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健康视角下社区景观营造美学研究
2023-01-07吴玉萍洪沁楠李姝霖于海敏李房英
□□ 吴玉萍,洪沁楠,李姝霖,于海敏,李房英
(福建农林大学 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福建 福州 350002)
引言
当下,在物质生活极大得到满足的时代,人们逐渐将目光放在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上,更加重视审美的培养与美的环境营造。与此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产生了诸多影响,过度的生活与精神压力导致更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人们多希望能够有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来舒缓压力、改善身心健康,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以来,将大众的视野引向了公共卫生与安全上。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都市美学时代[1],健康的都市美学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
相较于其他类型园林绿地,居住区景观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容纳了大部分的户外运动、儿童嬉戏及老年人社交与锻炼等活动,因而对广大居民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2]。社区是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3],而良好的社区景观能够通过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4]。
1 社区景观的公共健康探索
公共健康一直都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议题,人们往往把目光放在医学界。而近几年,伴随着医学进步,人类的健康程度不降反增,人们逐渐意识到风景园林对于公共健康的重要作用。有研究以健康导向的视角观察风景园林的进展,追溯风景园林史得知:基于健康导向风景园林发展经历了从单极生理愉悦到生理、精神、社会互动和归属感的多维度探索,从消极被动治疗到积极主动预防,从注重康复的庭院花园到关注过程的城市公共空间等阶段[5]。风景园林对于健康的关注一直以来就存在,随着时代不断拓展,并在探索中逐渐融入美学意识。风景园林对于公共健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疾病预防、康复促进和心理疗愈。
1.1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是健康社区设计的新视角[6]。当代城市居民90%的时间都在室内度过,而空间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居民的健康,空间相关疾病可分为代谢相关慢性疾病、心理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通风良好的社区空间可有效抑制各类呼吸疾病的传播,配植不当的植物景观反而容易引发哮喘等疾病,减少社区中高致敏植物类型可有效降低过敏性疾病。空间的设计与植物配植是疾病预防的重点抓手。
1.2 康复促进
目前“康复景观”此类名词较为混乱,多数指通过一定方法或手段使身心恢复到或保持健康状况的景观,景观类型包括:疗愈花园、疗养花园、体验花园、复健花园、冥想花园、园艺疗法园和治疗性景观等,适用人群包括心理健康问题患者与残障人士、广大亚健康以及健康人士三类[2]。这是公众需要更新的一个概念,多数人对疗愈景观的认知尚停留在医疗护理上。置身于自然的健康环境有助于消减压力、缓解疲劳,对社区中不同年龄层应有不同的设计。
针对儿童的探索空间,可通过空间营造与植物配植来刺激感官,增加运动来促进健康;针对青年人的休闲空间,通过植物色彩的设计达到在工作之余舒缓压力、放松身心的效果;随着老龄化比重不断增加,“适老化”的设施以及具有康复保健作用的景观应更加被重视,针对老年人的社交空间打造,应通过合理布局空间增加社交、营造参与性环境引导活动、种植保健型植物等细节设计来增强老年人免疫力。
1.3 心理疗愈
“社区引起心理刺激”理论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约翰·卡尔霍恩(Calhoun J B)用试验间接证明了拥挤的空间会对使用者产生心理影响[6]。康复景观的精神治愈效用不断在历史中得到验证:如美越战争结束后,在战场受到心理创伤的退伍士兵,因性格和价值观扭曲,完全无法重新融入社会,在为这些退伍士兵治疗的过程中,美国医生们采用了包括音乐、精神等多种疗法,最后证明园艺疗法发挥了极大效用;1995年日本阪神、淡路大地震,当地政府通过园艺疗法对当地居民进行了震后心理恢复,取得了良好成效,随后当地设立园艺疗法学科,进行由植物、园林对人的身心治疗科学研究,并不断推广该理念;日本一家疗养院数据显示,喜好园艺比倾向于室内的老年人拥有更低的老年痴呆症患病率。
