是在哪个城市。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强调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城市文化多彩繁荣,从而将扭转城市雷同现象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促使我国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延续“和而不同”的城市发展理念和面貌成为常态和本色。从我国保护、继承城市特色和支持特色城市发展过程来看,突出“和而不同”的城市景象是一个城市发展建设中明显的多元化特色和思想价值追求。

1.4 生态文明

自古以来,我国是在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尊爱山水和自然生态环境,讲究天人合一,时时刻刻要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共生共存,成为中国人民对待自然与人相处关系的客观认识、实践体验和内心要求。选择有山有水、依山靠水或望山近水建设城市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生命诉求,也是创造优美环境、丰富景观、美好家园的自然资源和精神需求。人们是离不开山山水水、园林绿化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被奉为中国城市发展建设的必然信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两峡一川(黄河)城市的兰州人民,背冰上山、挖坑植树,绿化白塔山,改变了荒山秃岭的面貌,并建起了临河的傍山公园。南国城市肇庆,叶剑英元帅诗称:“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营造山水园林,建起了兼有桂林之山、杭州西湖之水景色的美丽城市。再看南宁,依靠群众义务植树和园林绿化进街区活动,加上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使山水绿、路网绿、街区绿、绿满城,彻底改变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态环境差的局面,创建了“中国绿城”美誉。再以太原为例,中穿市区的汾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条枯河,涓流着一股污水。改革开放后,经过几年的工程建设,开辟了130万m²的汾河水面和178万m²的园林绿地,汾河两侧修建了绿色滨河大道,还建设了多处生态型公园,完全改变了汾河的生态面貌。石河子是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沙漠戈壁滩上建设起来的城市,经过大力栽培林木、加强园林绿化、开展垦殖,已有人工林保存面积31.19万亩(约207.93 km²),人工封育保护荒漠植被302万亩(约2013.33 km²),建有公园、广场、风景区、道路绿化网,早已建设成为一个沙漠绿洲,创建出一座生态环境优良的城市。许多城市建设事例说明,在治山理水、绿化造林、改变或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上下功夫,只要付出不懈努力,就能获得巨大成功。20世纪70年代,我国一些工业生产城市曾出现工业“三废”污染严重的情况,影响生态环境。1979年颁布《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国务院环境保护会议强调“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改变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局面。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化,不少城市提出山水城市、环保城市、低碳城市、绿色城市,甚至森林城市的发展目标,使生态城市成为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之后,我国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提高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高度,我国现今城市绿水青山、园林公园绿地遍布、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本质特色和生命法则。

1.5 人本主义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已经成为我们从事各项工作和事业的出发点、根本宗旨、检验标准和奉献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发展是硬道理,为人民服务是核心。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总结我国半个世纪以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和进步的实践经验、理论概括和思想指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推动力量和重要标志,也是我国能够在世界上迅速崛起与壮大的根本原因和内在特征。我国自古以来注重人的价值,“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强调以民为本,本固国安,可以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诠释及明确表达,阐述了人本主义是发展的中心思想、核心利益和指导方针,是发展必须遵循的总则和使命担当。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价值。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以人为主体,以人们的实际需要为内容,以人们的愿望为目标,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营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方便快捷的交通设施、人文关怀的服务设施、安全舒适的休闲设施等,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建设宜居城市、人民城市和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建设者们已经做出不懈努力和务实的工作,使我国城市发生巨变,展示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共建共享美好成果的伟大成就和辉煌业绩,创造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发展建设中国人民的美丽家园的成功实践典范。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坚定的人本主义是城市发展建设的灵魂所在和突出特色。

2 70年亲历感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发展建设已经历70余年的奋斗历程,70余年来我国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使城市苏醒、回暖、振兴、巨变,不断摸索和走出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笔者认为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穷则思变,自强自主”“改革开放,全面求索”“科学发展,坚定方向”3大阶段。

2.1 穷则思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处于“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城市破旧,乡村贫困,供应匮乏,道路坎坷,百废待兴,困难重重。毛泽东发出“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的号召,拉开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奋战序幕。中国从工业化建设抓起,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大炼钢铁,开采石油,制造汽车,修建铁路,兴建工厂,整修城市基础设施,“先生产、后生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克服了“三年困难时期”,战胜发展建设中的种种障碍,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又弥补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损失,重整旗鼓,跃马上阵,用30年时间扭转乾坤兴大业,振兴城市,彻底改变了近代之后中国积贫积弱旧社会的贫穷面貌,绘制出“穷则思变”的美好蓝图,使自强自主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独立自主、自强不息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我国曾试图走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减少市镇建制,压缩城市人口,动员大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张“不搞集中的城市”和工业建设项目“大分散、小集中”布局,取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等,以抑制城市建设来推进工业发展。结果发现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发展有着内在联系,相辅相成,即工业化带来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发展。1978年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了城市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与主导作用,将城市发展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一次历史性转折。1980年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基本方针,并指出“城市市长的主要职责,是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和管理好”。从此,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开始探索走什么样的道路和怎么走,并在过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真总结和选择。

