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木家具制作中人机结合的重要性
2023-01-06金锦晓
金锦晓
“材美”“工巧”在家具装饰艺术中是不可分割、互为一体的两个方面。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任何良材美木,唯有经过“巧夺天工”的雕凿修饰之后,方可真正成为臻于完美的艺术品。而雕刻是传统家具主要的装饰手法,它既是家具装饰艺术中“工巧”的具体体现形式之一,又是艺术家展示才华的主要方式。
红木家具上的雕花不仅予人以视觉美感,同时还饱含祝颂佳寓。可以说,雕花的雅俗、高下直接影响家具成品的整体艺术、审美与收藏价值。硬木家具风行南北,其生产制作主要依赖手工技艺。数百年来的传承发展,使工匠们练就了一套出神入化的手工雕刻手法。以此手法为技术支撑的雕刻工艺对古典家具装饰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将中国古典家具文化推上独特的艺术境界。
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机雕作品开始慢慢跻身红木家具市场,曾经“一凿一刻”的传统雕刻工艺,正逐渐被电脑数控技术和现代工具所替代,机械化潮流似乎正以高姿态向传统手工艺发起挑战。
一、手工雕刻贵在自由灵动
手工雕刻历史悠久。我国的雕刻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先人们首先从石器的制作过程中不断磨炼雕刻技艺,雕刻艺术的才能和审美观念也开始孕育萌芽,后又从陶器的制作中习得动物和人物的造型技巧。起初,雕刻以记事和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以后逐渐脱离单纯的记录功能,向着造型艺术的方向发展,成为拥有独立艺术与审美价值的技艺门类。就材料而言,石、木、竹、玉、犀牛角、象牙、玻璃、彩塑等均可作为雕刻艺术的载体,古人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放飞想象,纵情创造。从古至今,无论雕刻艺术本身的形式如何发展、演变,其工艺魅力非但不因岁月的更替而有半分褪色,反而愈加精彩。
手工雕刻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纵观明清以来的古典家具上乘之作,其纹饰、雕刻图案无不其来有自,无不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明清家具中的主要纹饰图案,是在继承历代纹样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而来的。我国古代装饰纹样源远流长,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有着丰富的思想与精神内涵。如在明清家具中常见的龙凤纹、麒麟纹、蝙蝠纹、螭纹;又如牡丹、梅花、兰竹、莲花、石榴、灵芝等奇花异草;再如回纹、云纹、如意等。这些纹样极为经典,千锤百炼,代代传承。春秋、战国和两汉时期的青铜器、玉器纹饰,唐宋织锦团花、瓷器图案等元素,都对明清家具的纹饰雕刻带来深刻的影响。明清家具的纹饰雕刻之所以如此精绝,也与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其中并与工匠艺人互相探讨、交流、借鉴分不开。“中国功夫”素来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雕刻同样如此,外在的技艺必须以内在的底蕴做支撑。从表面看,手工雕刻似乎只是技之一种,其实是以文入器,技中有道,道技合一。
手工雕刻以独一无二、富有个性和创造性著称。正所谓“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位雕刻师,两次创作同一题材的作品,纵使有意为之,也难做到一模一样,这与雕刻师处于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心理、不同的创作情感有关。
手工雕刻技法多变,表现形式自由多样。一般来说,创作一幅雕刻作品至少需要结合使用数十种不同的雕刻刀,就雕刻技法而论,手工雕刻可以在一件作品中实现阴刻、阳刻、半阴半阳、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透雕等多种技法的任意组合,这是单纯通过机雕难以实现的。
小叶紫檀《吉祥如意》 金锦晓/作
挂屏《平安万年》 金锦晓/作
