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施工风险探讨与危险源控制措施研究
2023-01-07魏宝华
魏宝华
(甘肃九州岩土工程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地质灾害包含很多的种类,像常见的泥石流、地震以及海啸等。如果在这些地质灾害出现的同时,没有一个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和预防措施,那么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同时,地质灾害也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虽然目前我们无法精准地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但是通过相应技术措施能够做到提前预防和危险源控制,在此基础上来降低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尽最大能力保证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减少自然地质灾害对国家发展带来的负面压力。
1 地质灾害概况
1.1 地震自然灾害
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地质灾害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面对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对其进行深入了解,为了能够有效治理,相关部门需要保证治理工作系统化,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的类型特点,形成针对性的治理机制。其中,地震灾害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地震灾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地壳运动发生的版块碰撞或挤压,地震灾害一旦发生,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而且受灾面积特别大[1]。此外,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与其他地质灾害相比,受害程度会更加严重。
1.2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除了常见的地震灾害以外,地面崩塌以及山体滑坡也属于最常见的地质灾害。这类灾害通常是因为地区内的地质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形变或扭曲,导致该地区受到了一种力的作用。除此之外,如果这片区域的土质结构比较松软,地质结构密度不高,那么很容易就会引发地面坍塌灾害,例如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都是由于这种原因造成的。经过实践调查之后发现,一部分工业发展和建筑业的高强度建设也会导致地面坍塌灾害的发生,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给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2]。由于社会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不能过度的开采,忽略自然生态保护问题。针对这样的现象,相关部门一定要出台相应政策来对此进行预防和治理。
1.3 地裂缝灾害
地裂缝灾害是地质灾害问题中的主要表现之一,地裂缝灾害的发生主要表现出区域性断裂的情况,严重时还会产生十分严重的破坏性。出现地裂缝的原因与地下水的应用有直接关系,因为没有对地下水的开采进行科学的规划,所以地下水被大量抽取之后,地区内的地质结构也变得十分不稳定,局部地区就会出现断裂的现象。
2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风险性探讨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就是通过改造不稳定的地质体,将不稳定的地质体转变成稳定地质体,达到防灾减灾工程。这项工程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改造和加固不稳定或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在治理施工过程后若是失稳将会造成重大灾害,这也就导致了灾害治理施工存在较大的风险性[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风险性主要来源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体现在地质灾害体本身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因处在地下,且内部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导致灾害治理人员对其无法具有认识层面上的确定性,在接下来的勘察测验工作中无法合理设计工作方案,造成了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客观风险性;而在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由于工作判断和决策等出现重大失误则很有可能造成主观风险源。
3 地质灾害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
3.1 地质灾害危险源辨识工作流程
地质灾害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需要工作人员按照危险源辨识流程进行相关操作,这样才能够保证危险源辨识的准确性。在施工开始之前,工作人员要对施工区域进行检查,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危险源辨识,减少施工现场的危险源,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工作人员要根据最终的调查结果以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保证地质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如果工作人员发现施工现场存在危险源,要对其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危险源存在的风险性,并且要根据施工现场风险源的等级制定合适的风险防范措施,确保能够合理控制危险源。针对施工现场不同的危险源,工作人员要进行详细的记录,使危险源信息更加系统化,为下次危险源辨识增加信息依据。
3.2 地质灾害危险源辨识方法
工作人员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源辨别时,需要对现场进行观察、查阅信息依据以及进行安全检查,才能够准确的辨别危险源。工作人员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源辨识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全面的了解地质灾害形成因素,对现场的气候情况以及地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在得到最终结果之后需要由管理人员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级,才能够确定现场是否存在危险源。工作人员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源辨识时,可以向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询问具体的施工情况,经过交流之后能够对施工现场存在的危险源有初步的判断。工作人员还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充分了解施工现场的环境,避免出现隐藏危险源。针对施工现场情况,工作人员可以查阅类似资料,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了解,保证危险源辨识工作能够顺利展开。为了能够保证地质灾害危险源辨识的准确性,工作人员要制作安全检查表,对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减少施工现场的危险源,避免施工现场安全问题的发生。
