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与保障机制

2023-01-06张世免孙小刚李青清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课程

张世免,孙小刚,李青清

(湖南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深化改革能否取得成功与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有关,特别是与大学生接触最直接、最频繁的专业课教师,他们担负了更多的岗位职责和时代使命。许多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单一的思政理论课的局限性已日益明显,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尚未达成共识,没有形成全体教师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因此,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教书育人能力,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众多高校和广大高校教师亟须解决的时代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 高校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既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强国的时代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的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这就为新时代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注入了新能量。课程思政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在于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来规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和引导大学生的人生奋斗方向。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德性修养,注重以德修身,贯彻以德治学,坚持以德促教,充分发挥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助力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完善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发挥教育合力

众多的高校教师虽然拥有不同的学历层次、专业背景、研究领域和个性特征,但面对的教育对象有普遍性和共通性,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理论课教师都具有相同的职业目标、职业追求和职业责任。因此,探索和构建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的教育生态共同体,完善思政教育协同机制,更好发挥所有课程的教育合力,对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作用不言而喻。

(三)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利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全面发展

专业课教师要努力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发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师生交流与沟通,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3]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的人格培育和发展既是符合新时代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学生内在需求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保证,更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再生动力和力量源泉,从而实现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全面发展。

二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认知能力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时代使命和根本任务,专业课教师要全面理解有关课程思政的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深入把握课程思政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通过提升对课程思政价值和意义的认知,增强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专业课教师在教好书的同时,也要探讨课程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教育理念和元素,设计科学合理的融入路径,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参与、协同推进,专业课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整合能力

首先,专业课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时,要充分挖掘和多方收集思政教育素材,增强思政教育的丰富性、感染性和导向性,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书育人的艺术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政教育。其次,着力提升育人元素的融合能力。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整体性的角度出发,探寻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素材,而且还要找准合适的路径把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在不破坏课程的知识体系、不影响课程连贯性前提下,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组织能力

一是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包括如专业知识、职业方向、职业技能、学习兴趣和思想动态、价值理念等,有利于因材施教,实现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二是教材开发与课程设计能力,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专业课程教材开发和教学设计组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借助专业课理论专家和思政教育者共同讨论和编写教材、编写教学案例、设计教学方案,从而在提升专业知识的讲授能力时,探索思政元素的隐性渗透。三是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总结、提炼、运用和融入的能力。四是课堂的教学组织与掌控能力,要营造良好的课程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播放相关视频、经典案例分析与讨论、无领导小组讨论、项目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活动。

(四)课程思政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自身能力的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尽快转变观念,努力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探寻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第一,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时空局限,丰富和拓展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和教学组织从线下延伸至线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增加学生提前预习、课中练习和课后巩固的机会,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提供更多的辅助资料和教学讨论,使课堂有限的时间得到充分利用,理论阐释更深入、更富有针对性。第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枯燥乏味难懂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课件、案例、动画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呈现,增强专业课程的思想引导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等智慧平台,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位置签到、随机选人、投票、抢答、随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抬头率。第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无限延长。教师在课前发布自学任务和问题清单,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进行问题作答;教师在课中通过随堂测验、随机抽人提问或投票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进度;课后再布置作业以巩固课堂知识,实现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习情况,并适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力求符合学生需求,提升课程思政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拓展了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三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的重要精神和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教育部于2020年6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目的是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做出了明确指示,制定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整体设计。[4]课程思政既不是增设一项教学活动,也不是要求高校额外增开一门课,其本质是一种课程观,是将思政教育理念和思政教育素材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和教育改革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5]各地区和高校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监督协调,根据地域和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课程思政工作方案,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工作机制,要努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制度保障。

(二)高等学校各部门联动,层层落实

1.职能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构建课程思政新模式。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在深刻领会课程思政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明确其工作思路和成立领导班子,设立专项研究课题、资源经费和管理机构,从学校层面、职能部门层面、院系层面和教师层面,全力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课程思政能力。

2.从专业培养整体规划出发,把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由于院系不同、学科不同,许多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学生的求职目标存在差异。因此,专业课教师有必要重新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案例,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素材,把课程思政与不同专业、不同职业进行有机融合,以“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方式融入教学中去,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多形式、分层次开展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培训指导和教学竞赛。各高校要深入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充分挖掘所有课程的思政元素,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先小范围试行,然后再大面积推广,最终推动整个学校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积极搭建课程思政教学平台与交流平台,提供多样化和分层次的课程思政教师培训,从教学理念、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整合、教学方法与技术、教学组织等方面提供指导。同时,通过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责任感、成就感和创造性,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三)教师个体更新理念和创新方法