2.2 改革开放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大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动力和创造精神,成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来拼博发展基础上所进行的战略突破和伟大壮举。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和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及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将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地区的部分市县扩展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实施特殊优惠政策,到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明确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出让、转让使用制度,加之房地产开发兴起,各地城市大办开发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旅游度假区等),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致使城市发展欣欣向荣。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开放,以开放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改变了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了经济体制上的重大变化。在新的经济体制下,为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基础和基本经验。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实行国有土地有偿出让、转让,进行房地产开发和开发区建设,效果卓越;重视和继承传统文化,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彰显文明古国的独特优势和优越文化;保护和利用城市特色,建设特色城市,充分体现东方大国所具有的多元化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凸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治理能力、进步思想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成功实践;《城市规划法》 《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为巩固改革开放成果提供了法律保障。在改革开放中全面求索、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对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有了更为成熟的思考、明晰的认知和坚定的信念,即改革开放创造了我国城市发展道路的中国模式、中国路径、中国品牌和中国形象,这就是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2.3 科学发展

跨入21世纪,2001年“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城市发展是有其自然规律的,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和现代化的过程,即城镇化。这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我国顺应这一规律,实施城镇化战略,就是把建设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发挥好城市发展的功能作用,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高层次发展。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城市如何科学发展指明了核心思想、根本利益、价值追求、方向定位、统筹方式、检验标准和永续发展要求。遵循科学发展观,将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人的意愿和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的位置,作为一切工作的突出责任和奋斗使命,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成为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和不二选择,指导思想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明确、树立了科学发展的本质寄托和唯一标准。以人为核心走科学发展之路,成为了21世纪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讲究和谐,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共同发展与进步。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利益,又要考虑未来发展利益,尤其在资源开发、土地利用、人口发展需求等方面留有余地,控制好城市开发强度、生态保护红线和基本农田保护线,实现“精明增长”,紧凑、高效、有序扩展,以葆城市永续发展。我国系人口大国,人多力量大,但要极大提高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均指标和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创新驱动,形成城市发展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发挥科学技术能动作用,让城市沿着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轨道前进。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实践,认定我国走以人为核心的科学发展之路,这就进一步提高了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认识,建立了正确的发展观和现代化观,坚定了方向和方法,更坚定了必胜的信心。

3 中国城市发展必由之路

通过70余年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体验,在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下,依靠人民,立足自我,发愤图强,以改革开放、创新进取为不息动力,以人为核心、科学发展为引领指针,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中国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城市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选择,是经过全国人民千辛万苦地探索和实践而认真总结的发展途径,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城市发展建设的必由之路。

从历史传承思想视角来看,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其基本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几乎没有断裂过,延续了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培植了依靠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主张、自觉奋斗、自行发展、自立自强的民族自信和独创精神,建立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成为社会发展的基因和灵魂,沿袭传承思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努力探寻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可行道路,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觉悟、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突出中国特色,走自创的道路成为唯一正确的出路和阳光大道,以及自觉自信自主自强的必然选择。

从现实复杂形势视角来看,中国的发展和崛起绝不是孤立的,受到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国家的影响,世界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强大自己,站立在世界舞台的前沿。各个国家都应该走自己的发展之路,要认清形势、明辩是非、独立思考,谋划自己的富国强国之路及城市发展道路,以便在复杂的形势中不迷茫、不动摇。笔者以为,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就是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共建共享为宗旨的城市发展道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建设城市,这是中国的优势、标志和特色,也是人民的必然选择。

从未来民族复兴视角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和期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不断奋斗,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正是在复兴之路上迈出的历史性步伐,是追求伟大梦想过程中的成功实践。在复兴之路的未来征程上,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问题会有很多,尚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头脑清醒、怀揣梦想、努力拼博、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自己闯出的并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发展之道。实现复兴,任重道远,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要进一步总结已有的成熟经验,并发扬光大、开拓进取,沿着具有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征途持续向前、成就大业。

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是我国历史传承思想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人民在复杂形势下探索和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路径、民族复兴大业所期待,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必由之路,由此定能实现中国的发展目标和愿望。

猜你喜欢

特色建设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