2 社区景观的设计美学
随着都市美学时代的到来,艺术融入城市成为一种趋势,也成为社区营造的主要手段[1]。而“社区美学”并非简单地遵守“技术美学”或一味地追求空间形式而忽略了社区的服务主体。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与伴生的美学观念,形成“生态美学”,它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共生、共同发展,社区有必要也必须实践“生态美学”。社区空间因社区居民而存在,也服务于社区居民,社区营造应由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共同打造优美且健康的宜居空间。
生命是社区美学的核心。场地的生命力是空间最美的体现,环境元素为辅助表达。拥有生命、延续生命、循环生命的状态应该作为建设和谐环境的目标,成为社区景观美学内涵的核心[7]。
2.1 空间的美学
社区景观美学并不排斥形式化、风格化的美学研究基础,通过建立审美基础对社区空间进行针对性探讨,有助于更深入地认知社区美学。覆盖营造亲切空间、拉近人与景观的感知距离、围合创造安全空间等美学标准式空间营造手法暂且不论,现重点讨论社区空间的活力更新和参与性。
2015年,上海市政府发布《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旨在“适应城市资源环境紧约束下内涵增长、创新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节约集约利用存量土地,实现提升城市功能、激发都市活力、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魅力的目的”[8]。目前国内的社区处于大面积功能单一、大体量规划使得空间逐渐失活的现状,同时高密度的空间中如何营造宜居环境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背景下,刘悦来团队倡导的社区花园微更新与社区营造相结合被政府所接受。社区花园可根据土地类型空间使用划分,也可根据用户对象划分,从被动使用的空间转化为主动参与的空间,这一观念改变了社区单一的空间,提升了空间参与性,为空间注入活力。环境美感在于其可易识别性[7],可识别性不仅与视觉感受有关,也与人的认知体验有关[7],参与式社区空间能够给居民留下“典型性记忆”。这一过程中,居民可注入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营造,这也是所谓的美无定式,通过生命力与活力展现了空间的“美学”。
2.2 植物配植的美学
社区绿色空间是除住宅部分以外最重要的部分,绿色植物是社区的自然资源,是绿色空间的主体,植物配植的美观与否、色彩变幻、四季更替等不同景象影响着绿色空间的美景感知。近年来,基于人们主观感知的没精度评价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景观视觉美学质量研究中[9]。根据美学观念,不同的要素、要素组合和要素属性均影响美的感知,且相比其他要素,空间中能产生互动的要素如植物、水体等更受调查者的青睐。
目前,针对社区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植物的整体规划设计、植物景观与社区的适配性、植物的生态与健康效用等,较少具有针对社区植物的美学评价[10]。植物占社区室外空间的绝大部分,植物是否符合居民审美是社区美评判的主要指标之一。有研究针对宅间植物进行美景度评价,结果显示,空间绿灰比、林下灌草覆盖率、植物层次丰富度与美景度评价成正比;视野通透度与美景度评价成反比。基于居民反馈的美学评价可信度较高,可以此作为社区植物美学营造的主要指标之一。
环境美感在于社区绿地系统的多样性[7]。结合视觉审美与生态学来看,单一、单调、简单和雷同的绿化模式,脱离审美与功能性的绿化无疑是仅增加了社区的绿化率,但其他效用不大。整个社区的绿色空间是一个系统,需要结合场地进行配植,合理地选用植物进行多样性组合,使得单一的绿色空间不再模式化,也要避免营造过于强调视觉的“美化堆砌”且脱离功能的装饰空间。“社区美学”是一个综合性体验,它来自于审美与生态健康效益相结合的绿色植物配植。
2.3 生态的美学
社区环境设计应当遵循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共生的原则。社区规划之初应对场地进行科学分析与合理利用[11]。环境的美感在于因地制宜地发挥场地资源潜力[7],合理且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