1.强化课程思政教书育人理念。首先,课程思政是引导学生主动接受知识、锤炼心志、养成品性的必然选择,专业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价值,不断关注自我定义、职业选择和课程建构的角色转变,不断增强教书育人意识,重视价值观念和道德引导,确立以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进而实现专业教师角色的创造性发展。其次,要增强高校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分工意识,重新修订专业课程建设的培养方向,重新审视专业课程改革的价值定位,重新明确专业课程在学科发展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地位与重要作用。再次,为了使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运用,巧妙而隐性地融入课程思政素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担当意识、爱岗敬业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守法诚信意识等,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能力。专业课教师要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讲述专业知识时,要巧妙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6]同时,专业课教师应创新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协同方式,重视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和良性循环,提炼文化隐性德育功能。

3.建立课程思政和谐师生关系。专业课教师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课程思政的价值塑造奠定重要的基础。和谐有度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促进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专业课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干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道德规范。同时,专业课教师要以身作则,做遵守道德规范的表率,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提升课程思政教师的德性修养。高校专业课教师要秉承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争做党执政领导的坚定拥护者和支持者,努力成为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从而更好地担负起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全面发展引导者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德性修养,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要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自身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创新精神。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教书育人能力,坚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四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构建

(一)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师培训与开发机制

高校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教师培训与开发,不断创新课程思政培训模式,充实课程思政培训内容,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升教学技能等内容的同时,要有机融入校情、校史和校规教育,切实增强教师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精心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专业课教师队伍。首先,要对所有的新进教师提供岗前培训。高校与新进教师签订聘用合同之后,组织多次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既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更要将师德修养摆在首位:引导专业课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引导专业课教师勇于追求学术上的卓越,先要找准定位,明确科研方向,还要刻苦钻研,勇于探索,要追求真理,不断创新;引导专业课教师做有理想、有情怀的好老师,在教好书的同时,更要育好人,将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和无私奉献等精神有机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对高校专业课教师要进行普适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在岗培训。对于文科、理工科等不同的学科专业,根据专业课教师知识体系和道德素质的不同,高校可因地制宜地提供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研修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职业素养。最后,高校还应建立教师沟通反馈与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干预专业课教师存在的不良思想倾向,提供有针对性的师德培训和沟通,对于情节严重且屡教不改者可解除聘任,使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落到实处。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最终要以学生的思想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坚定为落脚点,专业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强调爱国主义和“四个自信”。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政素质和专业课教师的立德树人能力。要建立高校教师课程教学评价的双重标准,既注重教学质量的结果评价,也要注重课程教书育人的过程评价。构建师生匿名互评制度,既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授课方式的接受认可程度,也了解学生思想意识的价值引领作用。建立健全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强化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过程与育人效果,采用师生双主体评价模式,注重课程的过程性考核。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

为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功能,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和奖优罚劣机制,以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标准,将教师职称聘任制度转变为既注重教学质量、又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尺度的全方位评价标准,实现教书育人与价值引领两者的有机协调和统一。使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鼓励专业课教师将工作的精力和热情投身于教学的全过程。高校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构建专业课教师的绩效评价标准和体系,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评奖评优、培训考察、薪酬福利调整、职称评聘和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7]

(四)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监督与反馈机制

为确保课程思政系统工程的有效实施,就要建立课程思政的教学监督与反馈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把学生的德育培养作为监督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在学生德育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专业课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并进行相应的宣传报道和奖励,鼓励专业课教师不断扩充思政知识的储备,创新课程思政育人的方法和手段,促进课程思政育人质量的持续提高,从而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五 结语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国际化,各种文化思潮、社会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交汇与碰撞。在此浪潮中,高校专业课教师既面临众多的机遇,也要时刻准备迎接挑战。专业课教师要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深刻领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遵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不断更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思政素材,探寻思政元素融入路径,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高校应提升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培养一批又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高尚、教学能力突出、业务技术精湛、充满激情活力和能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专业课教师队伍。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