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平书院:文脉悠长 弦歌不辍
2023-01-06虞之
虞之
沿着蜿蜒的太子河行走,一座古香古色的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迎面而立,它就是襄平书院。
衍水河畔 百年书院
襄平书院坐落于碧水荡漾的太子河(古称衍水)左岸、白塔区刚家胡同28号的辽阳市第四高中院内。书院为三进四合院建筑,坐北朝南,建有仪门、垂花门、中厅、后厅及东西配房42间,内设讲堂、山长室、斋长室、监院、斋舍、书房等。正门南向是高大的照壁,门前有上马石、下马石及一对石狮。整个院落环境清幽,安静祥和,四周是灰色墙瓦、暗红窗棂。
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以现在的眼光看,书院并不算太大,可在当时,襄平书院却是辽阳最高学府,与沈阳的萃升书院、铁岭的银冈书院并称为清代“盛京三大书院”,是东北地区保存完好且唯一至今依然弦歌不辍的书院。襄平书院既承载着辽阳历史,也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见证。
“百年书院植兰树惠泽乡梓,千里辽燕倡雅吟风誉九州”,大门两侧的对联概括了襄平书院的历史和曾经的短暂辉煌。跨过高高的门槛,园内庭院宽敞,屋宇明亮,古朴幽静,到处弥漫着清雅醇厚的诗书气息。最北的房屋中堂,匾额高挂,上面写着“公勤毅”3个烫金大字。书法遒劲有力、舒朗厚重。公(秉正无私)、勤(自强不息)、毅(百折不挠),这三个字至今仍然是辽阳市第四高中的校训。院内右侧立有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月,时任知州高乃昕撰文的《新建襄平书院记》《襄平书院条例》两甬碑石,记述了建院的始末。现在襄平书院不仅是辽阳市第四高中校内一道美丽的风景,而且还是学生们开展“第二课堂”的主要场所。百年书院作为学校的一部分,至今仍在发挥着教育作用。
艰难筹建 历经坎坷
在古城辽阳的历史上,襄平书院可谓名噪一时,影响深远,是科举时代辽阳的最高学府,不少名人举子都出自于此。不过,这样的“辉煌”却来之不易,经历了一波三折的漫长而艰辛的创建过程。
辽阳有着2400年的历史,历代名人辈出,文运昌盛。但清初由于战火连年,书院皆废。据《辽阳县志》记载,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章朝敕來到辽阳任知州,看到辽阳义学破旧,于是开始四处集资对义学的校舍进行修葺。与此同时,章朝敕计划将辽阳义学改为襄平书院。这是襄平书院动议之始。
当时辽阳作为基础教育的义学有学田1000亩,征银60两,办学费用只够维持义学经费,如果转为中等教育书院,则需要增加多项开支,仅靠义学现有经费无法保障,于是,“襄平书院”筹建一事便被搁置下来。
直至光绪元年(1875年),辽阳知州徐步由与邑绅及诸名流筹资捐款,再度筹建襄平书院。是年冬,光绪“诏天下旧有书院处该州县宜劝令增修”,于是,此次筹集的款项并没有开立书院,而是对义学学舍进行了大修。
光绪三年(1877年)高乃昕来辽阳任代理知州事,继续积极倡导捐资赞助,但想法没等实现,便被调离。书院的建立工作,又停滞下来。
清光绪十年(1884年)冬,章樾任辽阳知州,此人热衷于学务,看到办院经费短缺,自行捐薪赞助,并积极倡议募捐;看到义学地势较为低洼,庭院窄小,不利于书院改建,在募捐的同时,章樾筹划另外开辟一处新址来扩充校园,建设书院,聘请名流担任主讲。这是着手筹划建立襄平书院的开端,正准备进一步实施时,章樾被调往承德任职。
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锡蕃接任辽阳知州,见书院筹备工作已经启动,他深怕中止,除立即拿出自己的薪俸资助书院建设外,又积极向士绅及商贾劝募。并与众人商议,动用从前所募的钱款,在城内大东门里刚家胡同购置园地一块,准备新建一座规模宏伟、院庭宽敞、屋宇明亮的襄平书院。经过一年时间的奔走,书院的筹建刚有些眉目时,张锡蕃又被调往京城供职,但书院的建立工作,并未因此中止。
光绪十二年(1886年),继任知州徐芙卿同样重视书院建设,当时的士绅一致呼吁要为书院购置学田,徐芙卿亲理此事,使得书院办学资金有了保障。4年后,襄平书院建设工程终于告竣,开始聘请讲师,启馆授课。从有此动议到正式开课,襄平书院这所辽阳历史上体制最完备、层次最高的学府,经过六任知州长达55年的筹建,才最终建成。
短暂辉煌 弦歌依旧
襄平书院制度完备、管理严格,并且实行奖励学子措施。
书院设山长(主讲),实行月课。书院开课的10年中,共有陆凤逵、李廷斡、葛人龙、朱集成等4名山长。除山长外,还有知州、士绅到书院讲课。辽阳知州黄毓琛到任后,在“襄平书院每月课试,循循焉为诸生讲解,士林奉之为师焉”。士绅赵祖昌也曾到书院授课,他奖励和提拔士子(学生),全以敦品为先,决无偏爱,德高望重。
书院章程十分详细,内容主要有山长由地方官民中德学兼优者充任等。书院对学生管理非常严格,有学生外出限二更前归院,晚归者罚等规定。
书院每年除十二月和一月外,以“奖掖学子”为目的,每月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举行考试。月课诸生,依成绩高下,分等给予奖励。
尽管书院筹建艰难,但书院并未如同人们所期许的那般长久地延续下去。1900年,沙俄军队侵占辽阳,清王朝政局动荡,在深重的灾难面前,襄平书院这本该书声琅琅的所在因经费难以为继,无奈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又过二年,清政府命将书院改为学堂,“襄平书院”之名从此废止。在180多年时间里,襄平书院更名26次,但无论时局怎样变化,校名如何更迭,这里的琅琅书声却从未间断过,著名抗日英雄白乙化、中央党校原校长高扬、奥运会冠军王义夫等都曾在此就读。
辽阳多名士,古院文脉长。展现着中国书院文化的襄平书院,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受到心灵的洗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