手工雕刻细节丰富。最能体现雕刻细节之极致的,是乾隆年间开始兴起的受异域之风影响、具有浓厚装饰意味的清式家具。清式家具在纹饰、雕刻上极尽华美之能事,竭力彰显皇家威仪,求多、求满、求富贵、求华丽,求千变万化,求瑰丽多姿,求细节的极大丰富。这一时期的家具通体雕饰,几无空白,达到前所未见的富丽奢靡。其雕工之细腻入微、精巧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手工雕刻作品自然而极富生气。落刀之处,图形或走线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交替,闲逸有灵。刀凿所至,刀痕味满满,富有力量感与节奏感,张力十足。由此创作出来的雕刻作品,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鸟兽虫鱼、山水人物,必然气韵生动、栩栩如生,有呼之欲出之感。而且,手工雕刻的手法极为灵活,雕刻师只有心手相应,才能够以形造势,随时创变。在雕刻作业中,雕刻材料不可能整齐划一,不同的材料姿态各异,美丑杂陈,并且材料本身也存在品质高低,处理难度也不同。面对良莠不齐的雕刻材料,经验丰富、技艺老道的雕刻师完全可以针对不同品质、不同形态的材料因材施刻,甚至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出神入化的雕刻技法化腐朽为神奇。尤其是处理无规律、不规则的物体,诸如树干、树根时,越是怪异,越是难以处理,最终越有可能经雕刻师的创作变为极具视觉冲击力与审美震撼力的优秀作品。换句话说,手工雕刻见材生意,不为条条框框所绊,尽可纵情想象,灵活创变。
手工雕刻赋予家具最重要的乃是灵与魂。一般而言,手工雕刻作品的最终面貌,其美感与艺术水准,完全取决于雕刻师本人的审美品位、文化底蕴和技术功底。一位家具雕刻师常常需要经过十数年甚至数十年持之以恒的历练,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心手相连的境界,才能实现刀我合一,将雕刻刀运用自如,真正以刀传情,使雕刻之物形、神、情兼备,真正塑造出有温度、有灵魂、有个性的上乘之作。
二、机器雕刻失之了无生气
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数控电脑雕刻技术逐渐普及。数控电脑雕刻技术简称“机雕”,是一种利用专门开发的雕刻软件,将设计图稿进行数字化编辑,以之操作机床,通过刀头在材料上前后左右上下的平移运动和机械转动完成雕刻作业的技术。机雕技术把设计师的想象与构思通过电脑雕刻加以具象化,较之纯手工技艺,其突出特点是具有理性、精确性、规范性与效率性。在实际生产中,批量作业追求时效性,面对程式化、规律性强的设计,机雕相比手雕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
机雕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提升了雕刻作业的效率,还有效降低了企业的人工成本。即使是红木家具制作这样的传统手工艺,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立稳脚跟,不可能也没有理由完全抗拒机械化,手工与机械相结合,实现一定程度的半机械化,是大势所趋。
当前,像手工雕刻这样的传统手工艺行业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专业人才后继无人的危机。许多传统手工艺大师年事渐高,逐渐退出生产一线,而愿意从事纯手工作业的年轻人却十分稀缺。与此相对,电脑雕刻机操作工的入行门槛较低,培养一名机雕操作工的成本较之培养一名手工雕刻师要快得多。因此,客观而言,数控电脑雕刻技术的应用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发展生产力与雕刻人才缺失之间的矛盾。
机雕技术的应用,同时会促使行业优胜劣汰,重新洗牌,加速红木家具的档次细分,一些制作水平低、简单粗陋的传统手工雕刻家具必将跌入中低端市场。
尽管如此,机雕技术的短板又是显而易见的。企业逐利而动,批量生产以产能、效率为第一的特性注定设计方案的数字化过程只能是速成而粗糙的。机雕作品大多为平面而缺少立体感、层次感。这一点从侧面看尤其明显,其边角僵硬而呆板。又因机雕根据电脑设定好的模板进行作业,机头规行矩步,不可能根据材料状况因材施刻,雕刻作品自然千篇一律。
机雕技术目前的雕刻精度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使机雕作品中人物、动物的面部神态往往模糊不清,细节丢失严重,机雕完成后必须经过手雕再加工,以补充完善细节。
此外,对于一些完全挣脱二维平面束缚的三维立体雕刻技术,如透雕、圆雕等,机雕技术至今仍没有取得能够让人满意的技术突破。目前市面上有浮雕雕刻机与圆雕雕刻机两大类,然而无论哪一种雕刻机,其雕刻刀头始终垂直于雕刻材料,无法真正实现多向度、多维度雕刻。所以,圆雕雕刻机也只能对雕刻材料进行简单粗陋的加工,离成品依然差之千里。手工雕刻则可以刀随手动,360度任意雕刻,只要雕刻师功夫到家,几乎不存在技术上的短板。