3.3 地质灾害危险源风险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源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地质灾害危险源风险评价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定性评价;另一种是定量评价,这两种方法都具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工作人员在进行地质风险评价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保证风险评价的准确性,经常会使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简称LEC评价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在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优势,不仅能够有效保证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还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工作人员在使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价时,能够快速掌握其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地质灾害危险源评价工作效率。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还能够有效反映危险源可能会造成的事故,能够保证地质灾害危险源风险预防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单元主要建立在对地质灾害危险以及有害因素的分析之上,需要工作人员结合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目标以及评价方法,能够将不同的危险源划分在不同的范围之内。工作人员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源评价时,可以对整个危险源单元进行评价,有利于提高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工作效率。不同的地质灾害情况与地质灾害防控措施都会存在一些差异,在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单元划分时,需要工作人员对施工方案以及施工环境的了解更加全面,将施工项目作为单元划分的整体。通过对地质灾害危险源风险评价进行划分,工作人员可以将地质灾害危险以及有害因素作为风险判定的因素,简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流程,也能够使地质灾害危险源风险评价更加细致,提高地质灾害危险源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4 地质灾害危险源控制措施
4.1 应用水工环地质技术
在众多措施当中,水工环地质技术对地质灾害的治理有显著的效果,同时也能够从根本上预防地质灾害的产生。因此,现如今在各种地质灾害中,水工环地质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4.1.1 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
地震灾害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由于强烈的力作用导致地形以及建筑物出现严重的损坏。而在地震灾害的影响下,自然环境也会因此出现失衡问题,进而引出更多其他的灾害,如爆炸、火灾以及水灾等。在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应用水工环地质技术,需要具体了解这些灾害的类型。利用水工环地质技术防治地震灾害时一定要对地震灾害发生时的预兆进行了解,准确获取各种微观以及宏观信号,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治理效果,将地震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其中宏观信号指的是人们能够直观了解到的一些异常现象,像出现地震时一些动物的反常表现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参考[4];而微观信号指的是那些无法直接获取的信息,需要借助一些勘测仪器进行分析,这时就可以运用水工环地质技术。例如地震发生引发的磁场以及重力变化都可以通过仪器勘测,进而得到全面分析,如果分析数据一旦出现异常,那么就可以提前做好防控措施,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危害。
4.1.2 在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中的应用
经过实际调查显示,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后,该片区域很容易出现山体滑坡或者泥石流等危害。为了能够有效对这些类型的地质灾害做出治理,相关部门必须要从源头上做好预测和预防工作,这样才能将灾害发生时产生的破坏降到最低。例如:在资源管理上必须要严格控制开采力度,因为无节制的开采会对地质带来非常严重的破坏。除此之外,在开采结束之后,也一定要对地质进行及时的修复和管理。在这类型的地质灾害中利用水工环地质技术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能够进行预警监测和水文地质实验。通过水工环地质技术,可以在地区范围内设置充足的监测设备,这样就能够随时观察到此片区域的变化情况,通过数据的反馈也能够清楚知道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以及大概时间,通过及时的预防治理,进而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4.1.3 在地裂缝灾害中的应用
利用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裂缝灾害治理中,也同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因为地裂缝主要是当地区域地质结构断裂产生的,所以对此片区域内各种诱发机制进行详细的监管。像在地下水应用方面上就要进行严格的管理规划,鼓励人们节约用水,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水资源开采工作进行限制和规范,避免过度开采影响此片区域的稳定性。另外,利用水工环地质技术了解地下水的变化情况也十分重要,对水资源反馈出的异常表现作出及时的预防,能够有效降低地裂缝的危害程度。
4.2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在发生地质灾害时,我国最主要的危险源控制措施还是以预防为主,但目前还有很多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和隐患还没有完全被发现。所以应加强对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研发与投入,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从而及时的对各地即将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和播报,充分发挥GIS技术的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张较大的地质监测网,并做好灾害评估工作[5]。建设灾情预报系统,能够提高预防抢险的效果,比如在地震灾害中,若是建立灾情预报系统,所以如果发生地震灾害就能够通过系统监测到,提前对当地居民进行播报通知,从而做好转移,防止出现较大伤亡。
4.3 保护自然环境
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自然环境被破坏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合理开采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防止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在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持水土平衡,避免地下水遭到破坏而引发的各种地质灾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在我国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对自然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如煤矿资源开采过度造成的塌方灾害,这就需要加强我国自然环境保护力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5 结 语
总而言之,在这个地质灾害频发的时代,相关人员必须要准确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并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合理利用水工环地质技术,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力度,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有效控制与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