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数目对农村老人主观幸福评价的影响
2023-01-06汤鹏晖
汤鹏晖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长沙 410000)
老有所养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也是人口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一道必答题。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让老年人安度晚年,不仅是有关全社会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更是有关民生的一项重大工程。《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目的是不断加强老龄工作,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老龄工作进行顶层设计。
我国有着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在过去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家庭养老是当时养老模式的主要支撑。子女虽然对老年人能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与情感慰藉,但目前老年人的生育及养老观正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型与城镇化的推进而发生着改变,“多子”还能否带来主观幸福感的上升呢。基于这个问题,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所公布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子女数目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评价产生的影响。提出以下假说:(1)子女数目的增加能够对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评价产生积极影响;(2)儿子数目的增加所带来的幸福评价不如女儿明显。
1 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
1.1 数据来源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所公布的最新数据发布至2015年,覆盖了大多数省市地区,收集到的数据样本共计10 968份。调查项目涵盖个人、家庭和社区三个层面。衡量了城市和农村地区人口特征、经济状况、身心健康和福祉,发现样本量大且覆盖面广,与研究目的相吻合。考虑到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选择了年龄超过60岁且户籍为农村的老年人为观测对象。剔除有缺陷的无效样本后,可观测的有效样本数量为1 937个。
1.2 变量界定
被解释变量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问卷中的原问题为“总的来说,您的生活是否幸福”,答案备选为“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说不上幸福不幸福、比较幸福、非常幸福”这5项。为直观体现出老年人在主观感觉及评价上是否觉得幸福,将老年人对个人幸福感的评价根据研究目的选取二分类变量,分别为不幸福和幸福。其中的“说不上幸福不幸福、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合并为不幸福,赋值为0;“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合并为幸福,赋值为1。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对个人幸福度评价为幸福的占比76.57%,说明整体上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水平不低,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将儿子数目和女儿数目两个变量设定为两个解释变量。儿子数目:拥有1个儿子的占比最高,为41.83%;2个和3个分别占比31.46%和11.09%。女儿数目:拥有1个女儿的占比最高,为33.97%;0个和2个分别占比27.41%和22.87%。子女数目总和为儿子数目和女儿数目之和,其中拥有2个子女的占比最高,为28.34%,然后是3个和4个,分别占比25.97%和16.88%。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研读和分析,选取了4个控制变量,分别为性别、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及配偶是否健在。对有效样本中的控制变量进行统计得到以下结论:(1)性别:男性老年人占比46.72%,女性老年人占比53.28%。(2)受教育程度:未受过教育的老年人占比42.13%,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年人占比2.21%,接受过小学教育的老年人占比38.62%,接受过初中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占比17.04%;(3)健康状况:健康状况为比较健康的老年人最多,占比30.30%;排在第二的是健康状况为比较不健康的老年人,占比29.07%;排在第三的是健康状况为一般健康的老年人,占比24.37%;排在第四的是健康状况为很健康的老年人,占比9.29%;排在最后的是健康状况为很不健康的老年人,占比6.97%。(4)配偶:配偶健在的老年人比例为76.15%,单身老年人的比例为23.85%。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Tab.1 Variable definition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1.3 模型构建
被解释变量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根据研究目的可把二分类变量设定为幸福和不幸福。通过对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参考学习,考量研究目的,设定出了基本模型:
(1)
2 实证分析
2.1 整体分析
运用Stata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表2是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评价基础模型。从整体来看,模型通过了卡方检验。解释变量中,性别(sex)、配偶状况(mar)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变量都通过了检验。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健康状况越良好,主观幸福评价越高。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这个结果,通常会认为受教育程度往往会映射出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及思想开放程度,这会对老年人的老年生活产生较大影响。随着老年人主观幸福评价的提高,生活幸福感程度也会因收到更多元化的信息而提高。身体健康状况也是影响老年人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身体状况相对更好的老年人幸福指数更高,原因在于身体状况会对老年人的日常心态和生理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当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时,从生理上来看就是身体机能处于一个被抑制状态,老年人可能会在看病住院方面花费很多精力并出现消极心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人的幸福感。
从子女数目角度来看,当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时,农村老年人子女数量每增加1个,其主观评价为幸福的概率就会提升约0.03%。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养老模式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子女数目越多,农村老年人获得赡养的概率就越高。在每个子女提供等额经济扶持的前提下,老年人获得的经济扶持会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加而提升,刚好印证了“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和假设1。
表2 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评价基础模型Tab.2 Basic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evaluation of rural elderly
2.2 异质性分析
表3展示了儿子数目和女儿数目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评价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从整体上看,模型通过了卡方检验。在解释变量中,性别(sex)、配偶状况(mar)依旧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儿子数目(son)也没有通过检验。女儿数目(dau)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评价呈正相关,女儿数目每增加1人,老年人主观评价为幸福的概率就会提升约0.03%。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老年人对儿子有情感缺失,而村中留守妇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老年人情感陪伴和生活需求的供给方,所以女儿数目的增加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印证了假设2。
表3 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评价子女数目模型Tab.3 Model of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rural elderly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所公布的数据,根据研究目的,对儿子数目、女儿数目及其总和对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5%的统计水平上,子女数目与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呈正相关,儿子数目的上升对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不如女儿数目的上升,儿子数目对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评价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2)老年人由于性别差异而产生的幸福度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女性老年人幸福度更高;(3)身体越健康的老年人生活幸福感越强,这是因为健康状况好能减少很多花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更加乐观;(4)文化水平也会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知识水平较高的老年人可以找到继续充实自己的方法,如学习新技能,参加公益活动,丰富多彩的生活会使老年人的幸福感更强。
3.2 建议
切实履行好作为子女在家庭中的责任与义务。作为子女,要主动担责,履行赡养义务。对老年人的赡养不仅仅在于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多与老年人进行沟通交流,建立情感上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的家庭重心逐渐转移到年轻一辈,从前以老年人为核心的家庭模式逐渐发生转变。为了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要从根本上重视年轻一辈在家庭养老中的关键作用,打造年轻人敬老、爱老的优良风尚。年轻人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创造时间多回家看看,也可以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
鼓励且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社会活动中去。作为老年人,要主动学习,更好地融入社会。一些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可以分担一部分家庭事务,给家庭减少压力,或者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生产,在社会活动中发挥余热,满足老年人的一些精神追求,保持乐观的心态。
打造多元化养老模式,满足老年人的多种养老需求,实现老有所依。建议以构建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为基本单元,以心理疏导、休闲娱乐、读书学习、文化活动、康养结合等服务为载体,打造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共同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格局,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积极推进养老事业的发展,以新的视角看待人口老龄化这一现象。继续夯实全民普惠的养老体系基础,继续做强做实做大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三个支柱。走出老龄化是老化的误区,要创新观念,激活老年人的潜力。除了物质需求外,老年人还注重健康质量、生活质量、精神文化生活、医疗护理与照料等方面的需求。对此,应开发养老产业市场,打造能够适应老龄化社会的科技平台和公共设施。
推进和落实老有所养的具体举措,实现资源聚合。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时,要应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厘清政府优先保障的养老服务内容,精准对接养老服务需求,加快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要让优质服务资源在老年人身边聚合,让老年人居家或就近便可以享受到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优质居家医疗服务。这些服务能够为健康养老提供必要的支持。要形成社会合力,加快医养结合,关注失能老年人的照护工作,推进分类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养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