材料的应用不仅应体现因地制宜,也展现了“场所记忆”。自然在演变中发展,积极美学认为,整个生命过程都是美的,四季更替,昼夜往复,社区景观需要在过程当中体验自然的美,而非主导生命更替,在北方的社区中体会树木的荣枯过程胜过常绿乔木的遍布式种植;美也不是一味地追求高科技,建筑师张雷在扬州的《三间院》作品,使用的是当地传统的红土砖、石棉瓦,并通过传统工艺建造;近年来如火如荼的立体绿化不仅满足了社区环境多样性的特点,也符合生态美学中垂直层次环境的生态梯度链需求[7]。“社区美学”即最大程度地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地在社区环境加以设计,感受其散发出来的生命力。
2.4 艺术文化的美学
社区的主体是居民,社区环境营造应重视“在地形”与“文化性”[12],鼓励通过居民的社交、互动形成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摆脱“近距离疏远”情谊冷淡的局面。艺术是人类情感的抽象化表达,社区可通过重构艺术还原共同记忆,促进交流与认同。
“公共艺术”在我国多数地区发展尚未成熟,需树立起公众的公共艺术意识。艺术介入社区营造强调“人”、“文”、“地”、“景”,即强调作为使用和创造群体的居民作用,融合文化与自然,营造形成凝聚力与归属感的空间,此外还应重视“自下而上”的“参与式”营造模式。艺术文化的美学不是简单的艺术品放置,景观趣味也是全新的艺术体验:将地形艺术化的高坡变为爬山廊、土墙改造景观墙、低洼变池塘等设计。日本越后妻有地区通过举办文化祭,艺术家融合当地文化创作的艺术作品使整个地区焕发新生;色彩斑斓的水彩和壁画使韩国釜山的甘川文化村从破落的贫民区变身为知名文化景点[1]。
精神文化是一个社区的内涵,它通过记忆、感受存在于居民意识中。社区特有的艺术文化带来社区认同感,组成了精神层面的“社区美学”。
3 以健康为目的的环境美学
3.1 社区花园微更新
智创农园[8]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创智天地片区,规划土地性质为G15街旁绿地。农园位于高密度社区,规划为自然教育空间、公共活动区、1 m菜园区、互动园艺区,农园融入可持续与能源循环利用理念,旨在为社区群众提供观察、思考、动手来营造公共空间景观的机会。农园的参与式景观和园艺打造的漂亮花园增添了社区空间的活跃气氛,农园参与活动锻炼了社区居民的动手能力,建成园艺空间还给社区增添了疗愈空间,使居民身心均得到了疗养。
3.2 健康环境系统的实践
宁波GX07-01-01地块万科住宅项目[2]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部新城片区,设计之初对开放空间进行环境分析,获得日照分布图,以此为依据进行功能划分,将老人与儿童作为重点服务对象,通过感官刺激植物、保健植物、社交空间,打造景观促进身心健康的场所。项目主题“探索花园”的意思是营造具有活力、探索自然、有效交流、吸引活动的场所。项目以亲生命假说与压力恢复理论为理念打造健康社区,设计尽量保留较多的自然元素,融于自然的安全空间,光与声音的利用,创造利于交往的空间,地形、植物、景墙打造休闲空间,视觉中心的景观花坛、分区分功能的自然探索空间,针对使用对象的使用方式,构建了社区的健康环境系统,并通过模仿自然界的美营造社区空间。
3.3 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
微花园[13]是北京老城一种典型的绿色空间类型,见缝插针分布在胡同街巷的各个角落,形成了胡同中特有的绿色景观。以往微花园材料多为旧物改造,植物多为食用和实用类型,拥有独特的“胡同记忆”,但由于缺乏景观营造经验与审美意识,日常种植的微空间显得杂乱局促且影响景观风貌。更新设计由居民全程参与,空间更新保留了居民的“胡同记忆”,专业团队提供美学与空间营造指导,将空间系统整合,完善了整体的公共空间,实现了空间艺术的提升,同时也提升了居民对于微花园的认识和兴趣、对美学和绿色景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热爱。微花园的更新将生活美学渗透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日常园艺活动锻炼身体,愉悦心情,营造花园式健康社区。
4 结语
健康的社区引导居民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社区景观公共健康的探索方兴未艾;社区的美学研究主要体现在社区的“生命力”。合并二者的观点,以公共健康的视角来看待社区景观的美学,即景观营造必须符合满足“疗愈身心且富有生命力”的定位。预防与治疗是疾病健康前后的两种手段,合理地空间景观设计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景观空间有助于营造空间生命力同时达到疗愈身心的作用。打造全方位的社区健康系统应在此基础上体现社区“生命力”,展现具有独特记忆的“社区美学”。
以健康视角为前提设计公共空间景观对营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数公共空间设计缺少参与性,景观与人相互独立,亦谈不上由景观带来的健康效益,不少城市已经改变传统的公共空间设计,向“参与式”社区发展,致力于营造一个健康的公共空间,这是一个好的景观转向,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景观行业所需改变且朝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