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中医风湿免疫病重点实验室:坚持守正创新 更好服务于“健康浙江”建设
2023-01-06赵丽娜
■ 记者 赵丽娜
2010年,浙江省中医风湿免疫病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获批建设。十多年来,实验室广泛深入开展中医风湿免疫病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其中包含中医临床经典理论与传承、中医药对风湿免疫病的治疗方案及临床评价,以及中医药对风湿免疫病的治疗机制及证候生物学特征等研究。实验室坚持守正创新,在挖掘传统中医理论精髓的同时,运用科学手段让中医药发挥更大作用,取得了众多亮眼的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实验室温成平教授给研究生讲解实验技术
聚力创新引领 让中医拥抱循证医学
把疗效讲清楚,把机理说明白,这是中医人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不久前,知名艺人李宇春做客节目时,首次袒露自己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一度严重到不能睡觉、需要坐轮椅。强直性脊柱炎是风湿免疫科的常见病,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 500 万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200多种疾病一样,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风湿免疫病。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对这类疾病都没有非常肯定的根治方法,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成为大多患者控制病情的手段。
2018年,一位远在尼泊尔的病理专家什雷斯塔也正遭受强直性脊柱炎带来的痛苦,在一次文献查阅中,他偶然发现了浙江中医药大学温成平团队刊发在《基因学生物》和《核酸研究》等著名国际期刊上的系列风湿免疫病相关的中医文献——《强直性脊柱炎病人与健康人在肠道菌群层面上的差异》和《应用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中医药运脾益肾通督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潜在药理机制》,于是便专程打着“飞的”来到杭州就诊。
我国的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但相关医学文献要登上国际期刊并非易事。“过去,由于大部分国际期刊没有专门的中医评审专家,不少中医学的学术成果投递之后往往‘石沉大海’。”温成平说,多年来,中医学的发展难以在高水平国际学术平台上亮相。
温成平团队的研究成为“突破口”。团队花费近3年时间,从几百个病例中筛选出符合临床研究的97个病例,并从114名健康人群志愿者中采集肠道菌群样本,试图阐明脾虚湿阻型中医理论的现代生物学基础。通俗地说,肠道的各种菌群组成了一个生态平衡系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体内的这种平衡被打破,于是引发了一连串的自身免疫炎症反应。而中医的运脾益肾通督汤可以通过调整肠道菌群来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控制疾病。
团队通过对国医大师学术经验传承、文献数据挖掘、临床信息调查和专家共识研究等方法,牵头制定了风湿病脾虚湿阻证相关的4个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发现了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脾虚湿浊阻证的共性和差异的特征肠道菌群和代谢物,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从脾虚浊阻论治痛风的临床治疗方案,经临床研究发现各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该成果被评价为“属于中医临床Ⅰ类证据,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创新性”,获得了2019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8年,由实验室名誉主任范永升牵头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项目入选国家级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范永升整理研究中医药古籍《金匮要略》,结合临床对红斑狼疮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中医理论中的热毒、血瘀、阴亏是红斑狼疮发病的主要病机。他根据临床经验制定了基本治疗方案,发现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使用中药可以减少免疫抑制,在一个疗程内,B组患者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可减少5毫克激素的使用量。该方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治疗轻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路径,成为国家中医药行业临床路径标准。
这些研究只是通过现代科学解释中医的冰山一角,中医积极拥抱循证医学,不仅是为了证明中医药学的价值、跻身于世界科学体系、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也是对力求客观、排除偏倚、明晰评定疗效思维和原则的认同。
搭建人才梯队 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
实验室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队伍,而作为一家以中医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实验室,搭建合理的人才梯队则显得尤为重要。
实验室成立之后,便在人才布局上下功夫。团队第一梯队成员是方向负责人或后备学科带头人,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省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如实验室主任温成平教授、名誉主任范永升教授。第二梯队成员主要为中青年博士,在各自研究方向上有专攻,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第三梯队为实验技术人员,具有扎实的实验技能和科研素养。
对于引育人才的方式,实验室向来不拘一格:对外,柔性引进了多名国际知名专家,如韩贤林教授、吕力为教授、“国家杰出青年”许国旺教授和李梢教授等,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为实验室队伍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对内,竭尽所能为团队成员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如许正浩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2018—2019年,实验室安排从事神经免疫学研究的许正浩前往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进行访学。“那两年的时间,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也开阔了眼界,更加提升了自己的研究水平。”学成归来的许正浩通过不断努力,目前已经发表SCI论文40余篇,并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像许正浩这样的青年科研人员,实验室还有很多,他们正逐渐成长为实验室的中坚力量。
此外,实验室还分别从病毒学、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中医学、人工智能等专业吸纳年轻教师,使队伍年龄结构更加合理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实验室“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梯次衔接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逐渐形成,其中“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重点研发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岐黄学者2人、全国名中医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专业涵盖了中医学、中药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等多个学科。
实验室成立以来,共承担国家级项目46项,发表国内外高水平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下一步,实验室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的学术引领作用,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强化多学科协同攻关,贯彻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中医药针对风湿免疫病早期预防、活动期增效减毒、后期综合康复的疗效优势,致力于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省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