由于电脑机床的运行机制问题,机雕作品完成后会在作品的各个部位留下十分显眼的机雕痕迹,因此,行家往往能够一眼判别出作品是否出自机雕。手雕留下的刀痕方圆、宽窄、深浅变化多端,乃是雕刻作品形式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而机雕作品通过既定的电脑程序操纵机床刀头机械转动形成的刻板、规则的机痕、刀路,严重影响作品的整体观感,使作品的艺术效果大打折扣,消费者对之也普遍反感。唯一的处理办法依然是在机雕完成后对产品进行手动打磨,将机雕痕迹处理干净。
另外,假若客户有个性化需求,需要定制独一无二的特殊产品,纵使企业方面有心,不计工本完善数字化设计方案,其时间成本也将大大增加,甚至反不如纯手雕制作来得更快。如此不仅提高了生产成本,还耗费了客户更多的耐心,增加了交易变数,委实得不偿失。
除了机雕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机雕从业者或也难辞其咎。许多从业者不具备手工雕刻基础,不具备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仅通过短期速成的建模技术培训与操机训练便匆匆上岗作业。可想而知,如此生产出来的家具产品必然也只能是粗劣不堪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凸显,人们的消费品位和层次日渐提升,愈来愈强调细节和品质,愈来愈崇尚个性与独特。机雕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已有多年,而其制品依旧呆板、死气、无神韵,消费者大多对之持一种较排斥的态度。人们常说,批量生产的机雕作品只是商品,手工雕刻而成的作品却有成为艺术品的潜质。而对于那些购买力充足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原本也不计金钱,他们所欣赏、所孜孜以求的正是妙至巅毫的工艺之美。
三、人机结合,方为正途
手雕是传统家具雕刻作业的主要技术手段,机雕则是现代社会新兴的雕刻作业形式。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手雕贵在底蕴深厚、灵气盈足,富有个性与创造性,无惧客户的私人定制需求,然而纯手工作业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运行方式;而机雕适用于大规模批量生产,胜在效率,却普遍失之千篇一律,了无生气,细节缺失,难以满足消费者日渐以品质和个性化为导向的消费需求。然而,从根本上说,不管手工雕刻还是机器雕刻,只是雕刻方式、工具的不同而已。手雕工具是雕刻刀,机雕工具是电脑雕刻机。无论雕刻刀还是雕刻机,都是人类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创造的劳动工具。工具本身是持中的,全赖如何加以利用。应该说,机雕和手雕其最终呈现的效果各有千秋,并不能简单地将机雕等同于粗制滥造,将手雕归之于细腻精致,手雕、机雕制品本身也存在雅俗之异、高下之别、文野之分。
换言之,应当在传统雕刻工具与现代雕刻工具之间、手工与机械之间、工艺与效率之间、艺术与市场之间、古典与现代之间积极寻求平衡点。一方面,机雕技术相关研发人员应当努力突破技术局限,让机雕技术更趋成熟。另一方面,在机雕技术尚无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手工技艺的当下,应当将电脑的理性、规范性、精确性与手工的细腻、丰富、灵动与创造性相结合,发挥各自的长处,以机雕为主、手雕为辅(主辅之分仅以产能而言),优势互补,相辅相成。而作为机雕从业者,万不可轻视甚至忽视传统手工技艺的训练与传承,必须内外兼修,全面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市场并非铁板一块,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其消费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手雕与机雕不仅不互斥,还可以实现交错共存,互利共赢。针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家具制造厂商完全可以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生产制作纯手雕、手雕机雕相结合的不同形式的家具产品,主动丰富家具产品类型(这里的产品类型主要是就技术手段而言),以供不同层次的消费者自由选择。
纹饰、雕刻的高下雅俗直接决定了家具的艺术、审美价值。当代家具制造者与相关从业者切莫利令智昏,切莫舍弃家具的传统文化韵味,舍弃家具艺术的精髓和灵魂。唯有赋予冰冷的工具理性以及温热的古典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打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家具中的佳具。